古典爱情故事中的价值观念
查看话题 >读完莎士比亚的这本“渣男识别手册”,400年后的我若获至宝

感情不顺的男女,往往鲜有反省自己的过错,多将惨烈的结局归咎于对方是个“渣男(女)”,但倘若真遇到的是品行堪忧的人渣呢?有学者总结了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Richard Thaler的系列经济心理学原因,从“确定效应”、“反射效应”和“心理账户”来教我们智斗渣男渣女。
但是饱受风花雪月困扰的中年少男少女们,你们肯定想不到,早在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写了一部堪称渣男识别手册的作品,它就是《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有人称它为渣男惩治行动指南。这部作品不仅对男性具有警示作用,也为女性提供了参考建议。
主讲人上海译文工作室
全文4287字,预计阅读需要15分钟

“广撒网,多捞鱼”
这个套路早被400年前的妇女同胞识破了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男主叫“福斯塔夫”,是一个破落贵族。
福斯塔夫有名到什么程度?他号称“西方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恶棍”,他的魅力征服了全欧洲,在欧洲的读者和观众心中,福斯塔夫比起哈姆莱特也毫不逊色,就连哲学家恩格斯都根据他专门发明了一个词语,叫“福斯塔夫背景”,意思是往上能到贵族,往下能到平民的广阔社会背景。
恩格斯本人也非常喜欢这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胜过他祖国的所有文学,在一封写给马克思的信里,他是这么说的:“单是《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一幕就比全部德国文学包含着更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为什么恩格斯会这么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福斯塔夫这个人物被莎士比亚塑造得太成功、太好玩了,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莎士比亚文学宇宙里的喜剧之王。更有意思的是,福斯塔夫的做派,完全像是一个街边流氓,言谈举止都相当不要脸,在这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里,他更是一个想勾引别人老婆的渣男。

在剧中,他坐在酒馆,公开炫耀自己的企图,并且伴随着大段大段的直男言论,比如这一段:
“我打算去和傅德的老婆谈爱情。我留心看去,她对我很有意思呢。她陪我谈心,她说起话来,忸忸怩怩,还尽向我丢眼风;她那股亲热劲儿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瞧她的一举一动都好像恨不得要迸出一句话来,那句话用道地的英国话说出来,还就是:‘我这人儿早就给了约翰·福斯塔夫啦’。”
勾引一个还不算,他还想脚踏两只船,同时给两个人妻写了求爱信,声称一个是他的东印度,一个是他的西印度,这两笔买卖,他一笔也不放过。这样的人品可以说是渣中之渣了。
福斯塔夫的渣男属性,是怎么被看穿的呢?这还得从他两封情书说起。
之前我们提到,他给两个人妻分别写了求爱信,但他并不知道那两个人是好闺蜜,两封信拿来一对比,发现内容一模一样,就像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模板,填了两个不同的收信人,一点诚意都没有!两个人妻见状,很生气,决定要报仇。于是假装应承下来了,骗他来幽会,之后就是每个人看到都会哈哈大笑的桥段了。
温莎镇上的这两个人妻很会玩儿,接连把福斯塔夫这个渣男狠狠戏弄了三次:第一次是邀请他来家里,老公听到风声,赶来抓奸,她们就让福斯塔夫躲进洗衣篓里,派仆人把他和脏衣服一起丢进了河里;第二次也是在家里,老公继续来抓奸,她们让福斯塔夫穿上女装,假装是女仆的姑妈,被丈夫一路追着打了出去;第三次是让他到小树林里,扮成一只雄鹿,结果她们让牧师和小朋友去消灭魔鬼,福斯塔夫又暴打了一顿。

其中,有几句台词非常振聋发聩:
“我们这就是要让大家瞧个明白,娘儿们爱闹着玩儿,可照样清白。寻欢作乐的我们守本分;老话说:吃泔水的猪不做声。”
是不是很像前几年网上流传很广的那句话:“我抽烟、喝酒、纹身、说脏话,但我知道我是个好女孩。”
一个原本逗乐的通俗戏剧,看似充满直男、渣男、PUA、绿帽、备胎、女装大佬、抓小三等不入流的桥段,到了莎士比亚手里,立刻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次为女性代言、替“风流娘儿们”发声的舞台表演,每一个看完的人,相信都会有一种感觉:你们男人真是配不上我们女人。难怪能惹得英国女王龙颜大悦。
可当年女性的地位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真像《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写的那么强势,那么自由,那么开放?几乎就像中国的大唐盛世一样呢?莎士比亚到底是怎么看待女性的?为什么在其他的作品中,也存在部分侮辱女性的现象?
渣男的惩罚,女性的赞歌,
却难以摆脱社会的庸俗
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亚还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虽然他出生在小地方,早早结了婚,但一点儿不妨碍他有一个很大的野心:成为一名诗人。然而在别人眼中,莎士比亚就是一个乡巴佬,既不是大学才子,也不是贵族精英,写诗太不切实际了。
不过莎士比亚并没有因此气馁,一蹶不振,恰恰相反,他活出了很励志的模样,就像五四时候的沈从文,一个默默无声、出生边城乡镇的文学青年,一心想到北京去,靠一支笔闯出一片天地。在英国,伦敦就是莎士比亚的北京。莎士比亚在等待一个机会。
英国的戏剧风气很好,在古代也一直有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其中就包括一个“女王剧团”。这个剧团是由英国内务大臣出面组建的新剧团,相当于宫廷内侍,会演一些滑稽喜剧和历史剧,有时也会到皇宫里给女王表演。根据莎士比亚的传记作者、写出《发条橙》的著名小说家安东尼·伯吉斯推测,当女王剧团到莎士比亚所在的乡镇演出时,莎士比亚就斗胆申请加入了剧团,剧团负责人一看他,年龄太大,做演员是不行了,不过会写诗,也能帮忙改剧本,行,一起走吧。
于是莎士比亚就告别了乡下穷小子的生活,到伦敦去了。这个伦敦就像安东尼·伯吉斯描述的:“这是一个污浊、繁华、卑鄙无耻、杀机四伏的大都市,然而却是像他这样既无土地又无手艺的新一代人唯一可以期望发迹、成名的去处。”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通过嘲讽一位贪婪好色的男性角色,抬高了女性的文学形象,几乎称得上是一支献给女性的赞歌。
英国另一位著名的戏剧家,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他认为莎士比亚是第二流的戏剧家,在道德上没有超越,只能接受现成的道德观;而第一流的戏剧家,则是像易卜生那样的,有更多的道德勇气,更能挑战社会的庸俗,即使可读性没有二流的戏剧家那么强,故事也不够精彩。
萧伯纳为什么觉得莎士比亚在道德上没有超越呢?就拿他剧本里的人物来说,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莎士比亚创作的女性最后都选择了向婚姻妥协,即使在这部非常大胆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两位人妻之所以惩罚渣男,也是想维持自己的婚姻生活,唤醒丈夫对自己重视,而自由恋爱的安妮,要想脱离父母的掌控,拒绝父母提供的婚姻,也只能靠一场秘密的婚姻来实现。
这些都让萧伯纳很丧气,太没劲了,在他的戏剧标准里,莎士比亚被时代限制住了,特别是他的喜剧。
举一个更有名的例子,在莎士比亚的另一部喜剧《第十二夜》中,伯爵女儿奥丽维雅在哥哥死后,宣称自己绝对不会嫁给任何一个地位、财富、年龄、智力高于她的男性,但仍然逃不过“真香”定律的支配,屡屡妥协。奥丽维雅先是喜欢上一个了女扮男装的年轻人,之后索性嫁给了这个年轻人的双胞胎哥哥,而她嫁给的这个人,恰好就是她开头拒绝过的人,一位非常大男子主义的公爵。这个故事现在看来,甚至有点侮辱女性的嫌疑了,嘴上说不要,身体明明却很老实。从这一点看,莎士比亚确实像萧伯纳说的,被时代绊住了手脚。
那么在欧洲,四百多年前的女性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或许可以从一些历史材料里得出结论。尽管当时整个欧洲完成了文艺复兴,解放了中世纪以来被压抑的人性,最强的欧洲帝国英国由女王执政,贵族的女性也能手握经济大权,平民的女性也可以开店,抛头露面,经营街边的酒馆,但根据1632年英国出版的法律文件《妇女相关权利说明》记载:
“丈夫有权处置分配家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他对妻子的安排。妻子应该服从丈夫。家中的财产,无论是土地还是物品,都是丈夫的财产,妻子无任何支配权利。”
这样的条款说明莎士比亚身处的年代,仍然还是男性说了算、丈夫说了算的父权时代。英国的宗教改革甚至还加强了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因为在这之前,婚姻相对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有意愿就行。宗教改革之后,子女结婚必须要父母的同意。莎士比亚归根结底是人不是神,所以他笔下的女性,也没有逃离时代赋予的从属地位。
你想,当时欧洲的戏剧,就像中国古代的戏曲一样,是没有女演员的,女性角色全靠男人来演,也就是所谓的“全男班”,哪里还能谈得上什么女性解放呢?女性要想成为她们理想中的样子,还有很长的一截路要走。
即使狂欢过后,一切照旧,女性还是会向婚姻妥协,这个世界还是由男性说了算,但在平均两个小时的戏剧狂欢之中,原本边缘化的事物得到了尊重,原本不被正统社会认可的女性角色,走到了舞台中央……于是传统的秩序、泾渭分明的等级,这一刻,终于土崩瓦解,甚至还带有某种亵渎的味道,比方说《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里的一位人妻,她竟然敢扬言要上议会提案,把那帮大男子都给打下去。议会是什么地方?英国的最高立法机关。这样对官方的调侃显然是被人们接受了,否则剧本也无法流传下来,因为读者和观众都很清楚,戏剧和文学只是一场虚拟的狂欢。而莎士比亚时期的英国,距离女性获得选举权,被政治、法律承认拥有和男性一样平等的地位,还有三百年的时间。
莎士比亚不是一个战士,但他和历史上所有伟大的作家、诗人一样,用作品赋予了人们做梦的权力。而梦境,恰好就是我们凡夫俗子,在生活的夹缝之中,求得一丝喘息的最宝贵的东西。
何谓“渣男”
不同文学作品解读了不同的定义
回到渣男的定义,张爱玲曾在作品剖析了不少渣男的内心动机,大概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 理智与欲望的冲突
佟正保既不能坦然接受现代的开放,伪装成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另一方面又不满传统禁锢,勾搭了朋友的娇妻,他在矛盾中摇摆不定,备受煎熬,已经无法辨认究竟哪个是面具哪个才是自己。
- 情与爱的冲突
范柳原一个饱经世故的花花公子,情和爱在他那里有明显的界限,他知道别人看上自己的财力,所以从不付出真心,香港的沦陷,让他和白流苏相守,短暂地成为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但未来无法预知,毕竟他依旧是自私的。
- 伦理和情欲的冲突
徐峰仪恋上了女儿徐小寒,因为知道畸形的恋曲无法被世俗接受,所以斩断了和女儿的情丝,选择了和女儿长相相似的女儿同学凌青,但对女儿感情的矛盾和挣扎会长久折磨余生。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的主角无法摆脱遇到渣男,或沦为渣男的命运?
在《见证我们的女性400年》专栏,接下来我们会大家讲述更多文学作品的女性主义简史。








高虹. 浅析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J]. 晋中学院, 2013, 20(6): 78-81.
[1]万喆. 诺贝尔经济学家教你斗渣男[J]. 意林, 2017, 000(023):P.30-31.

-
和光不同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10:50:55
-
vvdto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19:56:59
-
崔亚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5-08 21:10:47
-
采秀山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5-07 07:43:56
-
eg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4-24 00:42:29
-
梵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4-06 11:29:05
-
君乐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4-01 14:08:29
-
梵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31 09:14:51
-
慕雪先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30 00:06:41
-
梵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8 14:30:21
-
饮光食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8 11:30:25
-
深海鱼罐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8 10:22:22
-
小次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7 15:42:55
-
梵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7 12:58:00
-
野蛮生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7 08:25:16
-
洞察一切的耳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7 01:08:56
-
Mmmort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6 21:52:17
-
听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6 21:26:41
-
堂堂小狐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6 21:12:02
-
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6 19:45:53
-
一点点而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6 18:14:05
-
奶拽素馅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6 14:22:55
-
Rit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6 14:04:45
-
highbury风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6 13:48:12
-
火姬serafin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6 1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