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脱口秀、写作,与自我认知
我常为台上的脱口秀演员捏一把汗。一次开放麦中,有个演员说,“脱口秀的精髓就是尴尬”。说得很对,也很不对。很对是因为他当时真的很尴尬,把听众搞得也尴尬——听众很少,也不好跑,都是免费来的。不对是因为,尴尬并没有由于演员的承认而得到缓解,反而更尴尬了。
脱口秀的精髓不是尴尬。脱口秀失败的精髓也许是尴尬。讲这句,如果是在台下,在和其他演员吃火锅的时候,可能是得宜的。但在台上,说这些没有帮助。并不因为你讲对了,就讲得好。
写文章也一样。切忌写正确的废话。那就好比脱口秀演员在台上说:“我好尴尬!怎么办?”——虽然一点没错,但这没错,更将视角聚焦到了自己的无能上。宁愿有错,也比这好。好的脱口秀要像赵本山——演一个农村老爹,儿子给买了皮裤,老爹送村长了,儿子说:“那可是皮尔卡丹!”老爹说:“咋不卡裆!我穿卡裆,村长穿也卡裆!”
没听过皮尔卡丹,造成了老爹理解的错误。这错误体现出老爹的无能,也恰恰显示出演员和编剧的才能。好的创作是发现人们在生活中的无能,并与它和解。而绝不是在作品中炫耀自己的能力。在“皮尔卡丹”和“裤子卡裆”之间,蕴含着两代人对事物的不同理解,血缘上十分亲近的人也不得不面临隔膜。这梗不是纯粹搞笑的,它背后有生活的重量。创作是要想办法留意到沉甸甸的内容,把它开发出来,像挖矿。挖矿是有价值的,晒矿没有。
最近开写作班,看了些新学员的文章。很普遍的问题是,不知道文章的核心是什么,误认为是表达。去费尽心思营造“优美的”“文艺的”表达。
那是写作的歧途。但想搞清楚那是歧途,并不容易。就像有些脱口秀演员懂得,在尴尬的时候,千万不要提尴尬,有人在讲笑话的时候,绝不会开场白说“我给大家讲个笑话”。但更多人不明白。典型地表现在取消关注之前甩一句“果断取消关注”。假如不甩这句,倒没准儿能算果断。就像“人狠话不多”,绝不能由自己说,自己说出来,话就多了。
文章的核心不是表达。尽管表达非常重要。文章的核心是内容。很多文章是没有内容的。现在让你回忆大学期间的某一门课,上过40课时的,如果你不能开口讲到10分钟以上,就表示你没有掌握它的内容。去电影院看一部好电影,只看了一遍,回头跟人讲,就能滔滔不绝讲半小时,别人还听得津津有味,这表示那部电影有内容。你要是讲《刺客聂隐娘》,能讲半小时,别人还听得下去,那够厉害了。
拿一篇文章让别人看完,请他复述,如果5个人里面有4个复述不出30%以上,就说明内容匮乏。在内容匮乏的文章上,去修改表达,一点儿用都没有。我们可以熬夜做PPT,但前提是PPT有内容。否则,花时间调模板、字体、动画、对齐,是很可惜的。
我把一位学员的文章大刀阔斧砍了几段,他很心疼,说:这会不会让文章更平庸了?他觉得砍掉的部分是自己费心营造的精巧表达。而我砍的依据是,它们没有内容。
怎么会没有内容呢?如果想检验,就找别人看,事前不提醒,等他们看完,请他们复述,看看有几个人能复述到那些点。
这是标准的不一样。有时候我们很努力地做一件事,也收到了成效。但横亘其上的,有个更严峻的问题:这件事是否值得?
比如,一个人上了两年班,去考公务员,花十多万报培训班,确实学到了技巧,提高了成绩,别人还有针对性地指导他报考岗位,他听从建议,考到小县城里,考上了,录取了。而和他基础差不多的,或者因为没培训,或者因为报得太高,都淘汰了。他算不算顺利呢?整个过程,每一步都付出了努力,克服了困难,也达成了目标。但到了新岗位,干两个月,大为失望,坚持了一年,还是走了。
写一篇没有内容的文章,或者在有内容的文章中写一段没有内容的段落,或者在有内容的段落中写一句没有内容的话,在一句话中写一个没有内容的词,就像这个考公务员的例子一样。你很努力,也不是没有成效,但这件事情何必要做?就像一个人请了最好的化妆师,穿上最贵的礼服,发现还是不好看,才知道不是化妆和衣服的问题。
有经验的写作者,并不是文章总会比没经验的人写得好。而是有正确的预期。预期一个内容有80分,在我脑子里,我能接受,就把它写出来。写出来后,确实像预期一样,状态好,用心改,也就85分;差一点,只要完成了,也有70分。不是一上来觉得自己能写一篇100分的,动笔之后,越写期望越低,写完觉得只有30分。又发狠想改到60分。却不一定能成功。假如它当中的最好内容,是60分,你才有望改到60分,而且是在“充其量”的情况下。除非,你注入新的内容,本身价值远高于60分的内容。但真有那样的内容,不如另起炉灶单独写。
写作不靠死磕。有些地方确实需要磕,前提是值得磕,还得活泛地磕。写作的经验隐藏在种种不同标准中。就像看到“皮尔卡丹”和“裤子卡裆”,你得知道这是适合赵本山的梗,而绝不是周星驰,也不是郭德纲。只知道一个梗是梗,远远不够,得知道那是谁的梗,哪个场合下的梗。因为换个人换个场子就不灵了。“另一棵也是枣树”是鲁迅的梗,我们用起来不灵,因为你在看到鲁迅这句话之前,想破头也不会这么写。看过后这么写,还是不行。
当你了解很多标准后,会慢慢知道一句话在不同场合、不同人身上的效果,会知道别人、千千万万人在听到这句话时千差万别的感受,而不仅是自己的感受。你面向的对象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更不是抽象到以为自己可以代表一切。
如果你是脱口秀演员,做到这程度,你知道自己接下来讲的哪一句别人会笑,哪些人会笑,哪些人马上笑,哪些人停一会儿再笑,以及哪些人摸不着头脑,哪些人会被冒犯。于是,你不会对现场有过分的期待,也不会挫败,因为你的预期和现实不存在落差。
从此往后,你对一门手艺会慢慢生发出内在的信心。不会再听信专家或者前辈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人家说“脱口秀就得这样”你就照这样来,相反,你会让别人发现,“原来脱口秀还可以那样”。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烂尾的工地
- 越过边境的少女 (4人喜欢)
- 我哪敢跟领导讨价还价 (9人喜欢)
- 半夜摸鱼的队长和会计 (1人喜欢)
- 林姐的钥匙:一段无法启程的旅途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