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欣赏戏曲的路上 之《牡丹亭》《四郎探母》《王佩瑜·老生常谈》
如果说,2019年是我的音乐剧入门年,那2021年就是我的戏曲入门年,一朝入坑,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一)
2021.3.12/13 广州大剧院
春风上巳天 精华版《牡丹亭》【上下本】 江苏省昆剧院 石小梅/孔爱萍/施夏明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进剧场,怎知昆曲之美。
昆曲《牡丹亭》真乃此生不可错过的演出,昆曲的美,昆曲的雅,不亲眼目睹,又怎能明白何为百转千回,余音缭绕。演员们的身段、唱腔、念白让人为之倾倒折服,杜丽娘千般婉转,柳梦梅情真意笃,真真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浑厚,仅仅略探一二,也足以慰平生啊。
江苏省昆剧院的精华版《牡丹亭》确实是入坑佳作,用简单直白的话来说,那就是,美呆了。上本孔爱萍小姐姐梦回莺转,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一开腔我即神魂颠倒,不知所以。【惊梦/寻梦】自毋需多说,【离魂】看得我终是落泪了。石小梅老师的柳梦梅功力深厚,戏曲知识仅幼儿小班的我说不出多少华美词藻形容,只是本能地感觉到她在舞台上的魅力光芒四射,谁能看出石奶奶已七十古稀呢,一举手一投足一开口,众生倾倒,掌声雷鸣。下本施夏明小哥哥翩翩浊世之佳公子,憨萌俊俏,扮相唱作巨佳,巾生服装也美得不行,一声声美人-----美人-----姐姐-----姐姐,听得人恍若立于柳荫下春心荡漾,情思绵绵,如痴如醉。相对于上本的情伤意缱,下本是呆萌俏皮,浓情蜜意,含笑看完全场,余味无穷。年轻的时候和大多数人认为的一样,觉得戏曲调子太慢,哼哼唧唧半天唱不完一句话,待我到了能沉下心来欣赏传统文化时才发现内里大有乾坤,意韵无穷,越品味越着迷,2021年有了春风上巳天的《牡丹亭》格外有味道。
后记:
(1) 入场派送“春风上巳天”小册子,我自己特别喜欢“春风上巳天”的名字,行书字体美得一塌糊涂,一眼望去,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感呼之欲出,大爱啊;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制作的漫画也很喜欢,漫画便签本呆萌呆萌,可爱极了,毫不犹豫买来一本,平日读到《牡丹亭》里的佳句誊写在本子上亦是不错;在石老师微博上看到一条------为了十秒钟的谢幕也要画个眉毛------哈哈哈哈,石奶奶,我太懂您意思啦......
(2) 看上本的晚上从郭同学那拿到周传瑛口述的《昆剧生涯六十年》,匆匆读到周先生讲述在昆剧传习所里“拍曲踏戏凿石头”,才知道一点点他们学戏的程式:
一、先学乐器,吹笛弹弦打锣;
二、然后走脚步(“手眼身法步”统称);
三、接下去是拍桌台:先学拍板眼,再学曲文,曲文熟透了,才学唱曲,也是一边唱,一边拍板眼。拍曲不上笛,只是徒唱、干唱,一定要唱得满腔满调,不可偷音。周先生说,唱昆曲一定要喉咙里有宫调(一定的调高),不但唱过曲一开口就要合笛音,如果唱各种引子没有笛子来合,也要开口合宫调,即使是白口,譬如出场的定场诗,也都要有宫调。
四、等到曲拍熟了,老先生才“开白”教白口。
五、开戏、排戏(踏戏)是很迟的,也就是说先要在拍曲(唱曲)及脚步(身段、台布)两方面有些底子之后,方能踏戏。踏戏好比是拍曲和脚步的组合,又是两者的继续。教戏也有安排,总而言之,不让学生一上来就定型,每个家门穿插着教,老先生严格要求学生学一样像一样。
周先生说他们“传”字辈师兄弟,虽然分开几十年,天南地北,一旦会聚一起,马上可以互相配戏上台,曲文、曲腔、板眼、工尺、白口的热接和冷接(啥意思?),身段动作的互相照应,都不会错到哪里去。任何一折戏,只要是老先生手里教出来的,不管哪位上台做,或者在哪里教学生,都是一个规格模式。哪怕是只给一个学生教戏,始终如一地是先拍曲、练脚步,一点不松;拍曲一定要拍到众手一响、众口一音,脚步一定要练到众脚一步,众手一指;尔后“踏戏”时,哪些脚步踏在哪些字上,哪些身段落在哪些音上,每一板做哪几个动作,每一句白口在场上走到什么地位,一点不能马虎。教戏也是教总纲(指一折戏里全部人物的从头到尾的戏,即整折戏),从不光教“单片” (剧目中一个人的戏)。先生们百遍千遍地硬叫学生们把曲子拍得烂熟烂熟,又千遍百遍地硬逼学生们把脚步“踏”的熟透熟透,到上台扮演时,烂熟了才能自由自在,熟透了才能生出巧来。当时还规定,只准在上课时候认真学,平时不准乱哼------因为没有学好就乱哼,走腔错板唱油了,以后是很难纠正的。先生们把这种教学方法叫做“唱入调”, 也叫做“凿石头”。凿开了,就算入门;凿勿开,一生一世是朆(fen, 吴中方言,表否定)入门。
不厌其烦摘录那么一大段话,是想说,看完上本的第二天匆匆读过这个章节,略知一点基本概念,第二晚才能尝试留心看演员的身段与音乐的配合,要知道第一晚眼睛根本忙不过来,完全是懵的,震撼是震撼,却不知所以然,音乐更无暇顾及。待到下本演出时,终于能腾出耳朵去留心听音乐,悠扬悦耳的笛声,合着小明清朗的嗓音,如梦如幻。小哥哥演得真是好极了。
(二)
2021.3.18 广州大剧院
《四郎探母》国家京剧院一团 于魁智/李胜素/马翔飞/刘梦姣
万万没有想到,我在B站见过最“凶残”的弹幕,竟是“同光十三绝”。李胜素于魁智迟小秋的迷弟迷妹们着实把我吓一跳,流量小鲜肉都没这种架势吧?惊得我得赶紧关弹幕才能好好看“同光十三绝”到底是什么个情况。
看完国京一团《四郎探母》后悔两件事,一是买的座位太远,虽然是中间位置,但看不清演员的表情,二是没有买前一晚于魁智李胜素主演的《帝女花》。刚刚入门京剧,以为还是得《四郎探母》这样的经典剧目比较容易欣赏(一年下来要看的剧太多,得掂量门票钱),却没留意探母于魁智只唱《见娘》后面的戏,李胜素只有最后一出《回令》,《帝女花》根据粤剧改编,我本来想以后有机会去剧场看粤剧的。如此,只能期待两位大佬级人物明年继续来广州,返场时他们唱了《武家坡》,那么明年演薛平贵王宝钏?《四郎探母》中唱佘太君的老旦演员张静实力了得,《见娘》自己感觉是整晚最精彩的一幕,《坐宫》叫小番有点点不太过瘾,哈哈哈。
看完《四郎探母》后的一个周末与老娘吃饭,我告诉她去看于魁智李胜素了,她一听来精神,跟我说了好久京剧,一桌子人听到我们母女俩聊京剧全都震惊住。老娘喜欢于魁智,更是超级喜欢王佩瑜,说起瑜老板唱的曲和歌头头是道,还告诉坐旁边的朋友,她很潮的!瑜老板粉丝真的是老少通杀呢。
(三)
2021.3.23 广州大剧院 实验剧场 【会员·艺生活】
王佩瑜【老生常谈】京剧分享会
迷上瑜老板是始料未及,可但凡听了京剧谁又能抵抗瑜老板的魅力?几年前看《圆桌派》时知道瑜老板,开始学着听戏后就在喜马拉雅听瑜老板的京剧导赏课件《京剧其实很好玩》,经典京剧剧情介绍、精彩唱段、名家流派等等瑜老板都一一深入浅出讲解,生动有趣,基本上我每天都听。看《四郎探母》演出前把这探母内容听了四五遍才去看,老实说,若没有瑜老板的扫盲,精彩看点根本不懂。瑜老板的声音非常好听,字正腔圆,逻辑清晰,讲课时的念白清唱都让人着迷。瑜老板四月份的《京剧清音会》票已早早买好,没想到演出之前还能看一场【老生常谈】,一张票看两次瑜老板赚翻了啊!而且是那么近距离!现场瑜老板说本来清音会没打算再来广州(19年演出过),但她主动提出一定要来,因为喜欢广州美食,必须来。感谢广州美食啊!否则我们哪有机会一个月内见两次瑜老板!
听完【老生常谈】深感瑜老板是一个绝顶聪明玲珑剔透的人,我真的太爱她的言谈举止,手机随便拍的照片看她都是坐如钟站如松,小身板挺拔优雅,眼神顾盼神飞,所谓玉树临风就是这样了啊!瑜老板口才十分了得,即可爱又思维缜密,有严肃的时候,也有萌哒哒的瞬间,反正我一女人被她迷得七荤八素!
-----------------------------------
书目:
1.《昆剧生涯六十年》周传瑛口述 洛地整理
八十年代出版的薄薄一本小书,如今只能从图书馆借阅,孔夫子网最便宜价格160元。书虽薄却是满满的干货。全书由两个篇章组成:春秋篇和春泥篇。前一篇讲述在传习所学戏唱戏演戏以及后来十多年流离失所的艰难岁月,后一篇可以说是昆曲知识精华导读,最后三篇讲述演绎【醉酒】的李白、【小宴】的吕布以及【琴挑】的潘必正和陈妙常的翔实经验总结。昆曲表演艺术得以从“传“字辈老师们手里传承下来极为不容易,那么精致高雅的传统艺术,哪怕我们听不出什么门道,只是去欣赏也是一件赏心乐事,只因真的很美很美。
2. 《中国戏曲》么书仪著
大家小书好读,么老太太很有条理,梳理戏曲的发展脉络清晰易懂,语言简洁,个人见解穿插其中读起来很舒服,彰显研究功力,入门看戏读此书不错。
3.《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民间戏曲的辉煌》么书仪著
(修订本)北京出版社 2020.5
京剧自徽班进京大概两百多年历史一一梳理,想了解一百多年前那些名角儿们,此书都会告诉你:同光十三绝-----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胡琴圣手-----以及那些著名的票友,比如说,张伯驹。么老太太写得挺有趣,百年前的娱乐圈不缺话题啊:张伯驹大少爷,老爹河南督军,家财万贯,迷恋京剧,为了票戏,宗谭学余,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久而久之把余叔岩的腔调、韵味、气口(换气、偷气的方式)、字眼都模仿到家来,可惜天赋有限------没有嗓子,只要上了台,五排以内的观众都听不清,内行们戏称他“张电影”(无声电影);还有杨小楼的跑调,永远比胡琴弦音高一点,琴师偷着把弦音调高一点都不行,他还是会把调再高一块......
话说,看完这书之后听瑜老板的《京剧其实很好玩》,对谭鑫培余叔岩孟小冬等人就不那么陌生了,听着更觉有趣。在《京剧其实很好玩》里瑜老板对《珠帘寨》的前世今生作详细介绍,剧中的世界名曲------昔日有个三大贤及哗喇喇------更是重点讲述,原来此唱段与剧情完全无关,只是太好听了观众很喜欢就一直传承下来,同时还能听到余叔岩和孟小冬的唱片录音版本,简直听到入迷!
4. 《烟云过眼》张伯驹著 中华书局
15年读。知道张伯驹先生应该是读章怡和的《往事并不如烟》的香港牛津版本,书名改为“最后的贵族”,当时对张伯驹先生收藏的国宝级古老字画印象深刻,随后读《烟云过眼》更是大开眼界。2015年10月一个周末,我特意飞北京去看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的“石渠宝笈”特展,一早五点起床从王府井冲去故宫,排队六个多小时,为的是看看张伯驹先生捐给故宫的宝物:《平复帖》《伯远帖》《游春图》《道服赞》《张好好诗》等等,等等。那次的特展宝贝看得人眼花缭乱,大饱眼福:冯承素摹本《兰亭序》赵孟頫《洛神赋卷》韩滉《五牛图》......可惜当年没开始写字,看热闹罢了,远没有去年底在沈阳看的《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仔细,尽管如此,还是庆幸去看了。
说回张伯驹先生,几年前留心的是他收藏的字画,没有关注京剧。重读“最后的贵族”张伯驹一章,看到章老太太并没有对张伯驹与京剧有多么深刻和独到的描述,我还挺惊讶她是读戏曲研究专业。越来越觉得书得重读,有些书过个几年,也许三五年,也许七八年再读,感受很不同。
几本书顺着读下来,竟读得有些儿五味杂陈。
周传瑛先生因家贫,父母没法子养活众多小孩,小小年纪被送进传习所学戏,学成之后也并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一直颠沛流离,苦苦挣扎,却依然坚守昆曲,仅仅读序言和自序都让人觉得心酸。
么书仪从研究的角度写尽京剧的一路繁盛,上至清帝、太后、亲王、达官贵人、公子哥儿,下到普通百姓,痴迷京剧,追捧角儿,晚清时期更甚:庆亲王亲自出门迎接角儿,内务府镶黄旗举人出身,内阁学士那桐甚至下跪(虽是半带玩笑)以求角儿唱“双出”戏。贵公子张伯驹,自认识余叔岩先生后,一场戏都不拉下,成天跟着他学戏唱戏。章怡和书里写道,她问她的父亲章伯钧,“看名角儿演戏就够了,干嘛张伯驹还非要自己登台呢?” 章父笑他女儿不懂中国有钱的文人生活,说:“戏子唱戏,是贱业;而文人票戏,就是极风雅的事。”
同样都讲张伯驹四十大寿之际名伶(余叔岩杨小楼)傍他唱《失空斩》,轰动一时,么老太太引述的记录和章怡和笔下的描述,读起来感觉确实不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