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只靠自控力和家长引导那是荒谬的说法
俗话说:“游戏有风险,玩家需谨慎”,我曾经也喜欢玩游戏,一下了班就和同事到附近网吧玩几个小时的网络游戏,虽然痴迷还谈不上,但狂热症倒是一阵阵的,适度玩玩游戏对人来说是有益处的。近期网络上有个话题是“关闭马化腾腾讯游戏”,马化腾首当其冲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没了腾讯游戏,照样还有其他游戏可替代,更何况各类型的网络游戏和单机游戏层出不穷,都禁止吗?答案是完全禁止游戏是不现实的。
那回到现实世界来,网络游戏除了能给游戏产商运营商带来收益外,能给人娱乐以体验虚拟世界的感受,能带动相关产业和创造相关就业岗位,能给国家带来税收用之于民,游戏从电脑网吧端再渗透到手机端和游戏竞技比赛,既然游戏存在成为必然,那就需要理性去面对。
没玩网络游戏的人无法体会游戏的快乐,也会片面地认为游戏只会害人,其实游戏本身“不害人”,但因沉迷游戏所产生的相关结果导致“害人”。网络上有个话题是“你没引导好你小孩玩游戏,还怪游戏,那是家长失责”,没引导好确实家长是有一定责任的,但不应负主要责任,主要责任在于游戏运营商和政府管理部门对游戏的管控上。
成年人有自控力和自我约束的都很少,更何况是未成年人,现在的小孩从2岁开始就嚷着看手机,看玩简单的游戏,到了小学中学大学那是网络游戏的主力军,而青壮年的人群喜欢益智类斗地主棋牌类的游戏也很普遍。小孩说“你都玩,我为什么不能玩?为什么别人家小孩都在玩,我凭什么不能玩?我不玩游戏,智商会下降,我玩游戏会让你丢脸吗?你不玩游戏你也没少生病”,而成年人则说“我不玩游戏,难道发呆吗?你能不能不剥夺成年人玩游戏的权利,我玩游戏犯法吗?我充钱我快乐”,看起来说得挺有道理,家长只能闭嘴,郁闷地败下阵来,家长还能怎样引导劝说?说轻了当耳边风,说重了离家出走和跳楼。
当玩游戏成为社会常态,反对都显得苍白无力,把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充值游戏的责任全交给家长引导监督约束是本未倒置,只靠游戏玩家自控力和家长引导那是荒谬的说法,家长都是心灵导师?绝大部分家长工作养家都够累了,更别提那些在异地工作的家长,能不能减轻家长负担?当然了,家长必须认真重视与陪伴小孩的成长过程,及早及时发现和沟通解决小孩沉迷游戏问题,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或手机号的密码不被小孩知晓尤为重要。
游戏如药品,有治疗作用也会有副作用,因药而异,因人而异,网络平台实名制本来就是个双刃剑,游戏平台单方面就可以在防沉迷和过度消费设定限制,非要拉上玩家实名制捆绑,在管理部门强制下才肯做妥协,别指望游戏运营商讲道德讲责任。因游戏导致个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和与家庭出现矛盾冲突问题以及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有网瘾少年的家庭更是一场灾难,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且网络游戏立法才是根本,沉迷网络游戏的焦点是“想要升级夜以继日练功不得怠慢,想成大侠充值购买装备享受快感”,有关管理部门已经在防沉迷和过度消费这两个方面做了一些硬性规定,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还是需要更大力度的管控:
1,建立网络游戏跨平台的身份认证系统,所有网络游戏必须统计并纳入统一性质的游戏认证系统管理,并统一由公安身份识别系统识别身份,未纳入系统的网络游戏禁止运营。(完善游戏管理)
2,可规定网络游戏(包括网页弹窗类小游戏、各平台小程序游戏)禁止游客模式,都必须使用身份证和手机号码认证登陆。
3,可规定未成年人身份认证的晚21点到早上9点禁止登录游戏;成年人身份认证的在凌晨1点到早上7点禁止登陆游戏;可规定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下,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的单日连续累计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成年人不超过8个小时。(为身体健康着想)
4,可规定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下,成年人同一身份认证下的所有游戏账号充值累计超过500元或单日充值累计超过200元的必须经过视频认证,并发一条充值信息给注册的手机号;未成年人同一身份认证下的所有游戏账号年度充值累计不得高于500元,单日充值不高于50元并同时视频认证和发一条充值信息给注册的手机号;成年人身份认证的所有游戏账号的充值累计金额必须有限额细则规定。(防止盗号造成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