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纳谏
历史上一些皇帝,虚怀若谷,鼓励臣下献计献策,多提意见。像唐太宗那样的开明皇帝,亮私不怕丑,揭短不嫌痛,虚心纳谏,认真改错,从而在完善自我和治国安邦上取得明显成效。
嘉庆登基,正处于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启承转接时期。前朝留下的权臣当道、言路堵塞、内创累累的颓败局面,给他的施政带来很大阻力。。嘉庆四年,一直握有实权的太上皇乾隆驾崩,嘉庆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帝。几天之后,他便下诏求言,号召臣僚建言进谏,帮助自己改进工作。
嘉庆的诏书一发,立即得到响应。不久,御史广兴和给事中广泰、王念孙等便相继上疏,弹劾权倾一时的大贪官和。嘉庆顺水推舟,立即进行查办,趁机扳倒了心腹之患和,为己除一政敌,为国家除一大害。对此,臣僚弹冠相庆,朝野拍手称快。
为了进一步表明广开言路的诚意,嘉庆又平反了乾隆时因直言获罪的曹锡宝案和尹壮图案,在社会上引起更大反响。这样一来,在嘉庆亲政的一段时间里,沉寂多年的言路忽然大开,上自言官重臣,下至地方官吏,皆能奉章上达,指陈朝政。嘉庆的形象,也因此得以提升。
然而随着言路的开放,各种各样的意见都涌了上来,很快便动摇了嘉庆纳谏的底线。但他还是忍而不究,鼓励官员继续大胆鸣放。
一些知识分子认为遇上了从善如流的救世明主,施展才能的机会到了,于是便毫不留情地臧否朝政,无所顾忌地批评皇帝。
洪亮吉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型官员,时任翰林院编修。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为人正直刚烈,尤喜谈论时政,对乾隆末年和嘉庆朝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有着清醒认识。尤其在《治平篇》《生计篇》等作品中,他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原因作了深刻分析,最早提出人口过快增长所带来社会隐患。当嘉庆下诏求言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以身许国、大展宏图的雄心壮志,立即写下了煌煌六千言的进言书,托军机大臣成亲王、吏部尚书朱和吏部右侍郎刘权之转奏皇帝。在进言书中,他措辞激烈地指出:当今朝政,欲励精图治而尚未尽法,权臣当国而尚未尽改;风俗则日趋卑下,赏罚则仍不严明,言路则似通未通,吏治则欲肃未肃……他还批评说:盖人材至今日,销磨殆尽矣。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这还不算,他进而一针见血地指斥嘉庆自三四月以来,视朝稍晏,窃恐退朝之后,俳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听者不少。这意思是说,你这当皇帝的上班拖拖拉拉,莫非是被身边的宠臣、戏子给迷住了吧!
洪亮吉对朝政的批评多为切中时弊之言,于国于民,其情也深,其心也诚。嘉庆看后大为震怒,指斥洪亮吉诽谤朝政,以小臣妄测高深,意存轩轾,狂谬已极,下令将洪亮吉革职查办,交军机大臣会同刑部审讯。刑部以大不敬律判处洪亮吉斩决。后因朱等大臣求情,洪亮吉才免于一死,改为充军伊犁。但就在洪亮吉充军百日后,天遇大旱,嘉庆求雨不成,认为这是自己做了错事得罪了上天,于是下令清狱囚,释久戍,洪亮吉也因此得到赦免,但仍令其返回原籍,接受监督改造。他那顶罪犯帽子,始终未能摘掉。
嘉庆撰写了《谏臣诫》,劝诫言官们效学朱云、魏征之劲节,立志公正,不畏权要,见坏法乱纪之事,直进弹章,洗心涤虑,长存以言事君之诚,尽摒取巧谋利之伪,做天子之耳目,为朝廷之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