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出国以后才知道的事
查看话题 >人间观察| Dating around in Sweden——及时行乐、情爱游戏、真爱难求
此文只基于个人经验与所见所闻,不可普遍化,欢迎评论讨论,不喜勿喷。
虽然瑞典人的社恐程度比不上木讷羞涩的芬兰人,但和很多民族比起来,已经是“不可理喻”得内敛和社交障碍了。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倒觉得瑞典人的社交紧张,和中国人有一些类似(我知道很多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十分擅长和陌生人唠嗑,这里不做详细讨论)。记得刚来瑞典时,学校很体贴地准备了一节“文化了解课”,让我们这些国际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瑞典人的民族特质,其中一点是,当陌生人们挤在电梯这样一个狭小的秘密空间时,为了避免目光接触带来的尴尬,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盯着天花板。当老师询问,你们在自己的国家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时,我又惊又喜地回答她说,在中国,大家选择盯着智能手机,这样谁都不用因为面对陌生人而酝酿出尴尬的气氛了。
倘若你即将要来到北欧,千万不要在脑海中编织出一个“听说亚裔女性在欧美很受欢迎,说不定我可以得到无数搭讪”的美梦!和在街上相遇的陌生人讲话、要号码、约会的情景多发生在奔放热情的南欧,或是社交能力超强的美国,而不太可能发生在一个整体羞涩、内敛的瑞典社会,即使北欧人选择用最传统的方式和陌生人搭讪,也绝不是这么单刀直入,而是用一种更含蓄而微妙的方式——目光,如果对方感受到了你炙热的目光并选择接受好感,便也会用目光回应,或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更加详尽的描述请参考这篇《The Norwegian "Art" of seduction》(https://afroginthefjord.com/2013/06/27/the-norwegian-art-of-seduction/)。
那么,除了在派对或者夜店上借着酒精壮胆与荷尔蒙作祟,踏出自己的舒适圈来和心动的陌生人搭讪外,瑞典青年们又是如何打破熟人圈子的壁垒,从而在“人类求偶”的活动中占领先机和优势呢?
答案只有一个——Dating app。
市面上的dating app花样繁多、各有千秋,还有一款规则特别的app叫Happn,它可以基于GPS在你的页面显示出所有在现实中擦肩而过的用户,这个功能设计彻底解决了在路上遇到一个crush而羞于直接搭讪的难题。当然,前提是对方也是Happn的用户。我认为实在太对北欧人的胃口了!
瑞典人用dating app之普遍,我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根据观察,我的宿舍中的单身青年们几乎人手都有,甚至是好几个app的用户。更有甚者在同一个app上注册了两个账号,有的是为了茫茫人海大海捞针找到曾经失之交臂的那个ta,或者只是纯粹想要重新开始;但有丧心病狂的用户是为了创建一个有自己假年龄的账号,从而在年轻女孩们筛选年龄时能更占优势。不同用户们玩dating app的初衷也大有不同,有的是无比单纯的及时行乐,从他们选择的照片和profile就能嗅出一丝f**k boy的味道;有的是想认认真真谈一段恋爱;但更多的人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而这部分人里,个人动机和状况就花样百出了。有的是刚和前任分手需要rebound来忘记伤痛(《欲望都市》说,需要和ex相处一半的时间才能彻底走出来,所以若是你的date分手没多久,还需多个心眼);有的对于严肃恋爱持开放的态度,即——不排斥relationship,但不轻易进入relationship,他们用dating app来寻找,至于那个想寻找到的人的轮廓如何,有的人清楚,有的人迷茫;有的人纯粹无聊用dating app打发时间;有的人有commitment issue,date无数却没办法和一个人建立起长期的稳定关系……滑不完的用户和不需要成本的社交ghosting让人难以避免地陷入快餐式约会的陷阱和男女-关系的游戏中。dating app上各种人都有,却少有认真严肃的人;而少有的认真的人,也会在碰壁后“进化”出casual的心态或是行为模式。
及时行乐

上面这张文化地图,用横坐标“生存-自我表达的价值观”,和纵坐标“传统-世俗化的价值观”来划分不同的民族与地区,而瑞典用两个坐标的极致,孤零零地站在右上方的角落。高度世俗化带来的是高度平权和性#开放,唾手可得的性#资源让上-#床变得和吃饭睡觉一样常见,瑞典人们对于性的态度更是轻描淡写到和“周末做了什么事”一样。相关的讨论更是让我震惊到不行,比如一个瑞典室友参加了一位朋友的party,为了庆祝她睡了十五个男人;或是当我问到一个室友昨天的date如何时,她回答说不错,又面不改色地加了句"He has a big d**k"。这里的dating流程和很多其他欧美国家一样,先是casual dating(同时可以见不同的人),再到双方明说或是默认地dating exclusively,最后才是进入承诺性的严肃恋爱,正式承认对方为男女朋友。但似乎在瑞典,从dating到进入relationship可以花上更久的时间(比如长达半年),而深陷马拉松式约会的人们也对此见怪不怪了。
一开始,这样独特的约会文化和看似放荡不羁的表象,让我以为和我这种虽然从小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但仍然浸染在东亚文化圈的姑娘相比,北欧女孩们不会因为起初的玩乐性质而走心,从而陷入到一段关系里。但后来才慢慢发现,人类需要情感联系的共同点,怎么可能因为社会文化的差异而改变呢?我的瑞典室友女孩们,即使是再洒脱并害怕commitment的那一位,也会因为相处了大半年的男生没法进入到一段承诺性关系而伤心欲绝。一次我无聊在论文库里搜出来的一篇关于瑞典女生casual s&ex的定性研究,也呈现了不少她们事后的负面情绪。东亚文化圈的“表白-确认关系-约会”的典型恋爱模式和西方的“随便约会→一对一约会→确认关系”虽然各有利弊,但后者的不确定因素更大,对感情小白的杀伤力更强。
但如果你是一个玩心极重的人,又有着漂亮的脸蛋和迷人的身材,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在这儿玩到玩不动的那一天,也没有人会用“渣男渣女”给你冠名。连在中国,都改用“海--王”一词来给及时行乐的男女“去渣化”了,何况在超级无敌自由主义的白左大本营瑞典呢?女生们凭直觉,也可以感觉得到那些在dating app上秀自己腹肌和好身材的男生,十有八九是个f**k boy。不过,如果作为男生,你表现的不尊重女性或是有物化女性的心态,那douche bag的印象就洗不掉了。
情爱游戏
有人开玩笑说,用dating app找到一个靠谱的对象,就好比粪里淘金。不少人通过交友软件有了可以交往很多年的另一半,也有人终成眷属进入婚姻。但幸存者偏差,外人只看到幸存者,却不知道幸存者的概率有多少。用app约会,更多像是一场游戏,男女玩家如果棋逢对手,就能玩上好几局;若段位不同,马上就有一方要败下阵来。
我亲历的在北欧的dating app式相亲,第一次大多约在咖啡馆或是酒吧,咖啡或是啤酒,而不是像在美国,大家都会选择一起吃饭(也有可能是和学生群体有关?不知道职场人士的first date是什么样的)。关于是男方请客还是各付各,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答案。但在性别平等程度比较高的北欧,AA比较普遍,我也曾就“first date要是一起喝酒的话怎么算钱”这个问题问了我的瑞典女生朋友,她们说默认方式是男方买一轮女生再买一轮。哈哈,出来喝啤酒我从来只喝一轮,不知道有没有瑞典男生付完钱后感觉被我套路了。对于不是喝咖啡就是喝啤酒的first date,一开始我秉持“男生必须付钱”的原则——只是一杯饮料的钱,又不是让你请我吃饭。但后来,我的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觉得,如果我是男生,每次出来约会都要付两个人的钱,心理总会有些不平衡。另一方面,自己付钱的举动让我感到作为参与date的另一方,我也是在努力并进行付出和投资的,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男生的施予。
但即使这样想,也难以避免经历一些难忘的极度抠门行为。一次和一个东欧男的first date,我俩约在一个公园喝酒散步,他带着我去了当地的廉价超市,买了一瓶德国产的22.5DKK(和人民币差不多)的白葡萄酒,没有杯子,我只能勉强和他一起坐在山坡上吹瓶……同样都是买现成的酒而不是去酒吧,另一个丹麦男生自带了两罐啤酒一起去公园散步就没那么引起心理上的不适了,虽然仔细一算价格差不多,但也许是前者带我去了廉价超市,当着我的面买了一瓶超市里最便宜的酒这一连串行为,造成了cheap到极致的感受吧……另一个抠门男是德国人,第一次date约在我们的学生社团,因为他在那儿兼职工作,就有两张免费的饭票。饭票包饭不包饮料,我点了一杯30SEK(23RMB)的白葡萄酒,他点了一杯啤酒,付了两人的钱。后来一次他说起来,当时看我正在和偶遇的朋友说话,心想也才30块,付就付吧(言外之意是不应该自己付的,说这话的时候还有些心不甘情不愿),我表面没说什么,心里有些震撼。不愧是以抠门为代表的德男啊!
如果说app相亲是面试,在前期广撒网和匹配需求后终于得到了面试(见面)的机会,但很多人以打酱油的心态或是过于放飞自我的言行举止,让first date止于first date,而再没有了继续认识的机会,游戏开局即GG。统计我的个人数据,一半的date都只见了一次,虽说面试是双向选择,但只有自己好好准备和表现,才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爱情游戏中把握确定性。
如果你不急着马上从交友软件上找到一个能谈严肃恋爱的对象,而是当做一场游戏的话,那么无论是在战术上保持轻松的姿态,还是在心态上保持放松,就成了至关重要,太过认真的人不适合玩这场游戏。
在app上match了的聊天对象,聊着聊着就再也没有下文了的频率高发,即ghosting;约出来见完第一次面后,如果其中一方没有及时follow up,又会立刻没了下文。根据我的数据与身边约会达人朋友的经验,我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第四次见面是一次转折点。无法继续再发展下去的人,止于第四次约会,而还有戏的人,约会四次后,就会更加频繁地见面。但至于之后的关系怎么发展,是掺杂不同程度感情的FWB,还是做有承诺关系的男女朋友,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了。虽说这是一场游戏,有着约定俗成的游戏潜规则,但参与其中的每一个玩家,都可以代入自己的游戏规则而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规则,说不定你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整个大环境的变化呢!下面,我按照约会流程的顺序,总结了一些小小的经验。
1. 见面前:Dating app现象级鼻祖Tinder虽然用户最大,但不见得使用体验好,很多人在match后就成为列表中永远不说话的那一位;可写可不写的profile,变成了用户用来感受对方真诚度的衡量标准。相比较,Bumble可以筛选不同的用户,特别是在匹配需要上,looking for something casual or relationship就能减少浪费时间与误会了;另外,在match后女生有24小时来发起对话,男生也有24小时来回复(不然match就会消失哦!),这样一来,match之间说话的概率也增加了。那么,该如何增加对方回复你的几率呢?作为一个不想投入太多时间的疲惫的用户,当对方给我发来一大段文字时,我是能感受到他的真诚的,也自然而然会去认真回复。一项心理学研究也表示,人际间的互动模式是相互影响的,对方对待你的态度可以由你的行为模式决定(当然啦,有的混蛋永远都是混蛋)。但这点,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很复杂,感情的发生是个玄学~
2. 第一次见面后:见面前要不要加别的社交媒体因人而异,如果非要加我会选择Instagram(可以看到对方的生活痕迹,也可以借着story互动)而不是纯粹的通讯工具Whatsapp,以免陷入两人没有见面却在对方的通讯列表里躺尸的情况。first date之后,如果男生发来信息表达好感和客套话,可以视为积极的信号;但反之这种积极信号并不能证明对方一定喜欢你(也许只是他有礼貌)。但若对方没有后续跟进,作为女生也没必要保持被动苦苦等待,发个信息follow up一下,说不定创造了机会呢?至少可以了解到对方的态度~ 换位思考,那些我没感觉但不排斥再见面的人,如果对方继续想要再见面或是直接表达了好感,second date就来了。但如果你实在提不起兴趣再见面,那就相忘于江湖,互相不联系吧~我的好多dates就是在第一次见面后,两人十分默契地再也没有联系过了。只有一位小哥,在第一次喝完咖啡后,还煞有介事地发信息给我说“我们还是做朋友比较好”,弄得我哭笑不得。
3. 约会进行时:除了和对方聊兴趣爱好、个人生活这些话题来了解对方是不是和你合拍外,早点弄清楚对方的情史以及为什么用app意义巨大!前者可以帮助你了解对方的三观和感情观,并摸清楚对方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中;后者可以对对方的需求与期待有一定了解。比如,我约会过的人中,有一位用dating app是和因为一个月前和相处五年的女朋友分手了,当时没什么经验的我竟然会做出“只是个愿意付出承诺的男人”的判断,殊不知这就是教科书级别的rebound行为!刚从一段长时间恋爱中出来的人,十有八九不是想找人玩玩,就是想转移注意力打发时间。再比如,经历了好几年恋爱分手或是刻骨铭心爱情的人,在寻找下一个男女朋友时,都会更加挑剔和谨慎, this type of people is a hard cookie.
4. 相处了几个月后:这篇帖子提到了在相处几个月后想要进入一段严肃关系的沟通方式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26031493/ 在经历了几个月像情侣一样的相处模式后,有效沟通可以确保彼此是否处于同样的预期,减少未来的失望和受伤的可能性。我身边不乏一些朋友,在seeing each other几个月后,不知道因为患得患失还是觉得好好聊一聊很煞风景,因此在对方突然提出不要再见面时,倍感受伤。失望来自于期望,如果能在中途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那么当对方毫无预防地决定要离开时,也不至于跌入万劫不复的沮丧。
既然是游戏一场,那就应该像下棋一般,你走一步对方走一步,而不是一股脑儿全盘托出。但是,爱情的发生充满了捉摸不定的因素,两人的关系可以用后天习得的技巧有序推进;但情感之所以区别于理性,是因为有时它会脱离大脑的控制,因此,不受人为控制的偶然因素,成了你巧克力盒子中一块里未知的味道。
可遇不可求的爱情
那么多关于爱情的影视作品,我们却常常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正是因为它的珍贵与稀少,才会被视为一种题材。也许你理想中的爱情是《爱在三部曲》中的Jack和Celine,但现实中的男女主角只有一位,而Jack重逢Celine后而被分手的前妻却是无数。引用@扎南的《5条反常识但很好用的情感小经验》(https://www.douban.com/note/796812783/),相比寻找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不如追求一个靠谱的恋人。
以前我不理解《西雅图夜未眠》的情节,女主角可以为了所谓的“真爱”而舍弃承诺中的未婚夫,但只有去除东亚儒家文化色彩的滤镜,才能更好理解充斥着个人主义的欧洲社会。特别是世俗化程度最高的北欧国家,不再受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和责任束缚。这样的观念也体现在他们对感情的态度上:即使相恋五年以上的情侣,也会因为感觉不到爱了而选择分开。两人的相守从来都不是因为责任,而是因为爱情。
所以,如果你问任何一个北欧人:爱情是可以培养的吗?大部分人会回答不可能。在他们看来,喜欢是喜欢,爱是爱,爱是无法由喜欢进化而来的。对他们而言,在明知道自己对一个人的感情是喜欢而非爱的情况下还继续维持恋爱关系是荒谬的,更何况进入婚姻。有的人很幸运,真的遇见了那位生命中的挚爱;但有的人在“只有喜欢却没有爱”的感情里选择了离开,但谁又知道,到底是不是因为ta不够耐心呢?
肉桂与薰衣草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瑞典养狗之狗狗训练 (25人喜欢)
- 在瑞典养狗之买狗 (38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