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救赎是一个过程,愿你早日成为自己的伙伴----也谈心理健康
说到“心理健康”,不知道你想到了什么?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然而这只是一些精神困扰而已。每天都很开心?然而开心也只是一种心情。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心理健康有着官方的定义。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能够应对挑战的能力(Mental health is our ability to respond to challenges.)什么样的挑战呢?可能是大大小小的工作、学业压力;可能是遇到他人的霸凌;可能是亲人的离世;可能是突然遭遇疾病......我们的人生很难按照一个固定的计划进行,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和挑战,这种时候,有弹性的健康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
在很多朋友眼里,我似乎总是那个“让我们去找点什么有趣的事情做吧?我们去玩点啥吧!”的那个人。然而在今年年初开始,生活意义的丧失感“总是挥之不去。种种工作、生活的困惑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似乎难以解开。”几个月前的一天,我躺在沙发上,望着天花板,感觉似乎做什么都没有动力,而且总是失眠。要知道,我之前都是一觉到天亮的,可是这阵子,我常常很早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晚上睡不好,白天也会昏昏沉沉的,做事效率也低了起来,心情就更差了。还好平时读过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籍,我知道我需要一些专业的帮助。之前我有个偏见,无论是心理学书籍还是心理咨询,都是所谓的心灵鸡汤,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抱着一些将信将疑的态度,我开始逐渐做一些尝试,努力让自己“好起来”。随着我开始有意识做一些改变,我逐渐发现,其实自己本身的各种尝试,就是一个帮助自己重建内心平和的过程。
- 1、我做了什么? 找了三本心理方面的书来读。
看了下边的几本书,我确实觉得,它们对我很有帮助。前两本主要是讨论的人际关系困扰,第三本书是心理咨询的科普读本。读了这三本书,我逐渐可以理性地去思考过去的一些经历是怎样影响着我,也能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当下的需求,探索怎样去回应和正视这些需求,让我有了更多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
◆ 如何建立情绪界限?(内在篇)
请你好好感受你真正想要的,并且给自己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承受得住后果,而不必被内心的害怕与恐惧控制你的反应与行动。你承受得住对方的情绪反应,因为,那并不是你的错。如果他说话伤害了你,你可以转身离开。你承受得住对方的失望或攻击话语,因为,你知道那是他的看法,不是你的。
你无法控制他怎么想,但你并不需要去争取对方的认同或好的评价。你自己可以评价你自己。只要你相信:你不是他所说的那种人。如此,那些话就没办法伤害你。你承受得住你内心的焦虑与罪恶感,因为你知道,那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事,而是你习惯性的罪恶感被召唤了出来,习惯性地觉得自己应该满足别人的要求。
你自己可以评价你自己。 你其实有能力面对这一切。给自己力量,也给自己机会,让自己好好面对内心的恐惧与害怕。当你面对了,恐惧的面貌将变得清晰,而不再如此模糊、巨大。当你看清“恐惧”的面貌,你会慢慢发现:原来,事情没有我想的那么可怕,其实,我是有能力面对这一切的;而最糟的结果,也没有想象中的可怕。甚至,并没有发生。
◆ 看: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刚刚发生什么事
我的人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满足对方的要求。我重视自己的感受,并没有错。但焦虑感与罪恶感,其实也不是我们的敌人。在我们过往的生活中,它们因应生活而存在,这代表在过往的时间里,我们的生存可能需要它们存在。也许,在过去,它们帮了我们不少忙。但现在的人生,我们已经不需要如此多的罪恶感去提醒我们生存的危机,甚至它们可能有点过度敏感,太容易出现,太容易让我们焦虑,反而使我们没办法好好过现在的生活,面对现在的挑战。
“我做这个决定,是因为我‘害怕’,还是因为我‘想要’?”以“害怕”作为驱使你做出某些行为的基础时,你会觉得无力、沮丧。即使这个决定暂时可以安抚你的不安全感与焦虑,也会让做出这样决定的自己觉得失望、无奈,你还会感觉自己没办法掌握自己的人生。但如果这个决定是出自你的“想要”,于是你做了这个决定,这代表此决定是你“有意识的选择”,而非“下意识的行为”。即使你做的决定结果可能与你“下意识的行为”相同,但你对自己的感觉也是完全不同的。 你会感觉自己是有力的、能为自己做决定的,你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而当你发现“原来我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时,你将会对自己感觉越来越好、越来越有自信,也越来越能感觉到平静与快乐。
“千万别忘记,摆脱焦虑的最大护身符,是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相信就算做错事你也不会变糟。而不管发生任何事情,其实你都有能力解决。这种自我肯定的力量,正是改变焦虑习惯的最大助力。“好还要更好”的不安全感:可以更好,但不是你“不够好”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我认为答案还是‘不行’,但原因不同。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就是,你能开始对此行动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当他用战略的眼光审视人生时,发现从苍鹭那儿学到的某些想法对他帮助极大。比方说,把生活比作舞台并不新鲜,可或许他有专属自己的“人生剧本”,一有机会就出演,这个想法让他耳目一新。蛤蟆甚至不安地想到,也许正是他在无意识中一手策划了各种情境,好让自己的剧本时不时上演。甚至,这是否意味着在他的潜意识(这个词不再让他尴尬)里,关于他人生的“故事情节”早已布局好,一股未知的力量正将他推向某个特定的结局?
苍鹭说过“这些想法里存在着真相”,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蛤蟆在出演一个怎样的剧本呢?有时他看起来像是在演喜剧,饰演的是众人嘲讽讥笑的对象,无论他怎样尝试,都无法改写剧本。但最近他开始意识到,也许还有另一种活法,无须跟着预先设定的剧本走,甚至可以没有剧本,或者说,可以即兴发挥。不过,这会让人感到害怕,没了剧本,你怎么知道该做什么或说什么呢?剧本至少能让你不用思考,不用为自己做决定。没了剧本,说完“你好”后,要说什么呢?
可反过来,想到每一个全新的时刻都意味着独一无二的机会和挑战,又让人无比激动。蛤蟆认定,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他决定要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一点儿。
- 2、我做了什么?拨打的心理倾诉热线和心理咨询。
其实我一开始就很想直接预约心理咨询师的,因为当时太希望让自己快点好起来了,是“立刻、马上‘那种急迫。但是起初我在网上搜索,我发现很难在当天约到心理咨询师,很多咨询师都要几天后才有空,而且搜索到的咨询师一个咨询的价格似乎要大几百元,对于我来说有点贵了。
我在网上搜索了很久,才找到了最快速又经济心理服务-----心理倾诉热线。我是在”壹心理“公共号上找到的倾诉热线,价格是19.9半小时。我看到这里的咨询师基本上都经过了相对专业的培训,还是让人比较放心的。我直接选取了60分钟的服务,选了一个好评非常多的倾诉师讲述了我的状况。很神奇的是,几十分钟的谈话让我渐渐平静下来,当天立刻睡了一个好觉。
有了这一次良好的体验之后,我萌生了寻求更正式的心里咨询的想法,对比了很多心理咨询平台的评价,我最后选择了简单心理公共号上预约咨询。因为正式咨询之前我就已经了解到咨询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慢慢起效,一般是每周一次。所以综合考虑价格和专业情况,我选择了相对价格低一些的学员咨询师学员咨询师意味着是不能独立执业的咨询师,每一次咨询都会需要督导(类似于咨询师的老师)指导,所以价格会低一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体会,其实我觉得学员咨询师并不会让我觉得不专业。

大概经过6、7次的咨询,我逐渐发现自己不会失眠了,心里状态也慢慢好了起来。虽然我还是会时不时焦虑,但是失眠的情况确实少了很多。说到心理咨询的过程,其实我的体会是,心理咨询师其实不会给你具体的建议,但是会帮你慢慢梳理你遇到的状况、情绪和感受。我们平时的生活太过匆忙,其实很少有机会这样与情绪相处。当你慢慢耐心去观察自己的情绪与处境的时候,其实就是会慢慢平静下来,内心也会更有秩序感。所以
- 3.我的建议:
以上就是我做心理咨询的小小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我发现一件事,我们大多数朋友对于去做咨询有一个执念,就是“一定要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才需要去做咨询,其实随着我的了解,逐步意识到,就像是健身是对身体健康的保健,其实心理咨询有点像是心理健康的保健,不一定一定要遇到非常严重的问题才需要。可能在你觉得情绪问题持续了一段时间,并且比较影响生活时,就可以试试。至少对我来讲,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如果你是在学校读书的学生,我其实很建议在需要的情况下去学校的咨询室,因为正规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很多都是有很专业背景的心理老师,学生往往可以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