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我的海盐
因为三南的婚礼,请假回了家。在离开南京的时候,答应朋友们要给他们带海盐的吃食。于是要回南京的这个上午,我坐着公交去找。 其实说起海盐,我最了解它的时候应该是高中时期。那时候的我因为住校但又日常性生病,所以那时候兜兜转转反而将海盐的条条道道都逛熟了。方池路那个阿姨家的丝袜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超棒;董家弄里的流动摊炸土豆口味超赞;洪记的外卖小哥还欠我一顿饭;小宝麻辣烫的味道真是神仙感受;重庆麻辣烫的店面好大;盐湖的酸辣土豆丝至今最棒……此刻回望,那时候的海盐看上去老旧却充满了吸引力。 离开海盐外出求学快8年,朋友们都已经到了适婚年纪。偶尔回来也是匆匆停留,连过年都是窝在家里以“烙饼”结束,甚少外出。在外面经常会碰到朋友们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是海盐人。那是一种家乡自豪感,不是因为海盐多么好而自豪,而是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是骨血肉都来自于这里。妈妈总是会在我初初去到一个新地方的时候为我带上一瓶水和一小捧红纸包裹的泥土。家里人总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去了外面总要带上家乡的水土才能适应好。在外面时间长了,遇到的人也越来越多。朋友们可能来自天南海北,一个小海盐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陌生的。所以他们总是疑问:海盐是哪里?这种时候总是要忙不迭地解释:海盐是嘉兴的。久而久之,我介绍自己开始说自己是嘉兴人。于是海盐就在我的生活中慢慢淡去,成为了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存在。 可是在外面生活的时候,我却又总是不自觉将其与海盐相比较。“这里的雨天好长,梅雨时节好像永远不会结束。空气中的湿度好高,好像肉眼可见,成天都是雾蒙蒙一片”,“这里的夏天好长呀,是内陆的原因嘛,又闷又热”……诸如此类的抱怨频频出现,而那时内心想的总是“要是在家就好了呢”、“还是海盐好”。朋友以前常说我们总是会人为美化。可就算怎么滤镜,“我的海盐应该要比这里好很多吧!”,我会在心里偷偷这样想。 今天是一个晴好天气。坐在公交车上,望向窗外是浅浅的蓝色。在公交车经过的一路上,我只顾着听歌错过了下车站点,于是反应过来便仔细听着下一站的播报。街上人很少,可能是工作日。拖着我的行李箱在街上闲逛,靠以前的记忆试图找出该走的路。一路上走过去,才发现我的海盐在我离开的这些年变化很大。珠宝店、通讯店似乎在进行产业集中。个人的独立小店似乎都关停了,纷纷挂出转让的牌子。那时候和朋友走过,还用羡慕的语气说“能在这里开店的人应该家里很有钱或者衣食无忧吧?”
走到老街上,却发现了一边小店已经成为废墟,而另一边则也是画上了大大的“拆”字,估计也离废墟不远了。如此一来,我的印象越发模糊,想来想去只好改去城南农贸市场。从方池路的路口穿过去,那个卖袜子的阿姨旧址已经不在。因着清明节将近,于是约好给朋友们带清明团子。城南有一家专做青团的店铺,目标明确直冲而去。到了才发现,原来我印象中的清明团子原来现在有了其他口味。点心店转过弯是一家早点店。海盐的早点大多汤汤水水,甚少吃饭。写到这里,想起昨天婚礼的早饭是吃饭。三南的朋友有点不习惯,我还打了圆场说这边早上就是吃饭。结果下一秒就被来帮忙的叔叔戳破:“要干活,所以要吃饭,这样才有力气”。 正巧快到了午饭点,想着等会要赶车,就想着吃了再走。这家早点也有意思。不卖面、不卖油条大饼、不卖粽子豆腐脑,只卖馄饨、烧麦和小笼。由此可见,这家决然是当地人开的,而且生意还不错。点了馄饨和小笼,另外打包了烧麦和小笼。海盐人向来很喜欢薄皮肉馅的东西,也讲究清淡。这家小笼似有点火候过了,轻轻咬开吸一口汤,有一点烟气留在了喉咙里。馄饨是热水滚过,捞出搁进调好料的碗里。你以为有什么料,不过是一点小葱,一勺荤油。清澈见底的碗底,几个馄饨飘在里面,晶莹剔透,又好像几朵☁️。一勺一个,伴着汤水,啧啧,好不享受!这大概就是被治愈的一天了~ 吃饱喝足准备去赶车,公交车上多是买完菜回去准备午饭的人,大多数是岁数大的人。有的两人白发苍苍却颤颤巍巍相互搀扶着;有的身强体壮地拎着不锈钢的大盆,里面还搁着一条鱼;有的打着石膏却脚步快速寻着靠里的位置坐下。生活呀,就应该是这样藏着故事的味道! 这一切写给我的海盐,写给令我充满陌生但越发意气风发的海盐。希望未来的有一天,我能再一次说出我是浙江海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