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理财的三条建议
通常来讲,理财的最终目的往往都是资本增值,但是我认为这不适合大学生的情况。绝大部分同学的财务并不独立,也没有稳定收入,也没有本金,谈理财增值还为时尚早。
相比之下,学生理财应该是「理」字当头,赚钱不是第一位,培养收支的计划性才是第一位的。而计划性也恰恰是以后理财投资的基础
我把自己的亲身经验总结为三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建立独立核算思维
所谓独立核算思维,就是要认同所有和自己有关的开支,不管是学费、住宿费,还是电脑手机等大件,都应该一律视作自己的开支,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支取。
如果没有独立核算意识,很难养成消费的计划性。因为计划的前提是「量入为出」,收入和本金是有限的。但是如何核算不独立,理论上收入是无限的,谁还会考虑什么计划性的问题呢?
独立核算就是要培养一种意识:完全为自己的财务状况负责,没有其他人会来再帮助自己,所有开支都要限制在自己的生活费范围内。只有独立核算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财,否则自己的生活费存余额宝,再和家里要钱买东西,这叫哪门子理财呢?
生活费固定周期、固定金额发放
生活费按照固定周期和固定金额发放,有助于提高开支的计划性。原则上讲,这个周期应该越长越好,最短也不应短于一个月。至于金额,应该基于上面说的独立核算原则,涵盖学业生活范围的全部开销。
周期性的固定收入有助于形成按照收入规划开支的习惯。而由家长控制的不定额的生活费,就会形成花完再和家里要的惯性思维。
另外还有些同学家里虽然是按照固定的金额和周期发放生活费,但是金额卡的特别极限,基本上只够吃饭。我觉得这样不可取,由于核算不独立,遇到大额开支还要和家里额外申请费用,本质上还是不定额,没有上限。
用记账实现计划性
实现消费的计划性,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比较难。因为未来的消费难以预测,很难计划周全。
对于这个问题,我建议从记账入手。如果我们连过去花多少都不知道,怎么可能指望规划未来的消费呢?在不记账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开支的计划性,尤其是比较长期(一年以上)的计划。
记账真正发挥强大作用还是要一年以上记录。虽然我们的工作是按照月度计算,但是绝大部分家庭的开支周期其实是一年,很多重大开支也是以年度来计算,比如学费、年终奖、保险费、会员费等等。不足一年的记账其实很难覆盖到个人的全部开支类型。
总而言之,理财不嫌早,越早开始,越早收获,越少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