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时刻会让你觉得“幸好还有书”
查看话题 >起风了
三月要结束了,波士顿仍然没有半点绿意。花坛中偶有早开的水仙和郁金香,树却仍然秃着。等到我能参加豆瓣“春季摄影大赛”的时候,夏季摄影大赛应该已经如火如荼了。
但作为一个一年四季都喜欢去河边看鸭子的人,我还是发现了春天的到来。冬天里,加拿大鹅是成群出现的,经常十几只在冰面休息或者在雪地里刨食。而现在他们都是成双成对的出现,两个鹅一起游泳、吃饭、散步,不知道是准备交配还是已完成交配。我现在去河边总带着刚买的长焦镜头,希望能拍到鸟类生命的大和谐,执着又猥琐。Fun fact, they mate for life.
除了去河边散步,我并无其他娱乐,空余时间还是像这一年以来的一样,看书看电影上网课,毫无变化。
只是这个春天里,看了一些关于凛冬的回忆。于是在一些黄昏,面对着盛大美丽的晚霞,感受着风里越来越明显的暖意,刚从书影中回过神来的我,竟有不知身在何处,不知今夕何夕的感慨。
一切都源于偶然看到的一张剧照,还有一句“一见郭轸误终生”。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什么电视剧或电影,只是心想,谁会取这个名字,又有谁担得起这个字?

《一把青》
轸,二十八星宿之一,位于朱雀之尾。《滕王阁序》中的星分冀轸,地接衡庐是也。
《史记·天官书》记载,“轸为车,主风”。轸是天上的车,又与战争有关 - “若五星入轸中,兵大起”。
但轸还有另外一个意思 - 伤痛,怀念。如《九章·哀郢》,国都沦陷,屈原与百姓一起仓皇逃离,“出国门而轸怀”。
电视剧《一把青》改编自白先勇的同名短篇小说。不知白先勇给这个人物取名时是否有过这样的深意,而这个字恰恰道尽了他的一生 - 如星般璀璨的少年,为抗日加入空军,最终陨于内战,留爱人伤怀一生。
郭轸与朱青,在各自的绝望中遇见,给与彼此短暂的救赎,然后走向更深的绝望。郭轸与朱青,在所有岔路口都被推向了命定结局的那条路,如宿命一般。但宿命是什么呢?在那些年,宿命与无力同源,小人物在时代里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那种无力。
虽然导演说这是一个爱情片,但它完全是一个会让你感受到战争灼肤之痛的时代片,爱情只是一个引子。很多人说看到郭轸死了就不想再看了,其实更大更深层的悲剧在后半段。活下来的人,没有一个比郭轸幸运。郭轸即使从东北回来,又怎样?当初壮志凌云的少年,手上沾了平民的血,在痛苦中折磨自己,变得疯狂或是麻木。然后他也一样会经历逃亡,经历狂热的余波,背叛与欺骗。
收录在《台北人》中的原著《一把青》,原先没有这么复杂深刻的内核。从小说到剧本的改编是一次很成功的扩展,不隐恶,不虚美。
《巨流河》
曾经我对“弦歌不辍”这四个字没有具体的理解,它仿佛只是理想主义的一个模糊画面。
《巨流河》是一本光芒和局限都存在的书,但就因为“弦歌不辍”,因为齐邦媛在战争期间就读南开中学和武汉大学的经历,它值得一读。由于汪曾祺的国民度,很多人都多少知道些西南联大的历史。而我初中读汪曾祺的时候,并未在他轻松豁达的汪式笔调中对当时的危急艰苦有足够的了解。就像那篇《跑警报》,读完了就记得他们那种“不在乎”的劲儿,以及有位教授跑警报带着的贵重物品是一个装着情书的小箱子。
齐邦媛有完全不一样的写作风格,这一段战火中的求学经历写的非常真挚感人。我跟着她的文字,仿佛能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在异乡,在敌机轰炸的间隙里读书,她那不知未来与出路的惶然,最后却被诗歌与文学救赎。
在前线拼命的是英雄,在警报声里读华兹华斯和雪莱,是另一种英雄主义。
如果没有目睹这一年多以来的种种,我可能还不会在相信、坚持与求知中看到勇敢。
书的后半部分,大多在讲作者在台湾的教学研究工作,对我来说不是特别有兴趣的内容。只是当读到中年的齐邦媛在美国进修时选择去了寒冷的Wyoming州,为了体验从未回去过的故乡 - 东三省 - 的寒冷况味,不禁泪目。
《起风了》
相比宫崎骏的其他作品,我最喜欢这一部的色彩和节奏,可是也真的无法喜欢这个故事及其内核。美是真美,却是无根之美。
宫崎骏把零式战机的设计者掘越二郎和作家崛辰雄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一起,沿用了崛辰雄小说《起风了》的书名,创作了这部动画。历史上的掘越二郎并没有一个病逝于肺结核的妻子,电影中Jiro和Nahoko的故事,是根据小说《起风了》的情节而创作的。宫崎骏接受访问时说崛辰雄是他非常喜欢的作家。
崛辰雄的《起风了》,我几年前刚好读过。那是一本凄婉而不绝望的书,有一种温柔的力量。正因为添加了小说的情节,电影才有了温情的一面,才能扣上那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否则它只是一个战争机器是如何被造出的故事,冰冷残酷。
“在起风之时,唯有努力生存。”
从理性的角度,科学技术能否独立于道德的评价仍然是个可以并且值得辩论的话题。可是从情感的角度,当我再次听到"The wind is rising! We must try to live!" 的时候(我在HBO上看的英文配音),心里感慨,起风了,在风中需要努力活下去的人,是在自己的国土逃难的普通人,是在炮火中弦歌不辍的师生啊。
如果有一个平行宇宙,在那里没有发生过二战,把一位工程师和一位作家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一起,写出一个有理想有爱有遗憾也有希望的故事,也许会是个很好的艺术创作。但在一个千疮百孔的时空里写一个历史人物,只需要诚实,因为修饰会变成矫饰。“全忘记创伤,还不是此时,也不是此地”。
有一天傍晚,收到邮件说会有晚霞,于是出门散步。回家的时候从桥上走过,看到并不平静的水面上,一只鸭子孤零零的漂着。河面广阔,它渺小的身影在浪里起伏。晚霞已落下,光辉与灿烂的时刻已过,天地间是一层混沌的灰色。我那天刚读完《巨流河》,心里有很多无法表达的喟叹,站在桥上,不知怎么就想到了陈寅恪的“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虽然,并不那么贴切。

回家之后看照片,水波在千分之一秒里凝固成山峦,锋利如刀刻。它像是知道自己要去哪,又像是被水流裹挟着,跋山涉水,不辨方向。
起风了,谁不在浪里浮沉。
唯有弦歌不辍。

-
Tortelet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30 0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