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尔罗斯》——痛苦者的自我救赎
英剧《梅尔罗斯》,讲述了从小被父亲性侵的 Patrick Melrose,沉迷酒精、烟草、毒品逃避痛苦,之后又慢慢戒掉毒瘾,尝试戒酒的故事。

这部剧改编自英国作家 Edward St.Aubyn 的小说《Patrick Melrose》。
Edward 生于 1960 年,他经历了笔下人物 Patrick 经历的大多数事件。在他 5-8 岁的时候,父亲持续性侵他,母亲知情但没有帮助他,和父亲离婚后也没有带走他。Edword 开始酗酒抽烟,还在 16 岁时注射毒品。19 岁时,他报读牛津学习文学。之后,他接受心理治疗,慢慢开始写作,花了 10 年写下了《Patrick Melrose》五部曲,戒掉了毒品,成为了著名作家。

看完剧后,我似懂非懂地啃完了原著小说,放下书慢慢出离 Patrick 的世界。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演技精湛,细致地展示了 Patrick 的各种境况:挣扎、痛苦、反复、怯懦、仇恨、失望、毒瘾发作、自我放弃、渴望被救赎……

电视剧最后,Patrick 幻想自己回到童年,在父亲再一次想性侵他时,坚决地说不,预示他开启了坚定的自我救赎。而小说结尾,并没有这样光明坚定,虽然 Patrick 也想象了自己反抗父亲的画面,但他马上感受到深刻的痛苦,继而希望马上能把自己喝得烂醉逃离这一切。不过最终,Patrick 没有这样做,他给前妻打了电话,准备与前妻和儿子们共进晚餐。

我想,小说结尾 Patrick 内心的挣扎,更接近现实。现实中人和艺术角色的差别在于,现实中的我们是流动的,时而笃定时而怀疑,时而开心时而落寞,时而光明时而黑暗……我们拥有的不是绝对品质和笃定欲望,而是在相反品质构成的区间横跳,在矛盾欲望构成的欲海中挣扎。

Patrick 不堪回首的童年、沉迷跌落的经历、极其痛苦的自我救赎,我们未曾经历,但依旧能够共情。因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 Patrick 的七情六欲,都会面临类似的困境,也都会追求爱、尊重、安全、舒适、自由等美好事物。
只是,每个人都如此不同,有着排列组合不同的基因、无法复刻的童年、形态各异的成长,所以我们处理情绪、欲望、关系的方式各不相同。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正因如此,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看到的世界也各不相同。我曾以为,世界上有绝对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适用于每个人。慢慢地,我的思想发生改变,认为适合每个人的绝对真理并不存在。
我们是如此的不同,所以无法偷懒地照搬照用他人的处世哲学,每个人都需要摸爬滚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有人未雨绸缪,有人今朝有酒今朝醉;
有人快意恩仇,有人考虑周全;
有人安全至上,有人钟意冒险;
有人展望未来,有人活在当下……
交流这些方法时,我们会惊讶,原来身处同一个地球的我们,看到的世界是这样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是这样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朋友,共同投入和创造这个多元世界。
作家 Edward 和他笔下人物 Patrick 的故事,也许能成为你了解世界的一块拼图,给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看待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阅读更多文章,关注公众号:流水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