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泻叶(《饮片新参》)
番泻叶(《饮片新参》)
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和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狭叶番泻主产于印度、埃及和苏丹;尖叶番泻主产于埃及,我国广东、广西及云南已有栽培。狭叶番泻在开花前摘取叶,阴干。尖叶番泻在果实成熟时采下枝条,摘取叶片,晒干。药材性状: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稍有黏性。以叶片大、完整、色绿、梗少、无泥沙杂质者为佳。生用。
【历史】番泻叶原产于国外,功主泻下,药用叶片。因产地、功效和药用部位而得名。又名旃那叶、泻叶(《现代药物志》)、泡竹叶(《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美国药典》(24版)收载了番泻叶,并谓尖叶番泻的商品名称为AlexandriaSenna,狭叶番泻的商品名称为TinnevellySenna。
本品在清代引入我国药用,番泻叶之名首见于王一仁的《饮片新参》(1935年),谓能“泄热,利肠腑,通大便”。迄今,番泻叶泻热通便之功用仍为临床应用的主体,且随着临床实践不断深入而运用范围日渐扩大。
【性能】甘、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泻热通便。
【应用】
积滞便秘本品有苦寒降泄,泻热行滞,通便之功,作用较大黄缓和,为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泻下药,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便秘,“不论慢性或临时性便秘均有效”(《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尤以治热结便秘最宜。如2010年版《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通便宁胶囊,本品与当归、肉苁蓉为伍,治热结便秘,长期卧床便秘,一时性腹胀便秘,老年习惯性便秘;通便宁片,本品与牵牛子、砂仁、白豆蔻同用,治胃肠实热积滞之便秘。
临床报道,用番泻叶治疗多种便秘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如用番泻叶5g,用100ml沸水浸泡30分钟后顿服,治疗长期卧床的便秘患者54例。结果:6~12小时排便31例,13~18小时排便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74%[山西中医,2010,26(3):59]。用番泻叶1.5~3g,开水泡代茶饮,治疗便秘86例。结果:6~12小时排便79例,24小时排便4例,无效3例[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82]。用泻叶制剂(番泻叶100g,蜂蜜300g),番泻叶先包煎,沸后加入蜂蜜,再沸1次,静置冷却,装瓶备用,每次临睡前温服50ml,如晨起无便意,再加服1次,治疗便秘100例(习惯性便秘72例,术后继发便秘28例)。结果:治愈53例,好转4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0%[中医药信息,2001,18(6):37]。用番泻叶1~1.5g,用200ml开水冲服或煮沸服,一次服下。治疗老年人排便困难者25例。结果:用药3天以内排便者24例,超过3天排便者1例,疗效明显优于果导片<0.05)[齐鲁护理杂志,2003,9(1):44]。用番泻叶(8个月~6岁用1~3g,6~12岁用3~6g)开水冲泡,每晚睡前服用。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26例,总有效率为88.45%[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36(5):374]。用本品每日3~6g,重症可加至10g,开水浸泡后服,治疗老年性、高血压、产后、术后诸不同类型的便秘137例,总有效率为95.1%[中药通报,1987,(7):51]。用番泻叶70mg/kg,加开水150ml浸泡15分钟后服用,如有大便,则当天不必再服;如无大便,则可于6~8小时后再加开水150ml顿服;给药天数与化疗方案及止吐药使用天数一致。结果:预防化疗后便秘,有35例恶性肿瘤患者因化疗及止吐药引起便秘的有效率为91.4%,提示本品预防化疗后便秘有效[海峡药学,2011,23(5):90]。
【用法用量】2~6g,后下,或开水泡服。
【使用注意】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慎用。剂量过大,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按语】
一、关于番泻叶“止血”的讨论
关于番泻叶“止血”的问题,本草鲜有记载。药理学研究表明,番泻叶不仅其所含的番泻苷A、B、C、D可增加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能缩短凝血时间、复钙时间、凝血活酶时间与血块收缩时间,而且有促进内凝血与抗纤溶作用,同时它所含的晶纤维及草酸钙簇晶又有明显局部止血作用,故对溃疡病并发出血能够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临床报道,用番泻叶2g,研碎冲入150ml开水,凉后口服,每日3次。每日均作粪潜血试脸,连续3次转阴后停药。治疗溃疡病并发出血45例,全部止血(以呕血停止、粪潜血试脸转阴性为标准)。止血时间最短1天,最长3天[福建医药杂志,1989,11(6):70]。用5%番泻叶煮沸液100ml—次性胃镜下病灶面喷洒(制作:250ml自来水加番泻叶5g,微火煮沸至100ml过滤)治上消化道出血56例,止血时间最短半天,最长3天,平均2.5天,有效率为100%[临床荟萃,1995,10(19):895]。用番泻叶5g,制成5%水煎液,每次服用100ml,配合补液等西医治疗,治疗上消化道出血88例,全部有效,止血时间最短半天,最长4天,平均3天,较其他西药止血剂时间要缩短2倍以上[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19(增刊):22k提示番泻叶对消化道出血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且使用方便,无副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二、 关于番泻叶“利水”的讨论
关于番泻叶是否有“利水”作用,历来全国高等院校《中药学》教材与《中国药典》存在着不协调的状况。如全国髙等院校《中药学》教材第1版记载其功效为“泻下”,第2~4版为“泻热导滞”,第5~6版为“泻下导滞”,第7版为“泻下通便”。《中国药典》(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未收载本品,(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年版)均记载其功效为“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由此可见,番泻叶“泻热通便”或“泻下通便”的功效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是否有“利水”作用则值得商榷。
番泻叶是一味外来药物。自从《饮片新参》收载番泻叶以来,后世鲜有论及“利水”作用者,从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来看,更缺乏本品“利水”作用的有力佐证支持。因此,著名中药学家张廷模教授认为,番泻叶“只有一个功效,泻下通便”(《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切合临床用药之实际。至于《中国药典》记载本品能“利水”,其依据何在,尚待进一步考察。
三、 关于番泻叶“用法”的讨论
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实,番泻叶的导泻作用与其用量、用法及水温密切相关。①番泻叶泡服,其有效成分溶出的最适宜水温为95~100℃,最好100℃。随着水温下降,导泻作用逐渐减弱,低于75<℃的浸水泡,几乎不能导泻。提出番泻叶的正确用法是:用开水(95~100℃,最好100℃)加盖冲泡5~10分钟[湖北中医杂志,1988,(1):54]。② 番泻叶经长时间煎煮或用低于90℃的水泡服,均不能保证其泻下通便作用。正确用法是:用沸开水浸泡16~20分钟[吉林中医药,19%,(6):31]。③ 以番泻叶5g,用100ml沸水浸泡30分钟后顿服,能较好地发挥番泻叶的致泻作用[山西中医,2010,26(3):59]。④以沸水浸泡的含量最高,煮沸较沸水浸泡的含量降低50%,100℃流通蒸汽消毒较煮沸又降低40%~50%。认为番泻叶用沸水浸泡10分钟能发挥最佳的临床效果[中药材,1995,18(4):196]。⑤番泻叶以沸水浸泡25分钟其有效成分浸出量最高。沸水浸泡或煎煮时间过长,都会引起有效成分的破坏和损失[时珍国药研究,1991,2(2):75]。⑥体质强壮者每天用6g,体质不强者每天用2~3g,放入容器内,以刚沸滚的开水冲入,约200ml,加盖焐10~15分钟,待温度降至40℃左右,饮用药汁。如低于95℃,则疗效会减弱,通便时间会延后;但也不宜煎煮,如煎煮时间超过5分钟,则不仅疗效会减低,泻下作用也会大打折扣。⑦用90℃的水浸泡,番泻苷的浸出率最高,而用100℃水则浸出率降低。认为番泻叶不能煎煮,最好用90℃左右的水浸泡4次以上,每次浸泡30分钟时[基层中药杂志,1996,10(1):52]。综上可见,尽管各家的研究结果不一,但番泻叶以泡服为佳,水温以90℃以上为宜已基本形成共识。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尖叶番泻叶含番泻苷A、B、C及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酸-1-葡萄糖苷、大黄酸-8-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异鼠李素、山柰素;狭叶番泻叶含番泻苷A、B、C、D、芦萘大黄素双蒽醌苷、大黄酸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山柰素、番泻叶山柰苷。
二、 药理作用
番泻叶是一种缓泻剂。可直接作用于大肠,增强其蠕动,并且可抑制大肠对水分的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分,促进肠蠕动而排便。对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甲型链球菌和白念珠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番泻叶粉口服后可增加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缩短凝血时间、复钙时间、凝血活酶时间与血块收缩时间,而有助于止血。此外,尚有肌肉松弛、解痉及抗胃黏膜损伤等作用。
三、临床新用
1. 用于清洁肠道 用番泻叶泡服作X线检查前肠道准备,共观察1100例,取得满意效果。①腹部平片及尿路造影。于检查日前晚用500ml沸开水浸泡9g番泻叶,5分钟后服下,然后再用500ml沸开水浸泡后服下,10~12小时检查。结果:甲级片(结肠内无粪便和气体)704张,乙级片(结肠内有少量粪便和气体)192张,丙级片(结肠内有大量粪便和气体)49张。②大肠气钡造影。于检查前1日下午2时用500ml沸开水浸泡9g番泻叶饮服,晚上6、8时再各用500ml沸开水浸泡后服下。结果:甲级片114张,乙级片30张,丙级片11张[海军医学,1994,12(2):133]。取番泻叶15~30g,开水浸泡1小时左右,或煎煮2~5分钟,于检查前晚顿服,用于清洁肠道120例。其中,结肠镜检查23例,效果良好者(检查时视野清晰或X线片下无粪便肠气)22例,有效(视野较清晰,X线片有少量肠气者)1例;腹部平片97例,效果良好者73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7%[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6(1):138]。
2. 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用番泻叶4g,开水泡服,观察276例,效果良好,一般服用1剂后24小时内排气排便者达95.6%[中国乡村医生,1988,(1):35]。用番泻叶15g开水冲泡服用,治疗腹部术后肠麻痹174例,均在用药2剂之后排气[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1):101]。
3. 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口服番泻叶胶囊(lg),每日3次,24小时不解大便者再加服1次,不用抗生素,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病例30例,均获得临床症状的控制[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6(8):455]。
4. 治疗急性胰腺炎 用番泻叶每次5~10g,开水浸泡,顿服,首次大便后改为每次5g,日服3次,保持每日大便3~5次,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110例,全部治愈[中医杂志,1986,27(5):17]。用番泻叶胶囊(lg)口服,治疗急性胰腺炎30例,病情较重者可配合番泻叶保留灌肠,亦达到全部治愈的临床疗效[吉林中医药,1983,(4):29]。
5. 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用番泻叶2g,泡开水250ml,2次服下。约4小时后大便有蛔虫排出,肠梗阻症状解除[新中医,1983,(6):29]。
6. 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用番泻叶每天30~60g,煎水代茶饮,连服3〜5天,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50例,服药后以排出稀便为度。治疗效果良好。其中服药后2天内退热者42例,服药3〜4天退热者8例;用药前有明显腹痛者29例,在3日以内缓解者17例;用药前有明显低血压休克者9例,用药后2日内血压复升者7例[陕西中医,1984,5(6):48]。
7. 治疗急性口服中毒 用番泻叶25g,加开水500ml浸泡30分钟,取浸出液400ml,于洗胃后20分钟由胃管注入,治疗急性口服中毒患者38例。结果:注入番泻叶冲剂至排便时间在6小时以内者31例,7~12小时以内者6例,1例未出现排便反应。总有效率为97.4%[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3(6):282]。在清水洗胃后由胃管灌入番泻叶浸泡液(番泻叶30g,用400ml沸水浸泡冷凉)导泻,治疗口服农药中毒32例。结果:0.5~2小时排便者16例,3~12小时排便者11例,大于12小时排便者5例;排便次数4~6次者2例,1次者30例,未见不良反应。导泻作用优于硫酸镁(P<0.01)[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12):2061]。
8. 治疗输尿管结石 用番泻叶10~15g,用400ml开水浸泡半小时后倒出浸汁,如此反复浸泡3~4次。于晚上7时将3次的浸汁(约1200ml)在10分钟内喝完,喝浸汁后12小时内禁食,全部病例仅服药1次,治疗输尿管结石76例。结果:服药后11~17小时腹部平片见排石59例,1~3天腹部平片复查见排石17例。排石高峰在12~24小时[实用医学杂志,1996,12(2):114]。
9. 治疗胃肠胀气 取番泻叶10~15g,儿童、年老体弱者量酌减,放入80℃左右的热茶200~300ml中,加盖浸泡15~20分钟,将药液1次服下,治疗胃肠胀气96例。结果:治愈(服药后胀气消除,胃肠功能正常,伴有症状随着消失)91例,显效(胀气减轻,伴有症状明显改善)5例。全部有效[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6):116]。
10. 用于回乳 用番泻叶4g,加开水150〜300ml浸泡10分钟,分2~3次口服,治疗56例哺乳期妇女,均在3~7天断乳[四川中医,1989,(12):28]。
11. 用于过期妊娠引产 取番泻叶20g,开水冲泡当茶饮,用于过期妊娠引产50例。结果:38例饮用番泻叶1小时后出现规律性宫缩而进入第2产程至分娩;6例饮后出现不规律宫缩,同时行剥膜术,催产素引产分娩;4例出现规律宫缩,胎儿宫内窘迫而行剖宫产术;2例饮后因无宫缩出现腹痛,不能接受而停饮番泻叶[时珍国医国药,1999,10(6):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