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跳槽,作为自己三十而立的投名状
上周和几位小伙伴儿喝咖啡,大家聊到一个纠结的问题:快30岁了、40岁了,要不要跳槽?
作为礼仪之邦,我们一直很重视形式。
每次要到某个时间节点、或者某个节日之前,大家总赶着给自己做个目标计划什么的。
比如,每年12月31日那天,微信朋友圈就特别热闹。
但事实上怎样呢?这样形式大过理性的目标计划,最后都不了了之了。
很多时候,我们用某个形式来确定一个目标的时间临界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
隐藏在年龄这道门槛背后的心理因素。
从众心理:“害怕”。
人是社会性动物,所思所想无法避免不受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在30岁前忙于“立志”(如跳槽),实质上是害怕被关在了30岁这个年龄门槛的后面,成为那个被时间抛弃的人。
人性向生:“安慰”。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人的天性会向生(生长)发展而且克服所有困难”。无论身处何境,我们一直希望自己有目标、活得比现在更好。
不管出于哪一种心态,最后这些没有充分准备的目标计划,都会止步于“立志”阶段。
二、
那么,面对30岁这道坎儿,我们可以有哪些思考和选择呢?
那晚,小伙伴儿薇薇当前纠结的问题,很有这个年龄段的代表性,下面我们可以聊聊这几个点。
薇薇今年29岁,小孩2岁,日常由母亲帮忙照看。几年前,薇薇在名校英语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一家外资企业做大区域总的秘书,工作平稳但在这个岗位上已到了天花板。近两年,越临近30岁她就越来越纠结:要不要跳槽?如果要跳槽,可以往哪个职业方向选择......
在聊天中,我发现薇薇实质上面临着两个问题要考虑:
一个是,自己下一步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什么?
另一个是初为人母,怎么才能确定自己在工作与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平衡好与家人的相处关系?
三、
第一个问题:如何确定自己下一步的职业发展目标?
信心与亮点。
造成我们情绪焦虑和压力的主要原因,不一定全部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更多地来于自身对对某个事情的自信心不足。
薇薇在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上纠结的那个点,实质上就反映了她对自己最近这几年工作的底气不足:
大企业的职能要求和岗位配置,非常规范和精细化,通常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换言之,除了本岗位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总秘这个岗位上,基本上没有机会涉足其他跨专业的岗位尝试、锻炼和积累;再加上原本薇薇很有职场竞争力的英语8级、以及教师资格证,在这几年中没有用上,又打击了她的一些专业信心。
所以,如果计划要跳槽,薇薇首先要梳理出一份自己近几年,在工作中与众不同的职业“亮点”,帮助自己快速提高职业底气。
定位。
基于“职业三观”的职业目标规划。
科学靠谱的做法是,薇薇请一位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帮助自己做一次职业生涯规划: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已经呈现出来的能力长短板、还没有发现的潜在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然后澄清自己下一步的职业发展目标;了解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就业环境信息;做出具体的跳槽实施路径。
在做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薇薇自己可以做的工作:
基于“职业经历”的职业目标规划。
1、岗位说明书与关键词:提炼出“总秘”这个工作的职责要项和核心能力的关键词。
例如,一般总秘岗位的关键词有,“写作能力”、“计划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等。
2、关键词与业绩事件:对应关键词,提炼出已经获得过工作肯定的成就事件。
3、归纳和提炼:自己在“总秘岗位”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总秘是一个吃青春饭的岗位。但事实上,欧美大企业的总秘岗位更欢迎有丰富工作经历的大龄职场人。
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经历亮点的方法就在于,能够呈现本岗位的业绩产出亮点:
比如,自己每月、每个项目的工作结果,尽量用“关键词”、具体“数字”呈现,体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这些数字,还能体现出,与同行或者上年工作同比的效益增长、或效率提升,就会更直观了)。
准备度。
已看到的职业能力:详见上述内容,略。
职业兴趣和职业潜能:
除了自己已经发现和看到的能力,我们还有很多潜力等待自己去发现和尝试。
由于人类对自己的认知有严重的误判特点,所以这种职业探索一定要理性地选择专业工具。
在咨询实践中,我们有不少客户就曾经发现“原来我认为的自己(或者小孩),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网上流行的一些测评工具,有可能不花钱,但一定会花费你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也可能会带给你片刻的安慰,但肯定解决不了你的实际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可以试着计算一下:投入和产出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哪一种选择对自己更有帮助?
跳槽时间。
从女性3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来看,竞争优势在于已成家已生育小孩且有一定职业经验,大部分企业是很喜欢的。
但这个优势在跳槽初期也会是压力:企业对新员工都有试用考核期,尤其是刚到新单位的第一两年内,职业要求和学习压力会比较大。
所以,这段时期,肯定会需要自己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尽快融入到新新的岗位中。
基于上述因素,薇薇如果要跳槽,最好的时间选择,应该放在几个月以后:无论从跳槽的心理准备、还是专业自信心建设等准备度方面,都会更利于自己的决策。
第二个问题:如何定位自己作为母亲、女儿、妻子的定位?以及在小家庭中的相处关系?
定位。
如果,我们首先理清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的定位了。
接下来,对于自己在小家庭中的定位和相处方式就好办多了。因为在个体生命经历中,家人、朋友.....都是我们生命长河中某个阶段的陪伴者。
准备工作。
从出生到幼儿园阶段,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最关键的一个时期。
所以,在这个阶段,薇薇需要主动和丈夫、母亲,做好充分的沟通、协调和分工。
在咨询中我们发现,很多职场女性之所以不能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除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确定不清晰以外,很大部分原因就是,还没有学会怎样与丈夫建立一种分工合作、尊重约定的、且彼此舒适的相处方式。
尤其在小家庭建立的初期,女性与丈夫的相处方式非常重要,值得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学习。
职场女性千万不要认为照顾好孩子,必须是自己一个人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很多事实证明,在家庭中女性过度承担责任,对自己、对孩子、对丈夫都是不客观和不公平的。
四、
所以,不管是30岁、还是40岁,我们都不需要用“某个形式上的时间刻度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目标和工作目标”。
如果这样做,不但不能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因为这种压迫感造成我们的焦虑情绪。
如果我们可以给自己10分钟时间,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现在的纠结问题、希望达成的理想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你会发现:
原来,跳槽与某个年龄门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所以,这两者不一定非得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改变现状、解决自己当前面对的难题。
我们真正要学会的是,以“自己”这个个体为思考的起点,从如何才能够更好地“立于世、更悦己”这个角度,多给自己一些理性的思考,多学习一些科学专业的方法,驾驭自己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