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多学科领域的论文180 篇,收获 99 次引用,她是谁?
一位 2020 年 3 月才出道的法国学者,已经发表了 180 篇论文,引用量达到 99。

作为一名学术界新人,这样的数据相当惹眼。
这位法国学者名叫 Camille Noûs,不仅发文数量多,还很博学,论文涉及天体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领域。
与他合作过的学者说,Noûs 是一个博学的人。
而没和他合作过的人表示,已经迫不及待要在自己的论文中引用 Noûs 的文章了。

Noûs 的履历也相当夸张:Cogitamus 实验室的负责人,这是一个跨国、跨学科的综合实验室。

一个人显然不可能高产到一年出 180 篇论文,所以是这个实验室每篇论文都要挂上这位负责人的名字吗?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所谓的 Cogitamus 实验室并不存在,Camille Noûs 根本就不是人。 Noûs,并不是个人
原来,Camille Noûs 是一群科学家为了抗议法国科学政策 「捏造」 的一个虚拟人,来自一个法国研究倡导组织 RogueESR。
为何给自己的论文加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学者呢?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去年 8 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物理学家 Lansberg 曾用 Noûs 的名字在著名物理学期刊 Physics Review B 上发过论文。

他认为,用这种方式可以揭露现有论文署名方式存在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从未在第一作者中出现,只是 N 作之一,那么传统评价体系将产生严重的偏差。
比如在高能物理学中,冗长的作者名单通常有几十上百人,每个人在研究中的贡献不可能都有意义,有些人可能只是挂名 「打个酱油」。
但这样的基础研究文章通常有很高的引用量,等于为上百个作者履历都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若以此来作为一名学者的评价标准,无疑是荒谬的。
就像 Camille Noûs,他从未署名第一作者,却在一年内参与了 180 篇论文,收获了 99 个引用,显然是不合理的。
至于这位虚拟人的名字的含义,Camille 是法语里一个中性的名字,Noûs 则来自古希腊语中 「头脑」 或 「智力」 一词 νοῦς。
而 RogueESR 是一个专注高等教育和研究(ESR)工作的组织,反对政府现在奉行的教育和研究政策。
目前,已有 7401 位学者署名加入该组织,带头加入的就是 Camille Noûs 本人。
RogueESR 成员认为,通过发布署名 Noûs 的文章,使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学者引用量越来越大,结果将扭曲统计数据,从而证明个人定量评价体系的荒谬性。
Lansberg 认为,这是 「一种优雅而无害的抗议方式」。 面临学术不端风险
但其他学者却并不这么看。
虽然这一做法并非恶意论文造假,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学术不端,违背了科研诚信的要求。
科学界随意署名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连免疫学大牛 Polly Matzinger 也玩过这种把戏。
她曾经在自己的多篇论文里加上了 Galadriel Mirkwood 的名字,然而很多同行表示,并未听过此人。后来 Polly 本人才透露,这是她养的一只阿富汗猎犬的名字。

Polly 此举被认为存在欺骗行为,因此被拉进多个期刊的黑名单,终生禁投。
目前,列有 Noûs 的论文已经引起了相关期刊的关注,一些期刊在发表的论文中删除了 Noûs 的名字。
期刊编辑也拒绝和抗议这种行为,拒绝发表 Noûs 论文,理由是出版道德委员会建议采用期刊署名标准,该标准要求:每位作者为该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并对其内容承担责任。
IEET(道德与新兴技术研究所)在社交平台上提出质疑:
「在论文中添加虚构的合著者,这是否合乎道德?」
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的生物伦理学家 Lisa Rasmussen 也认为,这项运动是幼稚的,而且在道德上值得质疑,这违背了承担责任和作者身份的基本原则。
「这个想法进入了危险的道德领域:责任感必须伴随着作者身份的荣誉,但是就 Noûs 而言,没有人可以承担这些责任。」
随着 Noûs 的引用量越来越大,RogueESR 可能会对它失去控制,出现恶意使用该署名的粗制滥造的论文。
而对于 200 名通讯作者作虚假声明的行为,神经学家 Aina Pūce 发出三连问:
「这也可以吗?这符合道德吗?这能做学生的榜样吗?」

Rasmussen 也提出了虚构署名行为可能引发的潜在问题:
对于学生和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研究者而言,如果追随一些高级作者对 Noûs 行动的赞同态度,他们的论文可能会面临更正,甚至被撤回。
「这将伴随他们的职业生涯。」
虽然对这项行动「追求开放和协作的科学研究,和反对僵化的评价标准」的初衷表示赞赏,但是她依然表示:
「不需要利用虚拟作者来实现这些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