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通史》笔记
本书划分:
(一)上古史:周以前。
(二)中古史:上,从秦朝统一起,到后汉全盛时代止;中,从汉末分裂起,到南北朝止;下,从隋朝统一起,到唐朝全盛时代止。
(三)近古史:上,从唐中叶以后藩镇割据起,到五代止;中,北宋;下,南宋。
(四)近世史:上,元;中,明;下,清中叶以前。
(五)最近世史:从西力东渐到现在。
建立中国国家最早的民族——汉族。汉族由哪里来?有“汉族西来”理论一说,虽没有充分的证据,但有细枝末节可考。此西为帕米尔高原(中国古代称葱岭)一带,人种学历史家考究此地原是各大人种起源的地方。
通史开端必定少不了三皇五帝,按书中所述,三皇必定从伏羲,神农,燧人,祝融,女娲中选举;五帝左右离不开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少昊。三皇中前两位不疑,对燧人、祝融、女娲的疑问倒是不少。《淮南子·览冥训》又说祝融和女娲为同一人,我实属震惊。可考历史从三皇五帝中讲起,但对于哪三皇哪五帝的凿言还是有待商榷,从这方面看来这段时间的历史可信度不高,大抵知道有这几个人物和相关事件即可。
黄帝有与蚩尤战争事件。文中细说了盘古和蚩尤可能为苗族的例子。
尧舜禹这三代帝王的著名历史无非是禅让,尧因舜品德好为人称赞将帝位让给他,舜继承尧的做法让位给禹,禹让于益,益又让给禹子启(让位顺序:尧舜禹益启)。这是儒家的结论,让来让去体现了贤德,不过不妨听听非儒家的言论。这倒有意思了,(《竹书》)说当初舜囚禁尧和其子丹朱,不让他们相见。(《韩非子·外储说》)又说尧当初让位给舜,鲧和共工上谏说不要把天下给那匹夫,尧不听不听,举兵把他俩给杀了,于是没有人再议论。又再说禹喜爱益将天下让给他之后,启因有势力,和朋友联手攻打益夺取了帝位。
由此儒家的一家之谈有其不严谨的地方,作者在文中细举了几个例子佐证,我看不太懂,弯弯绕绕的。在本章结尾说了两点:第一点说儒家的学说由孔子所创,这个创字可以说儒学皆由孔子所杜撰。第二点却又是不太懂了,究竟“专制”“禅让”哪个好?
大禹治水,法子:“疏导诸水,使之各有去路”。原是当时江淮两流域的水本是相通,有其天然趋势。
夏朝大事——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因看不懂书中所写,上网查了这段历史,总算有些头绪。)启沉湎饮食作乐自我放纵,导致其子亡其国,在太康这里折了。有穷国后羿“因夏民以待夏政”,但后羿“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髡、庞圉,而用寒浞”,被寒浞(zhuo,2)杀害,夏朝处于寒浞的垄断之下,后由启的曾孙少康夺回夏朝,使夏朝繁荣昌盛起来。
后羿死的也蛮凄惨的,没有智慧和能力却也要干那种篡夺的事。《逢蒙学射瑜羿》(http://wyw.5156edu.com/html/z9487m5168j3203.html)这篇文又更是说后羿错在交友不善,看来其实在有勇无谋,一介鲁夫是也。
关于商的一些事实。这章很好读,分为三点:1.伊尹流放太甲于桐宫,桐宫大抵在河南虞城县;2.殷朝五迁都,“马云:五邦,谓商丘,亳,嚣,相,耿也。”(《释文》)最后停留在耿,“民居耿久,奢淫成俗,故不乐徙。”(《序注》);3.殷朝兴衰交替,书中作者说:“大抵所谓兴衰,以诸侯之朝不朝为标准。其中中衰的原因,只有从中丁到阳甲,是由于内乱,可以考见,此外都无从稽考了。”
周朝先世为后稷(农师)。周朝功业奠基者——周文王(纣在位时“称王改元”);开拓者——周武王(行动!伐纣);“然而周朝的功业,实在是到成王时候才大定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周武王他弟,成王叔,姬姓名旦、又称 叔旦)恐诸侯畔(叛)。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姬旦压制了弟弟“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叛周。”(这个周武王好多兄弟噶)手握大权七年后成王长大了便“反政成王”,意思是将政务还给成王。(将成王理解成动词了,看到这里我还以为畔了)
后“周公奔楚”(姬旦离开周前往楚国避难),“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证明了成王和周公有冲突。冲突是“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这节的结尾也真是妙,活着的时候对不起人家死了又找人家求福保佑,犀利精辟。)(4.4)
西周盛衰,作者说其原因与前面的商朝和后面的秦朝是一样的。大抵是外患犬戎的日渐兴盛和昭王南征不复对南方这条路权利的不振,并没有说是“烽火戏诸侯”一事导致的。“到幽王时候,东南一方面的申,申国,在如今河南的南阳县。和西方一方面的犬戎相合,西周就此灭亡了”。
后我自己上网查阅了一下“褒姒”这个关键词,有如下争议。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史记》记载“烽火戏诸侯 ”之事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2012年,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 ”故事有所偏差。清华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清华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称,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史记》的记载。
周平王(幽王太子宜臼)东迁洛阳(史称雒邑),东周始。后有春秋。春秋时代列国诸事都有考见,结束了西周以前只有“一个王朝的历史”,像周文王那样称王的玩法纷纷出现,各大势力自立为王,大国开始有了纷争。有主要几个大国瞩目:晋、楚、齐、秦,后起吴、越。本章节(5.1)主要讲这些大国的起源和情势:
齐 祖宗吕尚,文王、武王谋臣也。武王定天下后封于营邱(山东昌乐县),后几经迁徙至临淄县。齐国之强大概是奖励工商业和周初东方未定放权给齐。
晋 “晋国的始祖,是成王的兄弟,唤做唐叔虞。封于唐。他的儿子燮,因地有晋水,改称晋侯。”
楚 熊绎受封,传五代到熊渠,熊渠时民和,伐庸、扬粤、鄂;熊渠传七代到熊仪,八代若敖,九代霄敖,十代蚡冒。蚡冒去世后他的兄弟熊通杀了他儿子,成为楚武王。楚武王伐随、自立为王。
秦 秦国发迹于襄公,犬戎杀幽王时襄公发兵救他,周平王东迁洛阳的时候又发兵送他,于是周平王封襄公为侯,并许诺只要襄公有本事便将自己老家地盘岐以西之地给他。于是襄公就打过去了,到他儿子文公的时候才攻打下来,收回岐地之后,岐东献给周,岐西就自己占了。
吴 吴太伯、仲雍、季历都是周太王的儿子,但是周太王想季历和其子昌继承王位,太伯仲雍就文身断发表示自己不可以再用。他俩到荆蛮,荆蛮觉得他俩挺有义气的就拥戴他俩建吴。当时江南一带全然是未开化之地,但当楚国的亡大夫申公巫臣因为恨楚将子反而跑去了晋国,又从晋入吴,教吴用兵乘车,输入文明,自此吴国开化。
越 在今浙江绍兴县,以奉守禹之祀。 越国的开化比吴国更晚。
要知春秋时代各国形式参考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
长江流域的开辟大抵从春秋时代起,从中游流域到下游流域渐次开化。因为文化从北方来,由汉域入江域。上游的四川,直到战国时秦灭巴蜀,才算入中国版图。南方的闽粤二江流域,在秦并天下之后才入中国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