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规划走向战略实施的三个关键点|教授思享
管理者为什么一定要懂战略?按照金占明教授的观点:如果将一家成功的企业运营比作一条华丽的项链,那么市场、财务、营销等都是项链上闪耀的珠子,它们必须有扎实的基础;而战略就是那条串起珠子的绳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周末,金占明教授为创新管理57班带来两天的《企业发展战略与竞争战略》课程。在此期间,他集中分享了战略管理的整个闭环: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旨在帮助同学们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形成恰当的战略管理思路。而在战略实施方面,他围绕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予以展开。

△金占明教授
★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企业战略与政策系 副主任
★ 著名“企业战略管理专家”
★ 加拿大McMaster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访问学者
第一方面:计划和分配资源
金占明教授指出,企业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确定资源分配的优先级,“这些钱、这些人到底往哪儿用呢?”
当思考这个问题时,战略就等同于“敢于放弃”。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有所为,有所不为”,好的战略很大程度上就是需要做减法。
比如在房地产行业独树一帜的万科,它的起家并非是房产公司,而是一家贸易公司,搞进出口贸易,什么都做;后来王石又搞来料加工,自己搞工厂,涉及的行业也是五花八门:手表制作、服装加工、礼品生产、遥控系统等;甚至还成立了广告公司展览公司,业务庞杂。用王石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今天这个赚钱就做这个,明天赚钱做那个”。
之后万科在香港上市,正当王石为自己的多元业务得意洋洋时,一家专门做上市的基金对他说,“我觉得(你的公司)没有投资价值”,给出的理由是,万科当时的业务在任何领域都不能做到行业前三,并且也没有能够挤进前三的趋势。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一个没有主业的公司不可能有好的发展前景。这给王石上了生动的一课,从1993年开始,他就考虑最后决定主攻房地产,其他的全部卖掉。
尽管会经历阵痛期,但是也正是这一次重要的战略转移,奠定了万科后来成功的基础。
第二方面:组织结构设计
正如金教授所言,再好的战略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结构,是不可能落到实处的。毛主席有一句名言,“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句话在企业战略实施中非常重要。
大家常常对联想集团的成功经验津津乐道,但很少人会注意到,柳传志提出的联想管理三要素“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九个字中有六个都是跟组织架构和人员管理相关的。
同样是一批人,只要组织结构不和管理模式不同,组织绩效也会有很大差别。正所谓“狮子领导的绵羊部队,能够打败绵羊领导的狮子部队”,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一定要是一个强者,公司才不会轻易垮掉,套用中国的一句土话就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金占明教授指出,组织结构设计是商学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它跟战略能都实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此,他提醒企业家和管理者们,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 模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组织结构时,要考虑你所面对的外部环境。
如果你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一个稳定的环境,即产品和市场几年都不发生变化,这时候组织结构的设计就应当“刚性大一点,弹性小一点”。
比如说多采取我们国有大中型企业惯用的直线职能制结构,因为这种结构可以发挥专业范围内的规模经济优势,效率特别高。
但是如果你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动荡和跳跃的环境,即产品和市场经常发生变化,这时候设计的组织结构就要“弹性大一点,刚性小一点”,比如多采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便于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和调整。
金占明教授指出,在企业或组织中,集权和分权永远是一对矛盾。到底哪个更好,要具体分析。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企业知名度很高,品牌知名度很高,市场上供不应求,这时候应当采取集权的管理模式。由总部来决定销售政策、激励政策,全国市场一个步调。越集权效率就越高,越不容易出现偏差。
但是如果你的企业知名度不高,品牌知名度也很低,各级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差别,你就要尽量分权,放权给当地的经理市场实际情况灵活做出销售和激励政策。
(2)要根据你的生产类型和使用的技术来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比如说麦当劳和肯德基这种连锁快餐,无论是在全球的任何一个地方开店,每个店面也只是人员数量和规模的差异,它的管理模式和工艺流程都是一样的。
但是一个大的汽车制造厂可能就需要因地制宜。它的发动机可能是日本生产的,品牌是欧洲的,轮胎是中国生产的,零部件又来自韩国……,也就是说生产的每个节点和每个子公司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需要另外一种思路来设计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3)根据战略来设计组织结构。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教授就提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战略决定组织结构。
换句话说,战略具有导向性,组织结构具有滞后性。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根据战略来设计组织结构,而不是基于组织结构来设计战略。
但是一旦企业形成庞大的组织结构,就代表着形成了一定的刚性,反过来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会产生影响和制约。
所以,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这种影响呢?这就需要战略和组织结构形成“左右脚关系”,及左脚迈一步,右脚马上跟上来,二者不能长期脱节。
(4)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企业,就像一个人的生命一样,有初创期、成长期、饱和衰退期等等。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设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要有差别。
初创期的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要尽管做到简单,所谓简单就是基本没有结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一张桌子上解决,所有的人都在眼皮子底下好管理,这个时候简单结构就是最有效的结构。
尽管初创期的小企业具备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决策速度快、效率高等优势,但是小企业的决策基本上是基于老板的个人经验在进行管理,盲目性较大,风险较大,这些缺憾我们称之为“小企业病”。
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及人员的增多,企业一定要强化管理、规范管理、增设管理部门、建立规章制度,如此才能从小企业成长为中型企业,进而向大企业进军。
反之,尽管大企业拥有规范管理、明确的规章制度等优势,但大企业同时也会存在官僚主义盛行、决策速度下降、对市场反应迟钝等不足;而且,当信息从基层走到高层的时候,还会发生扭曲和失真的风险,这也是“大企业病”。
在此,金占明教授想强调的是:
小企业病是小企业的顽疾,小企业不能克服小企业病,肯定是做不大的;大企业病是大企业的顽疾,大企业如果不能克服大企业病,早晚会被官僚主义的东西彻底拖垮。而且他还特别提醒大家,千万别把病治反了,比如自己明明是小企业却在那治大企业病。
此外,还要根据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来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总之一句话: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无所谓先进与落后之分,无所谓传统与现代之分,最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第三方面:管理战略变革
新的战略就意味着利益在不同集团之间的重新分配,你的变革必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当有人反对时,如果这时候你没有足够的决心,战略是不可能进行下去的。企业家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变革的阻力,果断地推行下去。

在此,金占明教授指出,变革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变革意味着打破秩序。变革刚刚开始的时候,绩效不可能一下子就上升了,而且恰恰相反,会较变革前有下降的趋势,经过一个低谷之后,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平衡。
所以在变革伊始,新的秩序还没有建立之时,出现绩效下滑的情况,企业家不必惊慌失措,因为一旦你退缩,下次变革就难上加难了。这个时候,认准了方向,就不要轻言放弃。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告一段落,以上内容仅是金占明教授战略课程体系中的沧海一粟,更多管理学干货,欢迎到课堂上聆听,点击下方“免费体验”预约,名额有限,报名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