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什么是中国哲学
王阳明,中国明代的大思想家,本来历史是家喻户晓。 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哲学最高成果,《传习录》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读的书,而中国哲学教育的传统失之已久。 我们对下一代的根本责任是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安心立命,人生富贵穷通莫非命也。 孟子的话其实很重要,人生总是有所求,但是求有两种,①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与得也,求在我者也;②求之有道,得知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什么是中国哲学
▲心的安顿 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国人应当重温阳明心学。今日之中国,众欲汹汹,改开三十多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这样的民风,各施其能各谋其利,纷争付诸于法律,前途交给了偶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个民风伴随者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普遍的社会信任危机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病症,孙中山先生当年所说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局面再度出现。这个民族靠什么站起来?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中华民族不是有宗教的民族虽然有宗教徒,这是一个没有上帝管人心的民族,向来,中国靠的是哲学。 人所面对的最困难、最难对付的问题,是人自己的生命的问题。佛家讲现实世界叫尘世,尘就是烦恼,人世间到处都是烦恼。人首先会注意到自己生命的外部的麻烦,就是生存的环境,我们凭借着文明的发展积累起经验和知识可以把生命的外部环境安排的更适合人的生存,这件事容易对付、容易解决。生命内部的麻烦即心的安顿最难对付。 王阳明心学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心。烦恼来自哪里?来自人心,动物没有这样一个人心,所以动物没烦恼,有的最多叫肉体痛苦,我们的心在肉体根本不痛苦的情况下照样生出烦恼,这个生出烦恼的心正是我们必须对付的的。孔子在论语当中这样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约在这里表示贫贱的生活处境,乐在这里表示富贵的生活处境,不仁者指心没有安顿好的人,叫心中无仁之常体人,这样的人怎样的生活处境都没用,贫贱难耐凄凉,富贵不能乐业,这叫左也不安,右也不安。假如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大多数的人都属于不仁者,因为心没安顿好,因为心中无仁之常体。中国哲学起步的时候就面对了这个问题。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东周未年天下天乱,礼崩乐坏,我们民族在东周遇到了大痛苦,人类以痛苦为代价学习真理,中国出现了最初的—篇论道的人,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六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都开始论道。中国哲学因此起步面对的就是如何安排好我们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这是中国哲学的主题。为什么我们的生命要去安排它,因为心要安顿,这个心为什么要安顿,能生出烦恼的那个心是无限心的一面。人生为什么成了问题,因为我们有无限心,动物的生命不是问题,它们的生命叫自然现象。 人都是在时间中存在,我们是以筹划尚未存在的未来的方式活在当下,说明我们的心的无限心,人心有无限的能力,烦恼都从此中出,但是人生的精彩也从里面来,因为筹划未来就是提出理想,生命有理想。
▲如何安顿无限心。 豪华别墅也罢,政治局常委也罢,都是有限的事,我们的无限心无法安顿在有限的事物上,构成现实世界的所有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我们想要去安顿的无限心是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安顿的。我们如何安顿好自己这个无限心? 第一步,超越现实世界,叫出世。 (论证逻辑:人生最难对付的就自己这个生命最难对付的是生命内部的麻烦,这个内部的麻烦就是无限心的安顿,那么他如何安顿,无法安住在现实世界中,他只有出世,这叫超越现实) 我们要早早的让我们的下一代明白这个道理,先指引一条让他的心出世的路,我们能否从现实的利害得失中超拔出来。这一步我们从来没有指引过,我们不断的告诫他们,现实是严酷的利害得失要学会在这世界上趋利避害,我们从未想到过要教他们第一步出世然后再回到现实中来,这叫入世,先出世而后入世,要以岀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恰好就是中国哲学的境界。 考察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时,一位台大的教授讲大陆的社会生活是没文化的。这个文化要来的前提是这个民族先要有出世的精神,而后回来做入世的事。 今天我们讲中国哲学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即人如何安排好自己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人如何安顿好自己这个无限心。这就把中哲跟西哲在根本上区分开来了,世界三大哲学系体系,性质都不一样,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问题,人生问题的解决的前提是知识问题的解决;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问题,人生何以成为问题?因为心要安顿,心不安顿好,烦恼来。 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在公元前五世纪先秦起步,发展到今天两千多年,中国人生哲学三大块儒道佛,到了宋明儒道佛三者合流,成果是陆王心学。中国哲学的最高峰就是王阳明心学。 中国哲学如何指点一条出世的道路?儒道佛三家有三条出世的路。 ●儒家:无所为而为 为就是做事,人生在世不能不做事情。针对有所为而为,就是我们做事都有目标、目的,始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看成是达到另外一个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无所为而未,是它本应当做,它自己就是自己的价值、目的,它不是通向另外一个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因为它本应当做,不做是不对的,这样的人生将永不失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儒家岀世的精神和入世的统一。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指不人为地做事,人为两个汉字合起来叫伪,伪就是造做,道家反对人为就是反对伪,反对造做。中国哲学共同的立场,天人合一,儒和道两个学派,区分在于重点的不同,儒家的重点,在人;道家的重点,在天,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天,人类生活的麻烦和苦恼都来自人自己,这是道家的出发点了。道家的原则,做减法,减去人为的因素,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列子:身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吃饭按照道家的原则,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了解天道的唯一方法道家告诉我们,就是减去人为的东西,一旦把人为的东西因素全清洗掉,天道就看到了,看到了就顺应着它去做,叫无不为。老庄的著作当中,从来没有正面告诉天道是什么,道不可言说,它无法正面的说道,只能说它不是什么。学老庄,学的就是他们教了我们怎么做减法的方法。老庄学习做减法的方法要实践的,学会了做减法的实践,不知不觉你的行为在天道里了,于是叫无为而无不为。 ●佛家:无心而为 佛家也主张做事,做事的原则是无心而为。人生在世非做事不可,而做什么事情有来历的,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大,我们都是带着业力来的,做事就是消业,所以我们不求结果,没结果更好,如果它有了结果,很可能旧业未消,新业又来。佛家也看到了,只要你做事情,它一定有结果,但是要这个结果要跟你没关系,这就不是你的业了,不是你造的新业。别误解无心而为,不是叫我们做事不认真,而是事情一定要认真做,对它的结果不关心,对事情的结果心别上去。佛家的精神,禅宗把它表达得非常好,除心不除事,事情不能拒绝的,担当起来做,消业,心别上去对结果不关心叫除心,“我终日吃饭,未曾咬住一粒米,我终日穿衣,未曾挂上一缕棉絮”,什么叫咬到一粒米了,我非得吃到这个东西否则不叫吃饭,我一定要穿名牌否则不叫穿衣服,叫挂上了棉絮。 再把这三者合起来到了宋明,心学。 犹太教说我们有知识,骄傲是罪。信仰的前提是谦卑。充分领会到自己面对的虚无,以对虚无的领会活在当下,西方人的出世的路是崇拜上帝,渴望天国。基督徒的婚姻是上帝的事业的一部分。 中国人出世的路是中国哲学,但问题是今天我们年轻的一代没有一代在中国哲学里面走过出世的路,遗忘了心,只记得头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