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与千里马:夏布洛尔和他的“缪斯”女神
克洛德·夏布洛尔1930年6月24日出生于一个巴黎中产阶级家庭,因战争关系他在中央高原克卢佐省的小镇渡过了少年时代。从小他便喜欢独自坐在窗外观察路人的行为,分析他们行为的原因和猜测他们的身份。10-14岁时便在乡下仓谷经营电影俱乐部。回到巴黎之后,虽然被药剂师父亲逼迫学习医药学,但他大部分时光是在电影资料馆里渡过的,因此他得以认识了特吕弗、戈达尔。他们一同为《电影手册》撰写影评。夏布洛尔同时又是20世纪福克斯公司驻巴黎的特派记者宣传和介绍大量诸如弗里茨·朗、尼古拉斯·雷、霍华德·霍克斯等导演的作品。1957年他和本次影展的另一位大师埃里克·侯麦合作编撰了《希区柯克研究》一作,而希区柯克正是夏布洛尔的偶像。(据说他的处女作《漂亮的塞尔吉》灵感来源于希区柯克的《辣手摧花》)有趣的是,手册派的五虎将人人都爱希区柯克但只有夏布洛尔钟情希氏惊悚悬疑,并在日后大量作品中夹杂着希氏作品中的原罪立场和道德命题等诸多元素。(如这次展映的影片《女人韵事》中于佩尔饰演的玛丽一角)
1958年,夏布洛尔第一任妻子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他用这笔钱拍出了首部作品《漂亮的塞尔吉》。这部作品不仅让他获得了第11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影片所展现的个人化的真实自然的农村生活场景颠覆了传统法国电影所习惯的客观叙述,带有强烈的主观立场,因此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新浪潮的开山之作(早于我们熟知的《四百击》和《精疲力尽》)。而强烈的个人色彩,强调即兴发挥,以及去片厂雕琢和人工化这些特点正是新浪潮运动的几个显著特征。1959年,他的第二部作品《表兄弟》更是拿下了第9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可以说夏布洛尔的导演生涯属于出道即巅峰,他后面的几部作品如《好女人们》(1960)、《不忠》(1969)、《屠夫》(1970)、《血色婚礼》(1973)等都是在希区柯克式的悬疑与惊悚中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打破法国中产阶级平静的表层,显露内里的暴力与罪恶。由于他的作品常常让观众同情凶手而不是被害人,因此这种缺乏道德立场的态度也让他免不了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谴责与批判。
说了那么多夏布洛尔,我们再来聊一聊于佩尔。伊莎贝尔·于佩尔1953年3月26日生于法国巴黎,十几岁就展现了惊人的表演天赋。22岁时她出演了克洛德·果雷塔导演的《编织的女孩》(1977)一举成名,在片中她扮演一个深陷情感漩涡的女美发师,因其精致细腻而又热情有力的表演吸引了夏布洛尔的注意。随后夏布洛尔便邀请她出演《维奥莱特·诺齐埃尔》(1978)一片中杀害双亲的少女。这个角色对于一个刚刚20出头演员来说绝非易事,但于佩尔敢于尝试大胆而困难的角色的个性不仅让她在此后拍了很多在广度和才华上都很杰出的作品,也让她凭借该片第一次赢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也许是过早的成名让她背上了包袱,此后十年间,她的作品都没达到她认为的“那种初入影坛时的激情”。1987年,夏布洛尔执导的《女人韵事》是两人十年之后的再度合作。夏布洛尔认为玛丽一角正好符合她冷静聪明、头脑清晰、略带讽刺的特点。这部影片的成功让她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从此她便成了夏布洛尔的“缪斯”女神并先后合作了:《包法利夫人》(1991)、《冷酷祭奠》(1995)、《一切搞定》(1997)、《亡情朱古力》(2000)、《权利喜剧》(2006)等。夏布洛尔在谈到与于佩尔的合作时曾这样说:“于佩尔总是认为自己比故事重要,总是想要释放诱惑,我只要告诉她摄像机摆在哪儿,她立马就能猜出我要如何拍摄这场戏”。而于佩尔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她能够(也愿意)唤起我们对于那些可能处于边缘或怪异角色的同情。
1991年夏布洛尔终于把文学巨匠福楼拜耗时7年的巨作《包法利夫人》搬上银幕。此前法国印象大师让·雷诺阿,美国的文森特·明奈利也都先后将此名著搬上银幕,但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因此夏布洛尔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在有限的容量中涵盖这部世界名著的精髓,尤其是如何将爱玛微妙的内心世界做精致的透视。他第一时间想到有着“不可思议的内心光芒”的于佩尔。此时的于佩尔已经是影坛的老戏骨了,她所饰演的爱玛准确把握人物对人生态度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从纯洁无瑕到肉欲放纵。可以说在于佩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或纯情或浪漫或张扬或性感等一切你能想象的到的女性特质。因此可以无可争议地说于佩尔是她那代演员中最出色的女演员之一。
本次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展本来其实还有一部两人合作的重要作品,让周日的下午连着晚上来一波夏布洛尔和于佩尔专场三连看,但因为某些原因无缘与观众见面,只能说非常遗憾了。我个人印象中夏布洛尔的作品也就在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年初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有过少量的集中展示,但不管怎样这次能看到两部大师4K修复的作品已实属不易。希望通过这篇导赏能让大家对夏布洛尔这位新浪潮重要导演有一个大致了解,也希望今后能再大银幕上看到更多大师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