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的一万个理由
查看话题 >《他乡的童年》——日本篇:严谨用心最暖心
上个月在关注的公众号里看到一篇对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的介绍,于是一向是个对国外文化和教育比较感兴趣的我便被安利了。 上豆瓣一搜,从2019年8月底开播至今的1年半时间里,豆瓣2万多人对其做了评价,综合评分甚至高达9分。 要知道在以要求严苛著称的豆瓣上能获得9分的作品,真的是凤毛菱角了。同样在豆瓣上获得过9分的影片有:《摔跤吧,爸爸》、《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我不是药神》等等,就连去年火出圈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都只有8.9分。

经过了豆瓣网友的认可后,我便开启了这部纪录片的观摩旅程。今天的这篇,便是第一篇日本篇的记录。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纪录片是从一位妈妈叫女儿起床开始的,小女孩揉搓着睡眼惺忪的眼睛,自己踩着小凳子,在洗手台前自己捧着水洗脸,又自己拿着挂在身边墙壁上的毛巾擦脸。
有一个小细节是,毛巾不小心滑落到了洗手台上,小女孩很自然的把毛巾拾起来,重新搭回到毛巾架上。洗漱完毕后,小女孩又很熟练的把小凳子折叠好,放回原来的位置。


这对于大人来说再正常不过的行为(甚至有的大人都不会这么的勤快,不一定有将物品使用过后放回原处的习惯),对于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却并不是那么的容易。
或者说对于教会幼儿园小朋友做这一连串动作妈妈来说,更是一件需要不断教授和练习的事情。
这位妈妈这样介绍道,这么小的孩子,也会有不愿意配合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会勉强的去要求她,而是会以其他的方式和她沟通。
比如说,“这个妈妈帮你做,那另外这个你和妈妈比赛一起做”,用这样类似游戏的语言方式和她沟通。
这样的话,虽然并不能每次都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也会让她学会在一天里努力做到最好。
同样教小朋友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另一个家庭里,在小男孩准备要出门之前,父母会要求他把他的玩具都收拾好。



这时父母是陪着他一起收拾的,并且告诉他什么玩具要收纳在哪里(不得不说日本主妇的收纳功力是很强的),小男孩便分门别类的把小皮球、小赛车分别放进抽屉里、玩具箱里。
但当他把玩具往妈妈亲自为他搭建的小屋里的玩具箱里扔的时候,他的妈妈立刻制止他说,“不可以扔,要走过去才可以”。



这时的小男孩并没有立刻改正过来,于是他的妈妈便走上前去,把没有扔进去的玩具拿到小男孩的手里,和小男孩一起,在玩具箱边坐好,然后一同投进去。
令人愉快的疲劳
纪录片里的幼儿园呈现出一个非常喧嚣的景象,小朋友们大声的叫喊着,玩闹着,整个幼儿园里回荡得都是孩子们的声音。

女主持人问幼儿园的院长,他们每天运动量这么大,这样累吗?院长的话宛若智者之语:
与其说是“疲劳”,我更想使用“完全燃烧”这个词,“累了”听上去像是一种非常消极的表达,但是我们人身上是会产生一种“令人愉快的疲劳”的竭尽全力激发自己的可能性,然后感叹一句“啊!我好累啊”,其实我们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喜悦感的。
令人愉快的疲劳,说的多好啊!无忧无虑的小朋友们,拥有着满满的活力和生机,于是便“享受”到了这令人愉快的疲劳!

这种疲劳不是成年人辛苦上了一天班之后回到家的状态,而是一种很享受的、且伴随着满足和喜悦状态的心灵上的充盈和身体上的能量释放。
而另一边,周末陪着小朋友玩耍一天的家长们,小朋友精力充沛玩得开心,他们却筋疲力尽陪得累心。
与其说家长精神头跟不上,身体也大不如前,不如说是因为小朋友在玩耍时全身心的享受其中,而家长只是为了看护小朋友而不得已付出的陪伴。
有机会的话,真的可以试着享受一下和小朋友一起玩的乐趣,反正陪着也是陪着,疲劳也会疲劳,不如放下手机,和ta一起尽情的玩耍,也享受一下久违的自己小时候“令人愉快的疲劳”!
暂时还没有小朋友的成年人,也同样可以有享受令人愉快的疲劳的机会。就比如这家幼儿园工作的一位年轻女老师说,她从事幼师的原因是这样的:
在幼儿园实习的一个月里, 让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份非常需要责任心的工作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和孩子们都获得了成长,这些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这快乐的日子,让我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幼师。
怀揣着这样一份对幼师工作的热爱,即便是每天要保持足够多的体力和长时间不变的笑脸,也会体验到令人愉快的疲劳。


对于其他在做着自己喜爱的工作的成年人也是一样,疲劳都是一样的,而愉快指数却各有各的不同,只看每个人怎样选择和主宰。
当然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也不是只有舒适愉快的玩耍而已,幼儿园园长还提出了一种叫做“令人舒服的速度”的说法。

运用到日常教学当中就是,幼师们在点名的时候声音洪亮、干脆利索且速度较快,带领的小朋友们举手答到的时候也同样动作声音干脆利落。
在教小朋友们念词语的时候,也是一张卡片接着一张卡片迅速的翻过,这速度对于大人来说,稍不留神都容易错过。
园长是这样解释这“令人舒服的速度”这个词的:
不会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小孩子,所以就采取简单易懂、节奏缓慢的教学方式,而是选择一种从小孩子的生理心理情况出发,最适当的律动、节奏、反复,这三点是非常重要的。
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感觉。不为了迎合小朋友而故意放慢速度,而是要让小朋友们努力跟上大人的速度,这个想法还是蛮新颖的。
亲密接触大自然
在纪录片播放到小朋友赤脚在地上走路、在不怎么平坦的草地上玩闹、和园长一起玩闹时自来水溅到了身上,以及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爬上高高的栏杆和大树时,弹幕一片“这要是在中国,早就被投诉了”的声音。



我能理解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疼爱和保护,“怎么可以赤脚呢,这样身体容易进寒气”、“草地不平,万一磕到了怎么办”、“水溅到身上弄试了衣服,感冒了怎么办”,以及“树那么高,爬上去万一掉下来了怎么办”。
仅仅是写完这些问句,我都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焦虑感袭来。但是不能因为无缘由的担忧就让孩子失去接近大自然的机会。
幼儿园里仿佛无人管理的草坪,园长其实每年会在这里播种,这里会生长出植物和花朵。

意在让孩子们知道,植物和花朵就应该在那里,给孩子带来不方便更好,因为面对不方便,人们,特别是孩子才会开始思考,形成他们自己的理解。
如果草地是平的,孩子们就不需要操心,就不会思考任何事情,所以没有什么必须是完美的,但它必须是真实和自然的。

幼儿园的设计师还提到,我觉得爬树可能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我们应该让孩子确定,这是他们的选择,不应该强迫他们。
另外在幼儿园的门外,还会看到悬挂着带着土和外皮的一排排洋葱。

对于让小朋友们看到并认识这样的洋葱,园长解释道:
先看,再触摸,然后去感觉,再去想,然后再去问,就是这样一个循环,让小孩子自己慢慢去体会。
刚开始可能只是拿起来,有的会咬一下,这都是他们体验的过程。
通常可能让小孩子去碰的话,都是洗好的,但它们就是有土、虫子,原生态的东西让小孩去感觉,还会把洋葱的外皮剥开,直到露出洋葱白净的内部。

这对于大人可能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小孩子们会非常专注的去研究它,当孩子们看到里面干净而又洁白的时候,你能从他们的眼睛肿发现在那一瞬间,所流露出的恍然大悟而又自信满溢的神情。
因此一定要在孩童时就多接触自然,如果到了20岁,摸到洋葱,心里觉得好兴奋,那就有点危险啦!

纪录片里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说大人俯下身来和小朋友说话,比如说午饭时间老师在说话时掩住嘴巴。但是就是这些很容易让人忽视的地方,却也体现出他们日常的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下一篇:芬兰篇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