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影里的小人物想到父亲及其他
去看了陈建斌的《第十一回》,看到名字时,我猜,也许是一个讲锲而不舍精神的故事,做什么事做了十回,这是第十一回了,结局会是成功了吗?
在清明节这个假期上映,会在乎票房么?
进了电影院才发现,整场电影只有四个人。据说是个喜剧,显然氛围不太对。
故事开始了。这里先不说剧情,开头立刻把悬念解开了。第一回。。。
首先想起来的是《红楼梦》,一部足够深沉的小说。
现在的人们还看小说吗?在短视频,公号爆款文大行其道的环境下,能耐得心坐下来看完一本小说的人有多少呢?
这可能是一个不会大卖的电影。
电影开始后,一个马福礼出场了。
三轮车后面的人脸庞模糊印出来,是的,这是一部关于小人物的电影。不是雍正的陈建斌,而是小百姓的陈建斌。那张脸一眼可辨,带着不修边幅的小沧桑。我几乎一秒钟就想到我父亲了。父亲类的小人物,你知道他们的一生,除了足够善良,并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大人物,一辈子勤勤恳恳连离经叛道的事都没有做过。
我的父亲乃至的我爹爹辈的人,似乎都是这种形象,就像陈建斌《无人之辈》《一个勺子》乃至这部《第十一回》一样,似乎永远有张脏脏的洗不干净的脸。
我父亲出生于1959年,一个平平无奇的年份,当然,如果仔细想想就能推算出来,出生的前三年刚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份,在一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家族里连父亲的具体出生日期都没能记清,大约营养不良,他到二十多岁时,身体素质已经变得很差时不时会发病,像癫痫病一样口吐白沫。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他四十多岁过世。
父亲排行第二,上面一个哥哥,下面五个弟妹。名字叫“发枝”。名字和排行都寄托着长辈们对人丁兴旺的希望。上面的大伯是读了高中出来的,但家庭里需要的口粮太多,作为老二的我父亲小学未完成便辍了学成为家庭的帮手。我爷爷是个能干的人,七个孩子一家九口硬是精打细算养下来个个成家立业,只不过养育质量肯定差点,大多没有知识文化在农村呆一辈子所受的身体之苦无法轻描淡写略去。
如果他还活着正是含饴弄孙的年纪,也许会变成一个掉了头发的老头,但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来,毕竟他离世时才四十多岁,留在我的印象中,他永远是壮年的样子。他才过世的那些年,我会回忆很多一起生活的细节。像坐在太阳下晒太阳,啃苹果,半夜我和哥哥在地板上滚珠子被他大声训斥。他做饭时把碗筷电饭锅收得井井有条,跟在他一瘸一拐后面的大黑狗。后来连狗子都老死了。
再后面我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新的人进来,新的环境变化。留给独自回忆的时间越来越少,偶尔在梦中梦见。有一晚我做了梦,梦里的我当然是中年人的模样,有千事万事需要牵肠挂肚,像每一个长成参天大树后成为依靠的中年那样,没有人关心你累不累开不开心。梦里放松下,这时父亲便出现在梦里。这个梦是开心和甜蜜的,跟父亲讲话时我仿佛有了靠山,做什么事都很踏实。梦里却也知道,这只是镜花水月的梦终究会醒来,默默在心底祈祷不要太快醒来,让快乐安心的心情再多持续一秒。
在看《寻梦环游记》的时候,里面说,如果死去的人,没有人一个人记得了,那这个人就真正死去了。但每一个像父亲这样老去很久的平凡人,注定是会有永远死去的那一天。
岁月流逝,我没有父亲的时间已经超过我拥有父亲的时间了。我会慢慢忘记越来越多相处时的细节。现在我一年都难得梦到他了。我们的时间距离真的越来越远了。
值此清明之际,人们会在这时祭奠死去的人们,也让想起《锵锵行天下》里帕慕克关于生死的看法,宗教信仰无法治愈我,对死后的期待为零。帕慕克还有文学,我们又什么呢?
如此想来,既然知道未来的路必然是什么样的,还不如认认真真把握后现在,在有生之年过好当下,念好旧人,其他的,就一切随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