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听、真看、真感受”

朋友因为教书的事很生气。起因是教的班级里,几个孩子小测验不及格,她特意叮嘱这些孩子的家长,帮助孩子好好订正,大部分家长都能好好配合,只有一个孩子的家长义正严辞地表示,教书是老师的责任,他不管,以后不要告诉他小孩的成绩,也不要给他发信息。听从老教师的建议,朋友一言不发地删了那位家长的微信,但仍释怀不了那份讶异,真的没想到还有人对自己的孩子这么不负责任,多尽一点点义务都不肯。
我讲,这是没有办法的,按我们的眼光,这个孩子有这样的家长,他的未来几乎已是确定的,确定的不乐观,即便我们担心,想帮助,但也无从插手,因为孩子的父母根本不认为自己需要帮助,他们只觉得麻烦,不如下了班就喝酒、看电视、刷抖音、吵架,至于孩子,拉扯大,以后能给自己养老就行,也许连养老都没深想,只觉得给他生出来,自己有交代,就行了。他说不要再和他沟通关于小孩的成绩,那好,就此打住,我们接收这个讯息,让他如愿,然后这事翻篇。
像朋友和我这样生在单纯的家庭环境,成长比较顺利,也在人文气氛里浸泡得很久的人,特别容易生出一些不必要的善良与责任,预设交往的对方和我们一样“高”,比方说,都遵纪守法、崇尚道德、有能力与人良好沟通、追求自我实现。实际不是。实际是我们天真。
想起章子怡在一档综艺里训练学员,提到表演上的技巧——“真听、真看、真感受”。简言之,就是演员之间的对话,不是你背你的台词,我背我的台词,而是真正听到、看到、感受到对方所表达的立场与态度,借助真实的交流达成表演。我觉得,像我们这样预设对方能配合、明事理、讲道德,就和拿着台本演独角戏差不多。是对方不配合吗?未必。感到没必要、拒绝,那就是对方的真实反应。这时候,我们得从“高尚道德情操”的真理中走出,听到真实人类的真实声音,选择如何言行。或许这也是一种人间教育,抑或真正的生存练习。
当然,也不妨有人愿意一次次感化他人,启示对方还有更好的可能,并且自己可以提供实现这一可能的帮助。这很伟大,情同菩萨,不过,稍有差池也难免成为傲慢鬼。
这种选择是人的自由。我呢,从前大概是“活菩萨”人格,现在正有意识地改掉这种习气。因为夜长则昼短,融化铜墙铁壁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心神,势必挤兑其他良性沟通和温柔的关系。把在不必要的艰难理解上感受到的疲惫,一视同仁地笼罩在关心自己、关注自己的人那里,实在太不划算。
真听、真看、真感受,并且识相地真放弃、真走开。这便是我的心得。
-
盛开的蝴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7 03:26:50
宝殊知白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没有旅游的五一假期 (5人喜欢)
- 春天是一种动荡 (11人喜欢)
- 不对任何人有指导意义的病中思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