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
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以青年找禅师谈话解决他生活的一些困惑这种对话体的形式传达了阿德勒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观念。
目的论取代原因论
假设有这么一位多年躲在自己房间中闭门不出的男子,他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
从原因论的角度出发,会觉得这位男子应该是过去受过心理创伤才导致的无法走出房门。但是从阿德勒的目的论角度出发,会认为这名男子恰恰是因为不想到外面去才制造出的不安情绪。
如果闭门不出一直憋在自己房间里的话,父母会非常担心。这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而且还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
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
这就是目的论导出结论的方式。阿德勒心理学不承认心理创伤的存在,认为心理创伤是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或逃避现实的工具。
为什么阿德勒反对原因论呢?书中说是因为过去无法改变,一味沉浸在过去中就会被过去束缚。
但是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原因都是无法改变的,比如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不合理,子女受到了某种伤害,子女完全可以选择好好地跟父母说清楚自己心里的感受,双方互相理解。类似于《生活大爆炸》里几对家庭不幸福的男女主跟自己的父母和解一样。
关于自卑和自卑情结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良性的自卑可以促进你通过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和刻苦练习来补齐自己的短板或者增强自己的长处。
但是如果缺乏改变的勇气的话,就会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借口使用,比如以“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来掩饰自己的不努力,沉浸在“如果我之前取得了更高的学历,现在就不会这样了”的美好假想中。这就是自卑情结。
但是同时人们又需要接纳自我的勇气,对于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就要坦然接受。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虽然书中一味的否认原因论肯定是不对的,但是确实能给我带来一些看待事情的新视角。
这本书偏鸡汤性质,重要的是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情,对于他人的看法、自己无法改变的短板不要持有过多执念。
(疑惑:为什么书中一边说着自己不需要寻求别人的认同,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一边又说着自己的价值来自于对别人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