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常识的距离——再谈《我的姐姐》
早晨醒来又跑去《我的姐姐》那里看短评,不出所料,依然是听取骂声一片。观众们的困惑与愤怒,一如我当年读罢《一位女士的画像》所生出的困惑与愤怒。 我究竟是过了多久,才渐渐意识到文学与常识间那不可逾越的鸿沟? 如果姐姐抛下了弟弟,她必定收获短平快式的掌声。可文学不是瞬间雷鸣般的掌声,而是永恒的绵延不绝的回响; 不是硝烟四起的战场,而是两败俱伤后的满目疮痍。 要怎样才可以理解文学意义上的高贵? 从理解姐姐的选择开始吧。如果不理解姐姐,就永远想不通为什么伊莎贝尔要继续毫不值得的婚姻、为什么王尔德要故意留下来服刑、为什么埃哈伯船长要坚持与天作对的抗争。 文学,常常借助其在世俗意义上的荒谬可笑,凸显出独特的价值。也因为如此,我感谢它赐予读者的迂腐,它让世界后退为模糊的背景,让方寸间的得失不再重要。
PLUS: 竟然因一部电影写了三篇日记,也真是魔怔了🙄🙄
PLUS: 我也觉得以弟弟尚在幼稚园的年龄,分配给他的台词太过睿智早熟了。如果导演再极致一些,在这里也无须迎合观众。毕竟,老虎屁股都摸过了,还在乎揪一下观众的尾巴? 因为影片的潜文本是这样的: 即使是面对一个不那么懂事的弟弟,也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姐姐最后的决定。那是她的高贵,是她注定要拥抱的荆棘。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