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关系中的尴尬社交
前段时间找班主任Z签字,在班主任办公室门口遇到一个老师B。B老师是我硕士时候的班主任,应该是认识我的。当时她刚开完学院办公会议,正低着头往外走,我也没有和她打招呼。当我敲开班主任的门,她刚好经过却跟着进来了,并且满脸笑容地向班主任A问好,问班主任A最近怎么样了啊,身体好不好啊!虽然我在旁边,但是她全程没有注意到我,即使我也一直满脸笑容地看向她。
师兄A,我们互相认识,但是在学校里面碰到时,总当作不认识的人一样擦肩而过。这是为什么呢?以前我也愿意主动和他打招呼的,但是每次他都有点爱答不理的样子,我渐渐地也就没有主动和他打招呼的动力了,就变成了现在的陌生人式碰面。
师兄B,他算是我比较熟的一位,和他碰面时打招呼能收到比较正常的反馈,所以我每次都愿意和他打招呼。但是有一天中午,我和他打招呼时他回应很冷淡,让我感觉很不好。后来,有一次我在校园的路上好像是碰到了他,但是我当时戴着口罩,他也戴着口罩,而且相隔一条路,我也没有打招呼地就走过去了。
在这种社交场合中,我采取何种社交行为呢?或者些因素会影响我的社交行为呢?社交行为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打招呼,一种是擦肩而过,啥也不说。影响因素应该是有三方面:
一是个人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就不太会选择打招呼,比较外向的人就会选择打招呼,这是性格使然。比如我对师兄B,我是愿意打招呼的,或者对早期师兄A,我也是愿意打招呼的。我想起一个师弟H,他第一次见我时就很热情地打招呼,当时我和他并不是很熟,后来也不是特别熟,但是每次见到我时都会主动和我打招呼。这里只涉及性格内向与否,与个人其他特质没有关系。但是现实情况确实是,性格外向的人似乎机会更多一些,因为他们更能结交到朋友,或者说引起别人的注意。
二是社交场合,社交场合又可以分为两个因素,一是相对地位,相对地位是会发生变化的,只有在具体社交场合中才有真实意义。比如老师B相对于我,她的地位是高的,但是相对于班主任Z,她的地位又是低的。所以,在我和老师B的相遇中,她的相对地位较高,所以她不会主动和我打招呼,而我因为内向性格原因,也没有主动向她打招呼。但是当我敲开班主任的门,她听到班主任Z在办公室时,即使班主任Z看不到她从门口经过,她还是主动进屋向班主任Z问好,因为班主任Z的相对地位较高,班主任Z是她的直系领导。由此,我其实应该向老师B学习,把自己弄的外向一些,与她相遇时应该主动和她打个招呼的,至少可以表示尊敬。二是情境空间,如果是我们在电梯里相遇,或者是正好迎面走过,那样情景距离就会很小,我们无法逃脱,只能硬着头皮去打招呼,简单寒暄一下。但是,如果我们相遇的场景是有一定距离,我是有办法逃脱这种打招呼场合的。我在与师兄B相遇的距离不近不远时,我就选择了不与他打招呼。或者如果把我和B老师调换一下,我如果开完会了,经过班主任Z的办公室,即使我知道他在办公室,我也不会去和班主任Z打招呼的。这是我的性格使然,只有老师B这样外向的性格才会主动去打招呼。我经常用这种方式逃避与师兄A的尴尬社交,因为住在同一栋宿舍楼,如果看见他进电梯,我就会选择等下一趟电梯,或者直接拐去走楼梯。
三是对方反馈,如果对方给的是正反馈,我可能会选择继续和他招呼,强化我的这种行为,反之则弱化了我打招呼的动力。比如师兄A和师兄B,因为师兄A一直给的是负反馈,所以我就不再和他打招呼了,而却一直给师兄B打招呼。当师兄B给了我一次负反馈,导致我下次遇到他时就有点躲着他了,装作没有看见他似的。在很远的地方看见他时,就会选择远远地避开他。不过,后来的经历中,我发现自己还是多想了,师兄B还是很热情的。所以,之后我见到他时还是会主动向他打招呼。
以上分析主要适用于弱关系的人际交往中,弱关系是指人们由于交流和接触产生、联系较弱的人际交往纽带,表现为:互动次数少、感情较弱、亲密程度低、互惠交换少而窄。这个概念来源于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他认为弱关系是不同社会集群之间传递信息的有效桥梁。我在此无意探讨他的理论是否真的有效,因为我感觉,以我内向的性格特质,还用不上他提出的弱关系理论。因此,即使弱关系理论真的有用,可能也比较适合于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