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4 瑞典南部行(三)农场,于斯塔德Ysted小镇,瑞典巨石阵Ale's Stenar
大海的一望无际总会激发人类强烈的好奇心。海的对面是什么?那里的人又是怎样生活的?
上一次旅行从大海畅想千里之外对岸的不同世界还是在马耳他。19年的11月,那时的对面是非洲,我当时脑子想的是什么时候可以离非洲更近些甚至走进非洲,谁知道12月就得知自己被公司奖励去赞比亚度假了。当时欣喜若狂。
无奈持续20一年的疫情让我终究还是把对非洲的念想停留在了对于大海的眺望之下,跟赞比亚擦肩而过。下次能有去非洲的机会,不晓得是什么时候了。
而这一次,则是从瑞典最南岸眺望德国。这总归不至于像非洲行那般遥不可及吧。
今天计划的是回程,一路沿着南部的海岸线从Malmö到Ystad,再去看Ales Stenar,然后往北一路回斯德哥尔摩。
昨晚上住进了马尔默郊区的农场,还没来及好好感受下这独特的住宿体验就倒头睡去了。今天早晨起来,总算可以感受下瑞典的农场气息。清晨六点半阁楼的斜窗中透过来的朝阳的温暖光线,照亮了新的一天。

简单吃完早饭收拾完行李透过窗户,看到小路上有几只小羊羔。赶紧跑出去!

估计是被小羊提前嗅到了异国怪阿姨的恶趣味,小羊羔早跑远了。自己一个人走在阳光中:乡间的小土路,远处待发芽长叶的秃树,近处目光所及大片嫩绿色的农田,偶尔会从主人家院子里传出狗叫声,还有马槽中静默注视我的三匹马。




小兔子突然蹦蹦跳跳地从哪里钻出来,竖着两只耳朵(我能看出是兔子的依据),停下来,好像在观望,沉思,回眸。然后又跑去了不知哪里。主人穿着一身工作服出来问我们住的怎么样,即使过了一个冬天也能看出脸上长期被暴晒的痕迹。
这种欧洲乡村农场的住宿体验,还是人生的第一次。

于斯塔德Ystad,如果不是这次南部行,我可能都不会注意到这个瑞典南部历史悠久的海滨小镇。这里有最初建于13世纪的Greyfriars修道院,还有最初建于14世纪的St Mary Church和16世纪的拉丁学校。这里还是瑞典最古老的电影院Biografteatern Scala 和电影制作工作室Cineteket的诞生地。 而我对这个小镇的一切印象都从异常安静的街道开始。

因为复活节的缘故,几乎所有的商店都没开门。走了半天也才见到不超过10个镇上的人。这倒让我们变得有点拘束,生怕自己的到来搅扰了小镇的宁静和生活。
明艳色彩的小房子,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梵高画中法国阿尔勒。然而这里是北欧,所以即使再亮丽的色彩,它也会融入一种内敛和冷静而非南法的奔放和热情。



这是在这里,也会见到一些在瑞典其他地方不太常见到的房子。比如这种如同土楼一样围成一圈的建筑,二层伸出并且靠一根三角木支撑外延窗台和楼面的构造,有点像中国的塔式建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当地特色。

拍得这张照片被球球说成像是在藏区。


Ystad最有名的是它的圣玛利亚教堂了。 这座教堂最早建于14世纪,后来不断翻修现在看到的样子已经是18世纪末保留的样子了。 即便如此,教堂里还保留了最早留下来的一些壁画。



这幅的主人公是是圣多萝西娅(Saint Dorothea)。 她是crowned head virgin之一。 她被指控从事分娩和反对虚假指控而斩首。在她死前,帝国律师嘲笑她说“从天堂里里送我一篮水果和玫瑰!” 她答应这样做了。就在她即将被斩首的时候,一个穿着紫色斗篷的年轻男子出现,提着一个装有三个苹果和玫瑰的篮子。这个青年就是耶稣基督。 所以在艺术作品中,装有水果和玫瑰的篮子是圣多萝西娅的象征。 虽然是中世纪的作品,但是却并没有那股神性的刻板,倒有些女性的妩媚和娇羞。 简约的线条勾勒了女性的曼妙身材和衣裙的飘逸。瑞典的教堂里多是粗糙呆傻生硬的画作,水平远不级意大利。然而在这种小地方见到如此精致的宗教壁画,却有种意外之喜。

旁边绘着其他宗教故事,已经显得有点模糊不清了。

对面的墙上还有依稀可见的屋顶的花饰。

奇怪的是,复活节这样重要的宗教节日,教堂里除了我和同行的小伙伴竟然没有其他做礼拜的当地人。
从教堂出来,我们又奔去了Greyfriars修道院。小镇很小,走几步路就到了。只可惜修道院大门紧闭。 这已经不是今天第一次吃闭门羹了。索性就当打个卡到此一游。 我们就要出发去去下一个目的地了。


如果说此次南方之行有什么地方是我一直抱有很大期望的,Ale's Stenar绝对算一个。这里号称瑞典的“巨石阵”,然而时间上却比英国著名的巨石阵晚了2000到3000年,历史意义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要知道在公元500左右的时候,北欧虽然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却依旧是蛮荒之地。整个北欧的瑞典和丹麦,都是在维京时期之后(公元800后)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所以能亲眼见证下北欧未开化年代下人们朴素的祈祷纪年方式,也算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在面朝大海的山坡上,古人用各种颜色、材质不近相同,每块重约5屯左右的59块石头,摆出一个如同大船的造型。每年夏至日的时候,日出的光线会穿过整个船身。 所以对这种石阵的解读,有说是坟墓,也有说法是太阳历。

看着这些石头,想象几千年前的先人,他们没有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却依旧可以让自己的思想通过这种朴素的方式传递下来。而作为后人的我们,又因为巨大的时代鸿沟,早已无法精准解解读他们当时的想法。这种文化的错位,有些惋惜却让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的探索乐趣。



而相比于古人,现在的我们多半是自我的,甚至是自负的。我们对于自然的虔诚只能在此刻才会被召回和短暂放大。更多的时候,我们选择无视。看着远方的大海,靠近山坡悬崖的边缘,身处这个巨大的船型石阵中间,我脑海中浮现了无数的问题:他们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用古老的运输和起吊方式将一块块石头竖起?他们在哪,又是如何挑选这些石头的?这是他们祭天的场所吗?还是对于先人的追思?他们会燃气篝火围坐在石阵中盘算来年的计划吗? 他们会希望这艘“船”带领他们走向大海的更深处吗?

无论哪种情形,这海边的石阵都是他们对于所求所想所思最好的体现。可以连接自然,连接生命,也连接他们的生活。以至于到现在,它都在以一种近乎永恒的方式,一种富有原始感的力量,影响着我们,不断提醒我们现代人的渺小。
而这些充满神迹的原始想法,让我有些向往。
所以能来,我很开心。

© 本文版权归 Miss Brow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