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格达的365天. part 1
(一)这里不只有沙漠烈日
夜晚十点多,飞机降落在巴格达国际机场,走出机舱的我打了几个寒噤。巴格达的冷风裹挟着淅淅沥沥的雨点,告诉我“wake up!年轻人,这里可不只有沙漠烈日”

伊拉克地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伊拉克,最终交汇流入波斯湾。全年分为旱季和雨季,每年4-9月,平均气温高达40-45摄氏度,最恐怖的时候可以到50度左右,从10月份左右至第二年3月,天气逐渐转凉,两条母亲河为这里带来丰沛的雨水,有时候可以接连下上十几天。
第一次踏足巴格达是在2018年12月,正值雨季,而且是一场连绵数日的阴雨。在机场填表、办签证,交了签证费+2美元小费,我和同行的一名萌新提着行李紧跟老同事,稀里糊涂左转右拐的出了海关。
(二)Burhan酒店

因为是深夜抵达,没法直接派安保车接我们到营地,机场办的同事给预订了机场区的酒店和接机班车。
按照惯例几天后就是动迁日,公司会派车一次性把同事都接回大本营。谁知大概四五天之后吧,因故所有的车辆动迁都停止了,我和其他人也“被迫”留在了酒店,这倒是给了我一个缓冲时间,成为之后艰苦工作生活里常常回味的一段时光。

同事提前预定了房间,当晚的入住很顺利,我们在门口给保安递了护照核对身份,行李过了安检(目前为止住过当地的三家酒店,所有的酒店都需要提前过安检,查看是否持有枪械、刀具或是其他危险品)就进了前台check in、领钥匙,提着行李我们穿过A区、B区,来到了最里面的C区。
180$/天能住上什么样的酒店?在北京,这个价格可以在王府井的五星酒店套房里舒舒服服的泡澡,但是在巴格达,只能在“高级”板房里睡上一晚,包两顿自助餐,一日三餐俱全还得多掏30$.

第一次搬进房间里,打开衣柜放外套,映入眼帘的是衣柜底层的钢盔和防弹衣,明晃晃地提醒着我,“枪炮与弹药,我们这儿玩真的。”这一路被新奇与刺激压制隐藏的恐惧情绪找到了逸出的裂隙。当时我还专门掂量了这些装备,沉甸甸的很实在,一只手甚至拿不动。这些都穿戴在身上还能跑得动嘛?我并不需要答案😐
后期因为工作需要,在这里停留了个把月,对周边的环境和酒店的服务人员都相对熟悉了一些。除了来来往往的旅客,酒店常驻着一家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土耳其人)、机场服务公司Serco(大多是欧美人)和安保公司的人员。虽然都是常住客,见面相互之间都会热情的打招呼,但也仅限于此,大家相互之间还是“井水不犯河水”,在餐厅各有各的专用餐桌,各有各的活动室,住宿区域也不一样,Serco员工都住A区(价格最贵,离大门口最近,方便跑路);土人是随航程定期来住上两三天又飞走了。每每他们回来都令人头疼,因为太闹腾了,三五聚众开Party,音响放着Music咣咣咣,唱歌又跳舞……唉,热情的土耳其人!
因为同住C区,平时和土人们打交道多一些,在之后的交谈里慢慢了解到,他们是和当地航司签订了合同,定期会飞一次伊拉克国内的某条航线,应该算是“外援”吧。有一个大哥说他不飞的时候,会回伊斯坦布尔的家休假,自己有个小铺子,时不时从广州进货卖东西。大部分土人的英语并不怎么好,有一次我的隔壁入住了一位土哥,闲着么事站在门口抽烟,出于礼貌我和他主动打了几次招呼,结果大哥很热情的送了我一堆零食、茶包啥的,因为自己英语不好还和我比比划划的说他定期飞德国,有啥想带的可以帮我带😂

也是在这里才发现,老外们打招呼并不像在国内直接say “Hi"、"Hello",更普遍的是”How are you?“。被问候的多了也令我发愁,回什么好呢?硬生生被逼的先发制人,老远见到个欧美人直接飙一句”how are you!“,看你怎么回!

Burhan酒店的总部放在了英国伦敦,在人员管理和餐食供应等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英伦风格。也是因此我好奇的搜索了一下英国和伊拉克的关系,才知道一战后英国对伊拉克的殖民统治,以及对伊拉克国家成立、政党派别上的深远影响。说到这里的餐食,早餐是典型的英式早餐,中午和晚上基本是沙拉,鸡肉、羊肉、牛肉的烧烤或者炖菜,汤、面包、米饭、甜点等等。



在酒店住久了 ,我的“中国胃”逐渐开始抗议。大米、中式调料、方便面、国产零食……每次有同事从大本营过来都会蚂蚁搬家一样给我夹带点私货,读研的时候买的小电热锅当时没用过几次,灵机一动带了过来,没想到派上了大用场!😊

巴格达白天的日照过于充足,大家都躲在屋子里或是工作或是自娱自乐,傍晚时分户外才逐渐热闹起来。每次吃完晚饭,我和在酒店驻足停留的同事都会在外面的健步道上散步。酒店被一条健步道半围着,隔着铁丝网是一座基地。军机起降巨大的轰鸣声,时不时的阵阵枪声,刚来时还会让人紧张不已,呆久了也就慢慢习惯了这些“背景音”。


夕阳缓缓沉下,豺和狗也开始欢腾起来。这里的废弃土地不少,人类占用了小小一部分堆放杂物,其他都成为了动物乐园。夜深人静在房间里渐入梦乡时,常有清晰响亮又异常凄厉的豺叫为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