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贝九和马二
马勒第二交响曲,最终乐章的最后声乐部分特别有感染力。尤其是对中国人来说,几乎就等于是侧重中国风格比较多的旋律。展示了一幕苦难的辉煌,令人感概万千。
感觉马二几乎是马勒风格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式走向。是一种遍历百味人生,然后走到辉煌的理想主义。贝多芬的胜利和马勒的复活,走的都是最辉煌灿烂的路线。这里就是音乐自由度的魅力了。不管最初的写作是出于什么具体现实的角度,是贝多芬的人类辉煌理想还是马勒的耶稣苦难殉道后的复活光辉,在乐感的心里效果上只反映出情绪的变化涉及不到具体的具象。因此听者可以有各种自己落地的具体理解,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对一个人全部生涯的万千感慨。
到此,再说一下从器材角度的心得:
这次一下子听了很多手里的马二录音版本最终乐章最后部分,马二最终乐章的爆棚程度是空前未有的。在乐团伴奏下的合唱团背景下女声二重唱达到辉煌感人的程度,大号同时又参与进来把前面的声部基本覆盖,而在这个时候,大型管风琴的重磅低频多重和声和其它频率的大和声又进一步的加进来。对此,几乎所有录音在音乐厅的轰鸣之下,录音都有点过载失真,麦克风基本傻掉。有些是对歌唱部分的女高音清晰度强调不够基本被淹没。有的录音基本全都是暗淡的混,对各个音色的交代灰常不清楚,走了后排观众坐席路线。
好的录音,虽然不是每个录音版本都注意了,但有两个录音在马二最高潮部分的录音时比较清晰的。
1.比如斯维兰诺夫指挥俄罗斯联邦交响乐团 - Svetlanov - The Russian State SO - 1995-97, Ghm (13CD)(APE),法国和谐世界唱片德国支部的这一版录音思想十分靠谱。能听出来,在有限的条件下把声音的音色要素都交代的清清楚楚,也没有过载失真的明显之处。但演绎和演奏上有点疲软是没有办法的。
2.最好的莫过于SACD格式的哥伦比亚唱片录制的伯恩斯坦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马二录音。听上去所有乐器都清清楚楚,达到了极品器材的顶级程度。当时的美国人也都是这样干的,估计以至于哥伦比亚过度玩器材,忽视了市场盈利最后资不抵债倒闭。但问题是,这一版的录音基本上是母版素材的效果。对比DG出的同一演出版本的CD录音,明显来源可以知道肯定是哥伦比亚的母版。DG在后期制作上有所考虑,对全局有所把握不让细节过于突出抢戏,因此DG的成品版本是最好的,哪怕是CD格式也无可比拟。尤其是马三第一乐章,几乎是听听出低频细节解析的天碟版本,低频的大提琴和定音鼓的细节,对比其它的录音里基本都没考虑,差距太大。
绿坛原发:发表于 2020-12-28 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