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书笔记(1)--大秦帝国之裂变上卷一~三
1.秦孝公赢渠梁继位,秦国上下因连年征战不堪重负,欲与魏国求和。魏国上将军庞涓谋划六国会盟以弱秦,然而六国各怀鬼胎,都想好处占尽,表面上联盟已成,暗里却是云波诡谲。
2.六国会盟结束,以魏国为首订立三条盟约:
1)六国互不用兵;
2)划定吞并小诸侯的势力圈;
3)六国分秦,共灭秦国,而后对齐国转补土地二百里;
对此,秦王派景监前往魏国大梁城刺探会盟结果。而魏国利用在秦国的商贾在秦国境内制造恐慌。
3.孝公决定采纳景监之计,游税六国,分化六国联盟,秦国上下为此一计纷纷献金。同时孝公夜访白石老人,刻国耻石,并自断两指发奋图强。
孝公送景监前往魏国实施大计。
4.魏王与六国国王狩猎,魏王认为国宝是夜明珠,而齐王田因齐认为国宝是人才。
魏国老丞相公叔痤弥留之际向魏王举荐中庶子卫鞅为相,然魏王认为其乃一介无名之辈,师出不明,对此不以为然。
5.老丞相去世,丞相之位空缺,候选人有二:公子卬和庞涓。公子卬为人圆滑,与魏王同爱奢靡之风,更得魏王喜爱。庞涓见势,欲改变自己对官场和宫廷气氛的不满,曲艺迎合,图谋大位,并于魏王处得知公叔痤的临终遗言,得知卫鞅的存在,前去试探
6.卫鞅认出来人是上将军庞涓,以阴阳册和儒家学说迷惑之,是庞涓放松警惕。卫鞅对前路感到迷茫,前往魏国人才荟萃之地洞春香寻求答案。获得一白发老人的点播,劝他往西去秦。景监与卫鞅初见,斗棋。
这一部分将孝公初登大位时国家面临的困境和后期主要的人物全部介绍完毕。第一次直观感受到大秦初期的艰难,突然明白《过秦论》里贾谊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是何等的道阻且长,不得不感佩秦人的坚毅和不屈。
同时,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导致儒家学说不受世人所接受,很被当时人才看不起,社会风气是务实才是首要。
白发老人对诸子百家的学问看法十分中肯,文中说:诸子百家,无根不生,适者生存,何须褒贬?由此看出,治国之道,贵在顺势而为,没有绝对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