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这是一部去年的电影。获得今年的奥斯卡奖提名。能否获奖,就看25号那一锤子买卖了。
影片描述了一位老人安东尼在得了阿尔斯海默症之后的生活。安东尼的女儿安妮离婚后一直和父亲一起生活。为了照料老人的生活,安妮为安东尼请了护工,但是老人和护工一直相处不好。这时安妮又结交了一位男友,要和他一起去巴黎。无奈之下只好将老人送往养老院。安东尼在这段生活中,由于受病症的困扰,一会清楚一会糊涂。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是通过老人的视角展开的。一些场景是真实的,另一些又是他的幻觉或臆想,在这些虚虚实实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老人对生活的态度,看到了女儿的孝心,看到了前女婿的冷漠,也看到了世间万象。
影片给观众的感觉并非是对一个完整故事的叙述。第一次看的时候,破碎的片断令人不知所云。实际上这就是安东尼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在安东尼执拗的观念中,能够让他了解生活进程的只有那只表。所以他对手表非常在意,怀疑护工要偷走他的表,进而把手表小心的藏在家中最隐秘的地方。并且得意的对人们宣称:“但我知道手表还在我的手上,陪我度过这段旅程。”手表已经成为了他看待岁月的标志,也是他仍然活跃在人世的证明。(说句题外话:影片原来的名字是《The Father》,翻译过来就是《父亲》,看影片之前,曾经以为加上“困在时间里的”这几个字是画蛇添足,看完以后倒是觉得这样翻译有点道理。尽管仍然表达的是译者自己的看法。)
安东尼所说的“这段旅程”,指的是他自己老去的岁月,也是多数老人迟早要经历的旅程。这其中有他多年的生活经验对事物的判断,也有他天生的性格所导致的自信或自负,以及年老之后的偏执和固执。更多的是他因为病情所产生的幻觉。影片有这样一段场景。安东尼在厨房泡茶。厨房里的一台小音响在放着悠扬的歌曲。安东尼一边在忙碌一边随着歌声在轻唱,并随着歌声的节奏在轻轻的踏步。他缓缓将塑料袋中的物品放进橱柜。望着手中的空塑料袋,有那么一忽而忘记了自己在做什么,手中停顿了。他仔细想了想,恢复了清醒,将塑料袋放在裤袋里。这时,他听到外屋有声响,于是关掉音响,又仔细听了听,喊了一声女儿:“安妮!”没有回答。在他的意识中,这间公寓还是他自己的(实际上这是他借住的女儿的公寓),所以除了来探望的女儿,不可能有别人。于是他警惕了起来。他抄起一把饭叉,小心翼翼的走出去。问:“谁在那儿?”仍然没有回答。他继续向前走,镜头随着后拉,在这个中景里,我们看到安东尼的目光在警觉中带着一些惊恐。镜头转向客厅,用安东尼的视角,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悠然自得的坐在沙发上看报。从后来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人是安妮的丈夫。可是在当时,安东尼又开始发病了,在安东尼的眼中,这个人的面孔却换成了疗养院的医生。人物开始混乱了,时空也开始混乱了。在安东尼这种混乱的思维中,无论是清醒还是糊涂,以及由此发生的行为。却始终都符合他自己的逻辑判断。
安东尼在许多时候,还是能够保持正常人的清醒意识的。比如他和新来的护工劳拉见面的时候,他说:“我是非常聪明的。”有点孩子气,却也是对自己的真实认识。他说:“我是一个舞蹈家。”这是并不是他的臆想,只是一句戏谑之词。之后,他两手扬起,调皮的跳起了踢踏舞。更是他幽默欢快的性格再现。再有就是对小女儿露西的思念。露西因为一次意外,或死或伤。导致安东尼很久没有看见女儿了。他说:“露西,真希望哪天她能来看看我,我会把她抱在怀里,紧紧相依,就像从前一样,难舍难分。”这是对儿女多么深沉的爱!
安妮是一位孝顺的女人。她一直在为父亲的生活操心。当她有了新的男友,并要和他一起去巴黎开始新的生活时,她最放不下的就是父亲。编导并没有把她描绘成节妇烈女,也没有赋予她至高无上的情操,她只是一个温顺贤良的普通女人。是为了父亲牺牲自己,还是要自己的生活?她一直在纠结。焦躁起来的时候,她甚至想掐死父亲。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人们往往会有各种复杂的情绪。爱恨交织在一起。这种特殊的情感发泄,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出现,并不奇怪。我们看到,当安妮不得不将父亲送进疗养院,他含着眼泪对父亲说:“我觉得待在这儿对你更好。”在她的话语和神色中,满含着对父亲的歉意。临别时,她是多么的不舍,最后是流着泪离开的。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就是安妮的丈夫。算是个老帅哥吧。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实际上他就是一个人们常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说的话没有毛病,他出的主意也没有错,安妮最终还是按照他的办法将父亲送进了疗养院。可是,再漂亮的话语再得体的举止也掩盖不了他灵魂的肮脏。他在私下里,质问安东尼:“你打算在这儿花多长时间把所有人都给气死?”至于影片中所展现的他举手打了安东尼,我宁愿相信这是安东尼的幻觉。不过,深深植入安东尼头脑中的女婿的印象,就是这样一个无耻和丑恶的人。
纵观整个影片,不是在呼吁关注和治疗阿尔斯海默症,也不是在讲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影片只是在展现了一个的真实老人的生活。最难得的就是这份真实。我们不必去琢磨影片中的隐喻,不必去追问劳拉怎么不来了?更不必去想扇老头耳光的事真有发生吗?也不需要去观察影片的场景孰先孰后。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老人,有着风趣幽默的性格,有着对生活始终乐观的态度,有着对女儿深深的爱。他的病让他们变得软弱无助,他们的情绪也因为病变得偏执古怪。这样的老人,在我们的楼下、花园、运动场随处可见。
记得以前总是说,文艺作品六要素,这原本是不错的。还强调了作品的戏剧性。久而久之,这些都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概念。尤其在好莱坞,市场的需要,或者说,观众的笑声和眼泪的需要,使得许许多多的电影有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英雄救美、两口子吵架分家再复合、警匪追车等等,更有俏皮话不断,故作深沉,儒雅中暗藏杀机…..,所有这些,吊起了观众的胃口,经久不衰。可是,真实的生活呢?我们也在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实际上都是在“制造生活”。现在各种媒体层出不穷,在它们的狂轰滥炸之下,人们接受的就是这些伪知识,以为这就是真理。甚至“白日依山尽做鬼也风流”这样明显违背伦理常识的东西,却仍然在唇枪舌剑的可笑的辩论着。我们就是在精神扭曲的环境中,误以为这就是生活。王朔有话:“我们在知识中失去了自我”。所以,现在重要的不是高于生活,不是把人们带到天堂的沟里去,而是要“还原生活”。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的就是这样的尝试。影片中,安东尼住进了条件非常好的疗养院,可是他的感受是:“我感觉如果我失去了所有的树叶,那些树枝,那些大风和雨水,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安生了。”他讲了这话之后,镜头摇向窗外,那里,一棵棵大树魏然屹立,枝繁叶茂。似乎在述说着人们的希望:愿生命之树常绿。
其实我本人对这样的题材并不很感兴趣。吸引我的是安东尼霍普金斯的表演。这老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实力派演员,演出过很多精彩角色。尤其善于饰演那些学识渊博坚定自信的人物。听听他所饰演的那些人物的一些警句吧:
《教宗的承继》:“拉辛格:天主不会改变。“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告别有情天》:“你的工作就是:寻找灰尘。”
《世上最快的印地安摩托》:“假如你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那就跟蔬菜没两样。”
《勇者无惧》:“如果这意味着内战,那就让他来吧!我希望这终将是美国革命的最后一战。”
《汉尼拔》:“当两只深沉的鹌鹑结合时,它们的后代往往会俯冲地面而死。史黛琳就是一只深沉的鹌鹑。”
在这部影片中,霍普金斯饰演的就是他自己。同样的安东尼的名字,同样的出生日期。不同的是,这位83岁的老人还没有老年痴呆,却要演出一个老年痴呆的样子。而且他不可能有亲身的生活体验。这对霍普金斯来说,无疑是有很大难度的。在影片结尾,因为疾病和孤独,他痛哭失声,像一个孩子那样,头缩在肩膀里,像对待母亲那样依偎在护士的身上,一边哭一边喃喃的说:“我要回家!”真是演的非常棒!
编导非常给力,镜头调度有张有弛,令人非常舒服。再就是音乐也非常好。影片开始安妮上楼时,背景音乐以一段短促且时有停顿的曲子,表现了人物的焦虑。安东尼看医生回来后,耳机里放的是一段忧郁的曲子,表现了安东尼的不安和默默的悲伤。
我个人估计,这届奥斯卡未必评得上最佳影片,但是最佳男演员非霍普金斯莫属。
本人评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