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著名书画论家一一董其昌》陈再明21、4、4
董其昌以书画著名,所作书画属于明代上品;所发表的书画见解,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所写的诗文,如他的书画一样清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董其昌,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万历十七年(1589)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升任编修,充任皇长子讲官。后因触犯掌政大官僚而被外放为湖广副史,他托病辞官回乡。以后又被起用为原来的官职,督察湖广学政。董其昌最后还是辞官还乡。′光宗即位,召董其昌为太常少卿,担任国子监司业。天启二年(1622),升职兼侍读学士。天启五年(1625),升为南京礼部尚书。一年多以后就请假回乡。崇祯四年(1631),起用为原来的官,主持詹事府。任职三年,请求退休。崇祯九年(1636),董其昌去世,年八十二岁。 董其昌以书画著名。他的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又渐觉得唐朝书法不如魏晋,就转学钟繇、王羲之。他参以李邕、徐浩、杨凝式等人的笔意,尤其兼得米芾的风韵,经过融化创选,终于自成一家。当时同以书法著名的顺天米万钟,与董其昌称"北米南董″。到了清代,康熙帝也酷爱他的书法,取作法帖临摹,以致百官仿效,形成风气。 董其昌且善于监赏前贤书画,他家中收藏甚丰,曾搜集历代书法名迹,汇刻成《戏鸿堂法帖》,而他又是一位著名书论家。他认为对于书家来说,″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即善于集合各家的优点,而又能不受各家的束缚,进行突破性的创造。他著有《画禅室随笔》四卷,其中第一卷即是他的书论。 萱其昌擅山水画,学董源、巨然以及黄公望、倪瓒等,集宋、元诸家之长,而行以己意,形成独特风格。他不重写实,丘壑变化较少,而讲究笔致墨韵,画格清润明秀。他还善作金石之刻。当时人们争着求取他的书画作品,收藏家得到他的片语只字,都极为珍惜。传世画作有《奇峰白云图》、《夏木垂阴图》、《升山图》、《云山小隐图》、《烟江叠峰图》、《流水烟树图》、《高逸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董其昌在绘画理论方面,他主张把古代山水画家划分为″南北宗″,此说实为中国绘画史上首次关于画派的理论。他标榜"士气″,以是否为文人画作依据来划分南北宗。他认为王维是文人画之祖,李思训是非文人画之祖,并推崇″南宗″为文人画之正脉。他的崇″南″贬″北″倾向,在明以后的画坛有所滋蔓,但他认为作画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思想对后来论画起着积极的影响。他的论画著作,可见于《画禅室随笔》第二卷,此外尚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旨》、《画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