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不过是开始,还有很多的问题“后会有期”
一场关于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相处的讲座。
在现场时,因为自己是局外人,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
回家后渐渐回味,不仅唏嘘感慨,很多时候不能感同身受,或许就因为是局外人。
成长本来就是脱离母体,从依赖到分离。
人们总说眼光要长远,却不可避免地在一个阶段,关注这当下的事情,甚至有时候会沮丧,连当下的事情都做不好。
记得以前在一本书中读过,所谓青春期,就是孩子再一次脱离母体的阵痛;所谓成长,就是一场分离,开始尝试着摆脱家庭的掌控,以独立的个体存在的一次尝试。
比如孩子,在孕育的过程中,父母满怀憧憬,希望他以后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过上怎样的生活。而出生后,仅吃喝拉撒就足以让父母无暇思考更多的人生。
比如学习,每晚亮起的万家灯火,你不知道每盏灯都见证了怎样的故事,但如果有孩子,故事的剧本都大同小异。
比如求职,每到毕业季都会有各种指南,文章,似乎在指点迷津,事实是很多人都是迷茫的,或许一开始很坚定自己想找一份怎样的工作,但找着找着,有的人是选择太多,有的人是没有选择,渐渐迷失了方向。
比如恋爱,很多家庭和自身双优的青年,恋爱之路似乎并不顺利,于是已经结婚的人们会一边处理自己的柴米油盐,一边点评别人为什么还单身。从对比中找到自我的优越感,却不知很多事都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的思维模式,一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总有人习惯用自己的经历来评判他人,殊不知有时候吃亏未必是走了弯路,每个人都有绕不过的经历和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青春期真的让父母很痛苦,但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经历青春期,或者整个阶段都表现的太懂事太一帆风顺,一些情绪和释放,会以延迟的形式,在步入婚姻或职场,或一些人际交往中出现。
听再多的道理,还得自己来解决问题。
对所有的讲座、培训、训练营,最终的目的和效果,很难给与好与坏的评价。
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每个人个性不同,经历不同,共鸣共情的程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既然青春期是绕不过的阶段,不如坦然面对,换种方式来沟通,去表达,避免极端的问题出现。
《谁的青春不迷茫》,想想成年人还有很多困惑,很多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无助、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何况青春期的孩子。有时候问题出现,可能就是因为孤独、恐惧、缺乏安全感、不被理解等,所以用一些出格的行为来表达、释放、获得关注。
孩子多大,其实父母就多少岁,毕竟是有了孩子后,才成为了父母。所以青春期不仅属于孩子,同样属于父母,不过是双方经历不同,感受不同,父母作为曾经最了解孩子的人,也应是最能帮助孩子解决青春期问题的人,共同去面对,共同去改变。完全求助外界或他人,在一些时候也是一种解决的途径,但回家的路,终究只有一条。
要不然,一曲《少年》,从几岁孩童到近百岁的老人都在传唱。因为歌声中,有对成长的向往,有对青春的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