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书单】一些跟电影相关的书
有一些与电影相关的书,推荐给有兴趣的友邻。

《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
谈到电影类的书目,这是很难回避的一本书。因为它实在太经典,对于基本理论的解释也很扎实。
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等等充斥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周围。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情绪,塑造我们的价值观。但鲜有人会去思考,这一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除了故事作为内核的驱动之外,形式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去调动观众的情绪呢?在很大程度上,这本书就是在向读者解释这么一回事情。
对于电影发烧友而言,镜头、场面调度、剪辑、声音等等要素如何运作一定不会陌生,读到这本书时甚至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系统性的读完之后,相信你也会对其中的奥秘有一个比较系统性的入门理解。

《故事》——罗伯特.麦基
这是我很早就买来读的一本书,讲的是影视剧剧本的创作原理,即如何去写一个好的故事。
作者素有好莱坞编剧“教父”之称,也是众多知名编剧的师父。
这是一本乍听起来感觉枯燥无味的理论书,但是读起来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在讲述写作理论时,作者也利用了很多经典电影当中的情节以及它的场景设计,如波兰斯基的《唐人街》当中片段,来去印证它的剧本写作理论。
整本书读完后,觉得最受用的,还是对于年轻编剧的一句忠告。因为很多电影剧本写作业满足于自己的品味,钟情于欧洲文艺片,瞧不起好莱坞电影中的寻常故事技巧,以至于写出来的剧本有些不伦不类,却仍旧认不清现实。
罗伯特.麦基拿出了伯格曼的生涯轨迹告诫他的学生们:大师一开始都是老老实实讲好故事的,你们年轻人还是先掌握好基本技巧,别去搞这些幺蛾子吧。

《剧本》——理查德.沃尔特
很好的一本剧本创作原理书,没有专业理论书那样的门槛和艰涩。不管是看电影也好,还是写小说也好,都会令人感到受益匪浅。
读完这本书后,我正在看东木的《不可饶诉》,试着用这本书中的理论去分析这个故事究竟好在哪里。
拿场景设计这个重要的要素来讲好了,《不可饶诉》这部影片当中很多的场景设计其实就很有意思。比如传记作家和治安官的对话场所放在一栋漏雨的屋子里面,一边对话,治安官一边四处放盆来接水。这样一来,整个故事就显得更有动态感,也通过这些动作的设计,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这是这本书中,讲述众多理论的其中之一。

《小津安二郎剧本集》——小津安二郎
最近一直在看黑泽明的电影,作为日本享誉世界的导演,黑泽明和小津安二郎,一直以来都是日本导演界中的巨臂。
黑泽明的剧本是很有意思的,很多大开大合的情节,来去表达人物的微小思绪。
小津安二郎的剧本同样也是很有意思的,不过那些微小的情绪,可能更要用心一些才能体察的到。
只读小津安二郎的剧本,一段一段单拎出来粗略看看,只会觉得不过是寻常对话而已。但稍加品味一下,就能感受到潜在文本的余味无穷。例如《麦秋》中,周吉对志繁说:“空中那只断了线的气球,在地上,一定有个小孩为它哭泣吧,康一小时候不也那样吗。?”打破时间跟空间,一句话就能打动人。

《映画术》——盐田明彦
这是日本导演盐田明彦在东京电影学院的授课记录,课程火爆之后,这部册子随之集结出版。
这是一本拉片教程,也是一部教你如何欣赏电影的指南。
书中引用了很多经典电影当中的镜头,以此分析电影对于动线的掌控,对于脸的运用,对于视线和表情、音乐等等的把控。
整部书写的很有趣,并没有太多的门槛,选用作为例子的电影有不少耳熟能详,如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鱼之味》、杜琪峰导演的《枪火》、希区柯克的《迷魂记》等等。

《我的造梦之路》——今敏
“美满的婚姻、安定的生活、美食的满足、孩子们的可爱笑靥、梦想的住宅……我全部扔掉了。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无上的幸福。”
看完这本书,大概也能够多少明白金敏的离去了。今敏是一个非常喜欢折磨自己的人,在《未麻的部屋战记》当中,他写出了制作这部动画片时的糟糕境况。
天才如他,却不懂珍视自己的健康。劳碌过度、抽烟、酗酒,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挣扎使得他创造的梦更加真实,但也更加易碎。
我想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金敏告诫年轻人——“如果他们能够坚持、不逃避,那么世界上就会多一些美好的东西。”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可能是当今我最喜欢的一个导演。
在这本杂文集里,他讲述了一个小故事。
是枝裕和很喜欢吃螃蟹,有一天,他去一座海岛旅行。在沙滩上,他遇见了一只雄性螃蟹,举着钳子,对他表示敌意。
是枝裕和不解,仔细看了一下,原来是因为这只螃蟹正在保护自己身后一直死去的螃蟹的尸体。人与螃蟹之间的力量对比可见一斑,但它仍旧义无反顾,怒气冲冲。
是枝裕和大受震撼。
回去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仍然会想起海岛上的那只螃蟹,有血有肉的样子。
然后呢?他仍然很喜欢吃螃蟹。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

《伟大的电影》——罗杰.伊伯特
这绝对是一部无与伦比的观影指南!
这是罗杰.伊伯特为他自己心目中最伟大的一百部电影所撰写的电影评论,覆盖各个国家和各种类型的影片。
读罗杰.伊伯特的影评,会有一种源自于影迷视角的快感。因为他克制、冷静,而且极少用一些深奥的理论和拗口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娓娓道来,向读者讲述影片的魅力所在。
罗杰.伊伯特是真的将一辈子献给影评事业的人,有时候为了一篇影评,甚至要将电影反复观看上百遍。这种强悍程度,只有敬佩。

《草疯长》——今村昌平
今村昌平真的是好坦诚的一个人。
在书的前言里,他试着回答“拍电影究竟有什么乐趣”的问题。
累嘛,是肯定的。挣钱嘛,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年轻时后独立成立制片公司到写下这本回忆录时,他一直都在亏钱,债台高筑,可能一辈子都还不完。
但是,他觉得,世上的人很有意思。而拍电影的过程,也就是去仔细分析“人”,从而生成人的荧幕形象。所以,这项工作能够让他去了解人,这是最大的乐趣。
金村昌平说过“我将书写蛆虫,至死方休”这样动人的话,或许与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二战后,年仅十八岁的他经常去到池袋或新宿,在那里见到许许多多个性分明且不加掩饰的人:妓女、退伍老兵、索要贿赂的警察……
这些人,让激发他的兴趣,也帮他积累素材。

《豆腐匠的哲学》——小津安二郎
囿于二战时的从军经历,小津安二郎在国内一些人的眼中,或许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在这本回忆录里,有讲述他的战争经历。
坦白讲,这一段是我认为这本书中最精彩的片段。战场上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小津安二郎此时却注意到一旁的油菜花开得鲜艳,油菜花的上头,是万里白云。
战争的无奈,显露无疑。同样,这种情感的表达,也是很克制的,像之后他的电影。

《重访希区柯克》——罗宾.伍德
这本应该是希区柯克影迷们的福音书了。
这本书的上半部分,将希区柯克的十部电影来进行单独分析,在下半部分,将希区柯克影片中的元素来按照章节进行分析。
其中,对于希区柯克的《迷魂记》,作者认为这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如果要让他选择一部电影能够代表电影的魅力,那么他会毫无疑问的选择这一部。
为此,作者在文章当中几乎逐帧逐帧分析这部影片的镜头及其所蕴含的意义。对细节的体察,真的是让人感到大开眼界。
同样是对于情节跟镜头的分析,使得我不得不思考自己生活中所接纳的那些影评信息,多半是速朽的。与之对比,这本书的确是值得一读再读的。

《我生在历史何处》——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坦白讲,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看过库斯图里卡的电影。
不过作为一本回忆录,它实在写的太有趣了!
或许是因为库斯图里卡自己的想象力和文笔无所顾忌,或许是因为其中融合的一些塞尔维亚历史及其东欧背景令人神往,总之,整本书呈现出来的,是一本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也是一场绚丽的梦。
如今,库斯图里卡的故乡——南斯拉夫,已经在地图上面不复存在。他用自己的摄影机和传记,记录一个已经消失的国度。

《伍迪.艾伦谈话录》——伍迪.艾伦
喜欢伍迪.艾伦电影的人,想必不会陌生他的电影中,出脱于情节之外的画外音,以及长篇大论的人物独白。
放在别人的电影里面,这种旁白式的解说推动电影发展,会显得突兀。但是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往往用的恰到好处。
不管怎么样,伍迪.艾伦都是一个很会讲话的人。能够将很多微不足道的细节,逐渐发散成一段可以表达的概念,甚至绵延成一个故事,一部电影。
这本书是伍迪.艾伦的谈话录,既讲他的电影,也讲他的生活,都很有趣。

《目光的伦理》——李洋
这是一本论述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的书,同时进行一些文化、社会方面的发散。
书中对选出来的一些欧洲电影进行独到的分析,每一篇影评的学术性和可读性都很强,并且逻辑缜密严谨。
其中收录了一篇《影评是什么?》的文章,作者认为,影评是独立的,是从电影中拿出来,仍然具有审美价值的文章。简明扼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