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航医道】王紫航老师分享——小儿艾灸要注意什么
艾灸的方法来治疗孩子的慢性病或者促进孩子的健康发育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虽然艾灸对孩子的健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操作上还是有一些讲究的。今天我就总结了孩子艾灸时需要注意六点,只有掌握了这六点,才能保证在艾灸的时候不会伤及孩子的成长。
01、穴位的多少
艾灸的时候最不容忽略的一个步骤是“配穴”,就是“辩症”完毕之后根据孩子的症状来找特定的穴位进行灸治,这有点像我们常听到的“对症下药”。不过,与成年人不同的是,孩子艾灸时配穴的穴位数量明显要比成年人少,基本上就是一些常见的大穴。在中医医师看来,小孩子艾灸配穴“重在精,不在多”,多喽反而灸治的效果不佳。

特殊情况下,孩子需要灸治的穴位可能会很多,这时医师也会吩咐:一次选择其中的2—3个穴位进行灸治,一天分2-3次将穴位灸一遍即可。通常情况下,孩子做艾灸一次性累积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
02、艾灸的时间
毕竟孩子是稚阳之体,经络通畅度比成人要好,所以小孩子艾灸的时间不要过长,一个穴位5-10分钟就可以了,多个穴位累积的艾灸时间最好也不要超过30分钟(允许多个穴位同时灸治)。

关于每天需要艾灸多少次,这个完全要根据孩子的表现来看。比如像灸治感冒时,就要一天2-3次,如果孩子的症状明显减轻了,可以一日一次或者两日一次,这其中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根据被施灸者状况做判断。
03、艾灸的环境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做艾灸的时候通常都会忽略艾灸时的环境因素,这会导致艾灸的效果不仅不佳,反而会起到反作用。那么施灸的环境都有哪些要求呢?
艾灸的环境需要有适当的空气流通,但是风不能太大,像风扇与空调这样直吹是肯定不行的,可以将空调的温度调高,模式调成睡眠或者静音模式,然后再施灸。这里是防止风邪利用穴位打开的间隙侵入人体。

除了风邪,还要防止湿邪的侵入,所以施灸的环境湿毒一定不能太大,尽量保持干燥。在艾灸完毕的1个小时内不要让孩子接触水湿之物。
04、皮肤的敏感程度
小孩子的皮肤是比较娇嫩的,但他们对于热度的感知能力又比较弱,所以家长们在施灸的时候一定要用手感知温度,不要只通过询问孩子来判断灸温是否过烫。我们可以将虎口半包围住我们需要灸的穴位,将艾条悬灸于穴位之上,这样就能够时刻感知灸治时温度是否过高。 即使小孩子做艾灸一般都是采用温灸的方式进行,但对于孩子的面部还是尽量不要灸治,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疤痕。即使在艾灸其它部位的时候,也要防止小孩子突然的“躁动”,避免造成烫伤。
05、勿吸收过多艾烟
因为艾烟是艾草燃烧后产生的,纯正的艾绒在没有添加物的情况下燃烧并不会产生致害性毒素,但是一些颗粒还是会产生的。虽然这些颗粒对于成人来说影响相当有限,但对于肺部发育不完善的孩子来讲还是要注意一下的,这也是我们要求艾灸时空气要流畅的原因。

因此在艾灸的不要将艾烟熏向孩子,虽然艾灸的环境不要有风,但是一定程度的空气流通还是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将风扇在窗口反方向吹风,充当“抽烟机”的作用,这样艾烟的数量就会减少一大半了。 上面说到的几点,如果都能够很好的解决,那么给孩子艾灸的时候就不需要担心了。最后稍微提醒一点:艾灸的后虽然不能够立即触碰湿凉之物,但热水还是可以喝的,而且灸后最好喝一杯热水,因为艾灸时通常会导致孩子大量出汗。
小儿保健主要穴位!01、身柱

幼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患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诸症。灸身柱穴对以上情况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身柱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小儿常灸身柱可提高免疫力,促进孩子生长发育,促进长高!身柱,身体的支柱之意,常作为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被认为通治小儿之病。孩子们艾灸身柱一个月,每次灸5-15分钟,大多是孩子食欲和体重都有明显增加。
身柱灸之可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神、降逆止咳和调理脾胃、促进疲劳恢复的作用,是临床健全神经系统、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小儿诸症的灸治主穴。对于后背经常冷、痛,后背单薄,经常容易伤风感冒,容易见风流泪,就单一个身柱穴,每次10来分钟,可以解决他的问题。

02、神阙
神阙就是肚脐眼,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气出入的门户。艾灸神阙可以调理一切虚损,虚弱的症状。对于先天后天不足的孩子,艾灸神阙是非常有效舒适的保健方法。小孩要保持肚脐不要受凉,肚脐受凉会引起腹痛,因为这里是生命的原动力。
我们给孩子灸肚脐,尤其是脾胃不好的小孩,你摸上去他肚脐这边不光滑。还有就是肚脐这边就一层皮,底下是没有肉的,这就是脾特别虚的孩子,经常肚脐灸一灸。
古代对于夜尿、神气弱、怕黑、容易受到惊吓的孩子可以将盐放在肚脐里垫上姜片,用艾去灸。还有些拉肚子、便秘、疳积的小孩都可以用灸肚脐的方法。我们现在可以悬灸肚脐,来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治疗保健。

03、公孙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脾为后天之母,此穴是脾经联络各脏的穴位,艾灸此穴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积化痞,去湿温阳改善虚寒,虚弱的体质。
它是八脉交会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现在的孩子容易吃的太多,太杂,造成脾的气容易瘀滞,一个星期1-2次灸公孙穴,使得脾经的气血比较充盈,补益脾胃,消积化脾的作用比较好。尤其是那些不爱吃饭的小孩或者吃完容易腹胀、好咳嗽的孩子,家长可以灸也可以用手去推这个穴位,从脚趾往脚跟的方向去推,去搓的热热的。
这个穴位对改善孩子脾虚、食积有非常好的作用。艾灸有个好处,穴位不用特别精确,它本身就是灸一片区域,只要不离开经络,叫“离穴不离经”,它都起作用。并且公孙穴是个大穴,是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小儿艾灸注意事项!
很多家长更注重给孩子的施灸时间,这个没有一定的时间,要看自己孩子的年龄,配合程度2岁的以内的孩子,每穴艾灸5分钟左右,就是用温和灸,3-5岁的孩子,可以每穴艾灸5-10分钟,也可以大椎和身柱回旋灸一共10-15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关于时间,不要看得很死,要灵活运用,如果宝宝配合的很好,那么我们就多灸一会,如果宝宝不配合,那么我们就只能少灸一会。等到宝宝睡觉的时候,我们可以抓紧时间,帮助宝宝施灸。
小儿忌灸三里,不然反生病!
古医书说“小儿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病”,是因为足三里有引气下行的作用。处于生长期的小儿乃纯阳之体,生发之气旺盛,长灸足三里使气下泄,可导致生长迟缓、气血不和、易生病,故而孩子不宜常灸足三里。
然而,古医书说的不一定适合现代,古医书指的是正常情况下孩子不宜灸足三里,但如今的孩子很多都已不是纯阳之体,常吃各种冷饮零食,导致体内寒湿气重,导致脾胃虚弱,这种情况适当灸足三里也未尝不可。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孩子最好不要灸足三里,若是孩子出现脾胃虚弱、积食厌食的情况,首选中脘、脾俞、胃俞、四缝、公孙,其次才是适当的艾灸足三里,以配合调理,如有出现腹泻,还要加上神阙。
[神农公益]户户有中医 ,健康中国行活动!
中华的中医理论流传千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古语有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然而传承到现代,中医文化却出现了断层,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或是掌握点皮毛理论就到处招摇撞骗的游方郎中,或是稍有名气就开始做中高端路线不接地气的养生大师,让老百姓很难遇到真正有价值的好中医师傅及有效果的理论知识。

王紫航老师,发心传承古中华医学瑰宝,收集整理各类家庭实用治病古方,致力于发掘适用于家庭自治的,可落地的中医技术与中医理论。最终形成以针灸、刮痧、为主,中药饮剂为辅的一套适合家庭学习的中医理论知识,并以公益课程的形式无偿分享给每一位有需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