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父母以爱为名“绑架”孩子?
查看话题 >孩子意味着什么
昨晚我去探望了一位刚生了第三个小宝宝的亲友,小婴儿侧靠着母亲,像大只毛毛虫一样蠕动着,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看不清东西,手脚的活动也还柔软无力,全身上下只有嗷嗷待哺的嘴最灵敏。这样一个小人儿,在夏天被孕育,在春天出生,寄托着家人的热望,想必也会有热烈的生命吧。
我因此而联想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孩子意味着什么?
一想到问题,我迅速职业敏感上身做了一番搜索与调查,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是很单一,也可以说是千姿百态。
1
一位刚刚八岁的小女孩听到这个问题,问我:“‘意味着’?什么意思啊?”
于是我先花了一分钟换了一种她听得懂的问法:“看到小婴儿,你感觉怎么样?会想到什么?开心?可爱?”
她想了想,郑重其事地回答:“他长大了,就可以学很多知识,教他的长辈了。”
“哦……所以,意味着知识的传递?”
“还有,如果没有孩子,老人和中年人死了,就没有人了。”
“哦……生命的延续。”
“还有,一个学霸和学渣在一起,学霸如果先死了,学渣挣不到钱,又没有孩子,就没钱用了。”
我汗然,怎么这么小的孩子对孩子这个词联想到的都是这么实用的意义。
2
我又把问题传递到中学生那里。
记得我高中时的某一天,跟班上一位杏眼雪肤的美女同学一起在学校里闲逛,路过几位老人带着蹒跚学步的幼童,小孩子咿咿呀呀地叫着,在老人的扶助下不受控制地雀跃着。
女同学当即露出嫌恶的样子说:“我看到这些娃儿就想踢他们两脚。”
我大感惊奇:“为什么?”
“你不觉得他们很烦吗?又吵,又不讲道理。”
我虽然没有她那样激烈的爱憎,但是竟然无法反驳她说的原因。很多年以后,我辗转听到过她的消息,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移居国外过着温馨的家庭生活。我回忆起当年不由得莞尔,现在的她肯定不舍得踢孩子两脚吧?
3
长大以后呢?年轻男女们怎么看待孩子的意义?
我在知乎上找到了同类问题,梳理了一下几十个回答里的关键词:
有人说是责任、牵挂、做更好的自己、更少的自由和时间。
“没孩子之前,这个世界有无限的可能性,有了孩子以后,对于女性来说,基本上只余下有限的选择。但这些都是为了让你的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
还有一位男网友的评论更是有一种悲壮:

这类回答似乎隐含着喜忧参半的情绪,我能感觉到有孩子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一些“不得不”的成分,不是那么轻松、愉悦,能这样严肃对待另一个生命,这样的人多半也是一本正经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生命对他们而言没有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轻快,更多的是笑中带泪的苦行。虽然这些人不能算作让人快活的乐观主义者,但正是他们的存在、他们兢兢业业地写好“人”这个字,才让人类得以存续。
在上面这种答案的左右,有更加极端的答案。
有人很激愤:“对原本生活的颠覆,毁掉了原本安静的生活!”
有人说意味着爱、希望、动力、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是我的太阳”、“看他一眼点亮全世界”。
有人说意味着一种生命的传承、绝望下的安慰、对血脉结合的渴望。
还有人说孩子意味着与伴侣的爱的具象化,孩子让ta对人性重新认知和考量,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开始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答案几乎都来自于已经有了孩子的人。
我采访了一位还没有孩子的年轻朋友,“……很复杂啊,对我来说孩子是一个总结,有孩子了的话一切都会跟之前不一样,当然也会有期待。”
“哦……孩子是人生的路标和转折点?”
“差不多。哦,还有,我想要个孩子陪我一起玩。”
4
中老年组的答案又如何呢?
一位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但依然“至死是少年”的中年朋友一开始说:“有孩子意味着自己可以去死了。”
也许觉得这个说法显得太“传宗接代”、太老土,他思索一番,又补充说:“意味着跟另一个生命的连接,必须是上对下的连接,不是兄弟姐妹那种,我可以有主动权和控制权。”
“哦……是对另一个生命的掌控权?也就是说,可以做一个人的上帝?”
他点点头。
我不由得生出一股鄙夷:这不是比传宗接代的想法更老土吗?连宪法都规定了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怎么会还狂妄自大地认为一个人可以掌控另一个人的人生呢?
不过转念一想,我又理解了这种说法的另一层含义——孩子让他体会到了自己的重要性和另一个生命全心的信任和依赖。
这种感受是有依据的:
从“原生家庭”这个词的讨论热潮,到豆瓣“父母皆祸害”吸引了十多万人的组员最后引来共青团中央的批评于是被监管关闭,可以看出有孩子的人在很多孩子眼中的确是如同上帝一样的存在,他们给予了孩子生命和生存的条件,铺垫了孩子前二十年的人生,甚至因此而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这可以说是上帝才能有的影响力,只不过这些活生生的与人朝夕相处的上帝,拥有了神力却没有神性。


另一位已届不惑但还没有孩子的朋友的答案轻松很多:“要是没孩子,我这几十把好琴给谁继承啊。”
这个答案跟前面的答案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论是自己的生命还是事业,都由孩子这样一个更年轻的生命去接续。
面对自己的孩子给自己提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妈妈说:“意味着生命的延续。”
还是重复的答案,我并不意外,但又觉得不满意:生孩子的时候只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年纪,自己都还是年轻人,人生刚刚开篇而已,应该充满了向往和跃跃欲试才对,需要考虑延续生命的问题吗?
我二十出头的时候就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也许是对自己太专注,也对人与人的关系和互动缺乏信心,我不习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另一个生命身上,也至今没有感受到需要通过孩子来延续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孩子的生命是ta的,成就也是ta的,我没有觉得我的人生价值能由ta替我实现。
而且,这也存在一个可行性的问题。孩子通常只能在基因上延续父母的生命,如果不幸夭折或者早逝,就连这个功能都是一场空。就算正常而平顺地长大成人,孩子也根本不可能像信徒对上帝那样毕恭毕敬虔诚听令,他们有自己的意志和主张,往往与父母的志趣南辕北辙。
因此,想要通过孩子延续生命或事业,在我看来都是不可靠的奢望。
5
此外,对一个亲自孕育生命的女性来说,孩子这个词应该有更复杂的内涵吧。男权社会的传统文化对这一点做好了规定:一个女人应该想要拥有孩子,应该全心全意做孩子的母亲,母亲是女人的天职,孩子是一个母亲生命中的第一位。
现代女性还认同这些规定吗?至少在我母亲身上,我没有看到与这些规定相悖的观念。很多女人还是自然而然或者认为理所当然地做了母亲,事前并没有琢磨很多,事后也是遵循传统、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态度。
我的想法与此有所不同。
在我看来,从父母的角度,孩子既不是父母需要放弃自我去专注的全部,也不是父母的附属,而是父母的一个人生课题。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上帝,并不是说父母反而要以孩子为尊,而是孩子给父母人生带来的挑战如同上帝给信徒们的考验一样。要怎么在一个生命还柔弱无力的时候辅导ta逐渐独立,对一个自己都在勉力生存的人来说当然可以算是很大的挑战。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甚至一辈子也准备不好,干脆回避这个挑战;很多人在“接招”之后,认为孩子让自己丧失了更多自由和空间,有了更多束缚、牵绊。
但是正是在这种迎难而上的过程中,人得以磨砺心性、发展认知、挖掘潜力。
孩子像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一段新征程的起点,过程可能喜忧参半,可能很艰难,也许摘不到果实,也许走到终点发现不是自己想象的乐园,但是一定是只能亲身经历才可以得到的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换句话说:你发现自己竟能如此?人生竟会如此?

敢打开这扇门,也意味着人对生命、对自己、对世界都还抱着乐观的期望,还相信人力可为、人间值得。
至于童真带来的快乐和启发,其实并非自己的孩子才能给予,爱和陪伴带来的幸福感,也有其他的家人至亲可以提供,更紧要的还是抱着学习和感受生命的态度去看待孩子、与孩子相处。
因此我也不赞同一些人真的把孩子当做上帝,这个“上帝”可以救赎父母,也是父母的药方,让他们感觉自己重新活了一次,弥补自己童年时代的缺憾,他们一股脑地把自己回忆中的童年渴望塞给孩子,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有完全相同的欲求。
“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写过一本半自传的小说《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在文末接受采访时,她说:
“‘我们是两个命运交织在一起的陌生人,是同时存在于一个身体里的两个生命,相距遥远,彼此互不相识。’这就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即使在孩子出生、慢慢长大后也一样。每个母亲都迟早会懂。……意识到这个孩子不属于她,因为孩子只属于他自己。”
“成为母亲并不是一项义务,而是一种选择。……女性和男性是相同的,因为他们创造和思考的能力是相同的。孕育子女不是,也不应该成为一种限制。”
“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无论对子女还是伴侣而言,被爱都不代表被别人拥有,人类将会更加自由,也会更加聪明。”
於我心有戚戚焉。

城事人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看过了上百座塔的一点点领悟
- 看完了上海12座古塔 (2人喜欢)
- 从雁门关到无定河的自驾之行总结 (2人喜欢)
- 从黄河走向无定河 (4人喜欢)
- 再一次走西口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