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拾遗:庙埕、码头、美食之间的春日散步
第一次来泉州的时候就想要再来一次,未曾想一下子过去了7年。第一眼看到开元寺西塔时多少有点恍惚,仿佛这些年间的岁月流逝都只是转瞬之间,千年古塔一如昨日。

这种错觉只维持了不到一分钟,走上西街的一刻我马上就知道我第一次见到的泉州西街早已不复存在。从开元寺到钟楼的几百米已经完全成了那种典型的旅游景点周边的商业街。古朴的红砖古厝被整修一新,挂上统一样式的招牌,千篇一律地卖起了奶茶鸡排大鱿鱼,二层或三层的位置也被利用起来,以“最佳拍摄打卡地”作为卖点招揽顾客。唯一没变的,或许只有街上永远川流不息的电动车了。


(友情提示:至于之前的泉州西街是什么样子,文末有日记链接。)
将西街作为再访泉州第一站或许是错误的打开方式,但第一餐就直奔姜母鸭绝对错不了。砂锅底下铺一层姜片,整只番鸭抹上盐焗到皮酥肉烂,用筷子轻轻一碰鸭肉就剥离下来。调味简单,就吃鸭肉本身的香味。鸭皮薄薄一层,毫不油腻。我也很爱挑底下的姜片吃,软糯辛香。另外点一盘香焖鲨鱼皮,加五花肉香菇海米一起焖,不香都很难。不过鲨鱼皮还是会有一点点腥味,而且胶质过于饱满,多吃几块会有点腻。


一只鸭子吃得干干净净之后心情立刻变好了,躲开了西街,再看泉州也还是那个泉州。
三月的春日午后,正是散步的好时光。东街的骑楼底下,开店做生意的人们在路边支起桌椅,吃着简单的午餐。拐进后面的状元街,写着“白云古地”的牌坊令人心里开始踏实下来。大榕树底下露出玄妙古观的红墙飞檐和袅袅香烟。是记忆里独特的风景没错了。再拐个弯到南俊路上,进了承天寺的大门,喧嚣立刻被隔绝在了门外。午后阳光里的树木一片新绿,念经的僧人在钟楼前面打着瞌睡,很多人挤在池塘边上围着看放生大乌龟。






出门往承天巷里面走走,没想到处处都在挖土改造,破败的老房子等待着拆除或修复,已经翻新过的则成为咖啡馆、民宿和日本料理店。在小巷子里散步和探索的乐趣也荡然无存,干脆躲进嘉礼馆看一回提线木偶戏。


好在老城区远不止东西街和中山路附近。过了涂门街一路南下,直抵天后宫,又自有一番清净。时近傍晚,天后宫已经关起大门。单是山门的雕花斗拱,青龙石柱,龙凤屋脊也够看上好一阵子的了。两侧的重檐宫阙缀满大红灯笼,同样规格不凡。不过山门似乎并不是原有建筑,门口有牌匾写着感谢鹿港天后宫捐资重建云云,果然天下妈祖是一家。台湾最早的天后宫在澎湖。我去澎湖旅行时不幸航班取消被赠送“关岛”游,立刻临时抱佛脚去天后宫求妈祖保佑,隔天竟然真的云开雾散得以顺利返航。叫人不得不信了闽南话那句“有拜有包庇啦!”




不过没能进去天后宫拜妈祖也不要紧,泉州街头有的是大大小小的神明驻场,走过路过顺便拜拜总是没错。隔着德济门城墙遗址,天后宫对面就有一间泉郡天王宫。不过天王的规格远远赶不上天后,连牌楼都是用LED灯牌代替的。再转过去背后的巷子里,还有一间号称最小宫庙的泉州皇帝宫,只占据了街口小小一个拐角的位置而已,看来所谓“宫小皇帝大”可不是随便说说。不过神明无分大小,妈祖也好皇帝也好,就连顺济桥岸边的土地公也是香火不断。
旧的顺济桥已经在台风中损毁,上游几十米处重建了新桥供车辆通行。从天后宫沿着中山南路一直到顺济桥这一部分老城区,从前被称作“泉南番坊”,目前被作为泉州海上贸易货物入城的重要遗存保留下来。因此残留的石桥还保存在原地,桥面保持着倾斜入水的姿态,浸在水中的石块则成为了水鸟们的乐园。夕阳西下,在此吹吹春日傍晚的江风,是泉州半日散步的理想句点。




晚餐想尝点之前没吃过的,于是在两家小店分别点了红膏蟹饭配墨鱼羹,润饼配湖头米粉汤。之前一直很想试红蟳饭,这个红膏蟹饭就有点像简易版一人份红蟳饭。除了蟹膏之外还添加了香菇和干贝,加红葱酥炒过,饭粒油润又粒粒分明,配一碗清爽的羹汤刚刚好。润饼以前在台南吃过,馅料以高丽菜丝为主,而且是吃冷的。这家润饼菜馅料是事先炒好但依然温热的,里面有大量胡萝卜、豆芽、洋葱、米粉,外加鸡蛋和一点豆腐干,调味带一点咖喱。卷的时候铺上花生糖粉,洒上海苔碎,没有在台南吃的那么甜,更容易入口。之前被台南人讲:润饼我们是清明节扫墓带在路上吃的,平时都是自己在家做,只有你们这些游客才会当小吃买来吃啦! 不过这家店倒是有蛮多本地人进来,人手一卷,再配一碗肉羹或鱼羹。我点的是湖头米粉汤,汤底有点像是乳白色的煎蛋汤,味道家常朴实,红葱酥很提味。再放蛤蜊、鱼丸、醋肉进去,加倍鲜美。米粉细细的很爽滑,一碗热乎乎的喝下去非常舒服。



早餐当然要留给面线糊。很多年前吃过的这家水门国仔老店似乎还和记忆中的一样,春日里巷尾有好大一棵红花羊蹄甲开得正好。一碗海蛎加骨头肉,一碗卤大肠加醋肉(据说后者是泉州经典组合),当然还要加油条才是灵魂搭配。 这家店的汤底有加虾皮和小鱼干,鲜味颇为醒目。隔天又吃另外一家面线糊,汤底就平和许多,不过仍然入口甘甜,绵滑浓稠的口感则略胜一筹。泉州面线糊用的面线纤细到看得见却其实完全吃不到,却有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加卤大肠或卤猪肝则酱香浓郁,加醋肉则酸甜醒胃,加海蛎或鳗鱼则愈发鲜甜……也有很多当地人来店里打包一碗清糊,只要两三块钱就能开启美好一天。



离水门巷不远可以找到泉州舶司遗址,不过和许多其他寺庙一样出于疫情防控的原因没有开放,只有一只小猫守在门口。绕回中山南路,这里还保留着中山路拆迁重建之前的样子,两旁树荫浓郁。街口的花桥慈济宫前面,有个经过的老阿伯停下拜了又拜。过了路口就是文庙,广场上不分日夜地跳着广场舞。说来也奇怪,进了文庙的大门,周围又一下子安静下来。文庙大殿宽阔静谧,前面两棵古榕几乎将浓密的绿意延伸到庭院的每个角落。从红砖墙外面看过来,只有蓬勃的树冠和彩色的飞檐,让人心里平静又快活。泉州的神明仿佛各自有各自的结界,无论街上横冲直撞的电动车多么吵闹,他们总能开辟出一番宁静的所在。



隔壁不远的清净寺同样如此。上次路过清净寺时已是傍晚,大门紧闭,斜阳最后一抹明亮的余晖投在石墙上,如白雪一般简直无法直视。石柱则在草地上投下细长而整齐的阴影,明暗交错的强烈对比美得令人心惊。白天的清净寺门口颇为热闹,走进去之后却如同被那种异域的美感完完全全吸进去一样,等回过神来的时候,周围只有我和草地上静默的石柱。清净寺很妙的地方在于,寺庙外隔着一条涂门街的建筑也按照阿拉伯样式和造型修建。坐在清净寺院子里高大的棕榈树底下,恍惚间如同置身西域。



难以想象的是,出了清净寺往东一百多米,就是泉州香火最旺的通淮关岳庙。关岳庙的结界又是另一回事,当然并不安静,可是一旦身处那腾腾的烟火之下,“啪嗒啪嗒”掷筊杯和“哗啦哗啦”摇签筒交错着的声音里,实在令人很难不怀着恭谨的心情俯身下去。出于疫情管控的原因关岳庙没有开放,大家就在庙门口点起香火,跪下去,照样在地上掷着筊杯,隔着大门倾心聆听着神明的旨意。而一旦走出结界的范围,拐进另一条街巷,又仿佛一下子变成了平常的世界,只有摊贩沿街售卖的盖着红印的点心提醒着人们,时时将神明放在心上。

中午去吃上次没来得及吃到的牛排咸饭。牛排炖得非常软烂入味,带一点点筋和软骨的部位最好吃。咖喱汁的辣度是不属于闽南传统饮食的最好证据,拿来拌饭简直一发入魂。店里的咸饭有萝卜饭和芥菜饭两种。萝卜饭我以为会是白萝卜,没想到是胡萝卜,配牛排吃有种手抓饭的既视感,味道和咖喱还蛮搭的。芥菜饭更好吃,下了红葱酥一起炒,香气浓郁,芥菜又很清爽,单吃这个饭我也能吃下一碗。另外配了一碗牛肉羹和一碗百叶汤。牛肉羹里加了很多姜丝,百叶汤里也有一点咖喱,喝下去胃里暖呼呼的。我很喜欢这种一碗饭配一碗汤羹的组合。很多附近居民来打包午餐,店里也有专门的牛排套餐,有肉有咸饭有汤羹再配一点烫青菜,根本就是社畜心中的理想午餐!



下午从钟楼直奔洛阳桥。搭公交车过去的话需要步行穿过一片居民区,本来想要顺路造访纪念修建洛阳桥的蔡襄的忠惠蔡公祠,可惜由于申遗的原因正在整修没有开放。不过沿途有不少古厝可看,祠堂和庙埕也一样不少。街边也可以看到午后坐在家门口剥着蚵仔的阿婆,只不过头上没有像浔浦女那样带着花朵而已。走近桥头却没看到江水,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滩涂,鹭鸟在岸边和河滩中央的红树林之间穿梭往复。渔人们穿着橡胶靴在泥地里挖蚵仔(据说修建洛阳桥的时候就曾经利用养殖蚵仔来增加桥基的稳固性),胆大的鹭鸟就远远地跟在他们身后,渔民也很自然地将碰到的小鱼小虾丢给他们,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桥头的石塔和石雕已经面目模糊,或许是被经年累月的海风改变了模样。曾经这里是连通江河与大海的地方,虽然现在很难想象桥下会涌起海潮带来的浪涛,却不知为何还能依稀想起从泉州带着青龙偃月刀起航然后制霸四大洋的梦想(中二少年的大航海时代之梦。





回程时顺便去了灵山圣墓。灵山圣墓是比清净寺更清净的所在。圣墓本身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不过大概正因如此才从唐代一直保存至今完好无损。说来也奇怪,在这里我才终于见到了几棵开花的刺桐树。果然“ 唐时环城皆种植刺桐”,故名刺桐城。



晚餐特意跑去吃永春五里街咯摊。咯摊有点像是火锅,可以下牛杂或猪杂,直接按人头算钱。猪杂的话只要三十块钱一个人,我选了瘦肉羹,三层肉羹,罗汉肉,肠灌肠,蛋肠,猪血,猪肝。外加一盘花蛤,蔬菜选了萝卜和桐花菜。店员会先把花蛤和萝卜丢下去汤里煮,再依次下内脏和各种肉羹,最后才放猪肝。各种肉类烫熟的时间店员也会帮你算好,还特别嘱咐猪肝一定要先捞起来吃。蘸料是永春老醋加酱油,撒一点葱花。也可以加辣椒酱,不过我觉得不加更清爽。猪肝果然十分脆嫩,肠灌肠的口感蛮特别,紧实有咬劲,肉羹比一般的瘦肉羹来得更加嫩滑。三层肉羹就有点肥腻了,还好有永春老醋。另外加点了一盘醋猪脚,胶质丰厚又不油腻,酸香动人。店里有煮好的咸饭,每个人可以自己去锅里舀。饭里面加的是酸菜,清清爽爽。吃饭之前舀一碗汤,萝卜煮到透明,汤头十分鲜甜,一整个大满足!




托在地友人的福,在开元寺继续向西的那一段西街上找到一间安静的酒吧喝酒聊天到深夜。没想到只是隔了一个路口,这一侧的西街就恢复了那种安静和日常的氛围,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于是第二天早上又特意过来到街口的食品店买了清明粿和蒜蓉枝。隔了一个路口的开元寺里人头攒动,不过双塔依然那么美。西塔两侧的樱花早已落尽,红色的樱桃缀满枝头,俨然已经是一派初夏光景。




下次或许再来看看泉州的夏天吧。
(2014年的古早泉州旅行戳这里:https://www.douban.com/note/409802998/)
-
雀岩 赞赏了这篇日记 202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