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孔望山


孔子東游,事或烏有,卻不妨礙後世有一眾挾孔自重的名勝,海州“孔望山”亦其一也。山之西南岩,有一組摩崖造像石刻,據考開鑿于東漢,道釋兩教主題皆備,有佛本生故事及佛傳故事圖像、漢裝人物飲宴圖、老子尹喜像云云。山石爲砂質花崗岩,造型不易,像皆不大,故約略稍具其形,比之同期畫像石、磚上的人物形象,水準相去甚遠。然其卻爲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佛教遺跡,先於敦煌莫高窟二百餘年,頗出望外。《後漢書》卷四十二載:“(楚王劉)英少時好游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爲浮屠,齋戒祭祀。”此楚王之王都即在海州毗鄰之邳縣一帶,宜其孔望山有道釋并行之盛。此外山中還有一巨石稍加斧鑿而成的石象,形象頗覺生動傳神,前胸左側有淺浮雕一象奴,頭束椎髻,手持象鈎。此種寫意之雕塑法,不由叫人想起西漢霍去病墓前之“馬踏匈奴”石像,一脈相承,漢家氣象。山麓還有一石蟾蜍,取義相似,今人且在四圍鋪以白石,更其形象。山之南麓有龍洞及龍洞庵,洞口山壁上有宋元以後歷朝留題,以明代弘治、嘉靖海州知州林廷玉、王同之題刻爲矚目。





由孔望山南行約二十里,錦屏山之南麓,有六丈見方一巨石,其上有距今一萬年前後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東夷族人所鑿刻的岩畫,以人面和草木圖案爲主,人面部刻有橫斜綫條,似爲紋面,其眼爲同心圓形。草木則以輻射狀綫條表徵禾苗,人面與禾苗間且有一條貫通之直綫相連。其意難測,或爲先民對天賜谷食之感恩獻祭。崖頂之上還有一塊原生大石和三塊搭接的自然石,或曰此爲“社石”,乃先民“以石爲祭”之遺存。錦屏山間別有二澗村等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桃花澗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此地向爲先民活動區域明矣。


外人知道的連雲港總還是“花果山”,身非巨靈神,也就無由大鬧花果山了。倒是遠看了一眼山脚下的海清寺塔,此塔建于北宋仁宗天聖一朝(元年至九年,1023-1031),又名阿育王塔,地宮瘞有佛牙影骨及諸般珍寶,皆在博物館見着了。塔下海清寺已復建,本可入内隨喜,現因疫情而閉門不納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