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抵达的列车》读书报告
最近,阅读了《永不抵达的列车》这本书,让我感受良多。本书是由《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特稿(2010~2011)精选而成。全书共分为伤逝、世相、家国三辑,各有6~7篇文章。
在序言中,冰点周刊主编徐百柯写出了冰点周刊的宗旨,那就是讲有温度的故事。透过这些故事,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命运。从关注人的命运出发,一直着力维护许多最基本的价值,比如悲悯、同情、宽恕、正义和自由。在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中,展示出一种价值——善良、勇敢、坚韧、抗争、同情心、爱、创新等人类共同尊崇的优良品质。在这个信息爆炸、社会浮躁的时代,冰点周刊能够坚持讲有温度的故事,关注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屏蔽的人与事,这是当今社会媒介不可或缺的,是让人珍视的存在。作者们用细致平实的讲述,把那些真实的故事带到了我们的眼前,我们的心里。
第一辑伤逝,讲的是渐渐逝去的人事物,读来让人颇感悲伤,但悲伤之中又有极深的感动。其中有下岗工人这一失落的阶级;有用生命坚持改革的老派共产党人;有让人心痛的精神病院的知青科;有为留住铁蹄马不断努力的草原人;有众人寻找不平常的抗战英雄的故事;有在铁路事故中遇难的年轻人。失落的阶级由一部叫《钢的琴》的电影引入,这部电影直面了几乎快要被这个社会遗忘的人群,那就是铁西区的下岗工人。根据作者细致平实的描述,下岗工人的生活仿佛历历在目,他们的生活是灰色的。新世纪初,拟划拨2万亿元“做实”老职工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的计划却最终宣告流产。现在十余年过去了,这一代人就这样被遗弃了。但《钢的琴》记录了那段时期的故事,让后来的人们能够去了解和感受那时工人的困境。正如文中所言,时代的发展迅速,也许我们应该慢一点,等等我们的灵魂。
这一辑中还有与本书同名文章永不抵达的列车,讲述了“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中两名刚刚20岁的遇难者的故事,年轻的生命意外结束,让人甚为痛心,带给家人的伤痛更是难以抹平。在作者的描述下,两位年轻人的形象鲜明,都在追求着梦想,有着美好的青春年华。这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宝贵。事件的代价深重,铁路安全不容闪失。
第二辑世相,讲述了平凡人不平凡的生活。其中有码头挑砖人靠卖力气赚辛苦钱的故事;有人们通过柠檬水起义助力小孩实现愿望的故事;有学者致力于完善语文政治教科书的故事;有最倒霉的家庭不停遭受生活的打击;有家庭接受了生命的礼物;有人过着地上地下两重世界。这一辑让人们看到了各种真实的生活,看到世界上还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有人在生活里努力拼搏和挣扎。其中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最倒霉的家庭那一篇,一对夫妇的两个儿子都遭受了厄运,大儿子注射乙脑疫苗后却得上了乙脑,小儿子喝了三鹿奶粉后患上了结石。生活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这个家庭让人感到深深的同情和痛惜。故事真真切切地写出了家庭的遭遇,让人对犯罪分子的恶性痛恨不已,幼小的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本应健康成长,却在后天被人为的恶性所永远伤害,犯罪分子的行为令人发指。同时,本文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关心这个家庭的人很多,他们的事曝光以后,很多媒体前来采访,但这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的侵扰和烦恼,家里热闹了,但他们随之燃起的希望却随着事件的冷却而破灭了。对于当事人而言,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帮助才是媒体应该做的,而不能仅仅是为了报道新闻。
第三辑家国,以家庭和国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视角,讲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其中有为“南水北调”甘愿几次迁移的何家的故事;有拆迁中沉默的大多数的故事;有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100万人由深圳逃往香港的历史;有作为“新闻自由的里程碑”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的讲述;有夫妇因假扮夫妻进行地下工作而从此结缘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有时代的烙印共产主义大楼的生活的记录;还有关于社会改革的访谈的记录。这其中关于历史的记录是非常具有意义的,随着当时亲历的一辈人的老去,关于当时的真实场景、生活的细节都会渐渐消逝,被人们遗忘,但有了作者们细致平实的记录,让当时真实的生活永久的留存了下来,不会被遗忘,而这对于后世的人而言,是他们回顾历史,学习历史,感受历史重要的资料。对于从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而言,是作者有温度的讲述让人们有了设身处地体会那一代人生活的心路历程的机会。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被深深地打动,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冰点周刊说他们是要讲有温度的故事,确实如他们所言,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温度的,能够打动读者的,作者的描述甚至会让人不禁湿了眼眶。于我而言,本书让我看到了许多曾经没有看到的生活,没有看到的细节。那些苦难的故事都是一个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有些人正过着艰辛的生活。我们看到国家在发展,看到国家的进步,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同时也应该看到那些生活在苦难中的一个个人身上,他们的生活怎样才能改善是不可忽视的课题,关注底层人民这一群体的生活也是媒体工作者们应当肩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