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留学攻略作品集篇10】再聊一下线下机构和“竞赛项目”的选择
关于线下之前的推送写过一次:【建筑留学攻略系列通用篇04】拒绝懒癌拖延症——作品集的第一奥义,里面的观点还是不变的,这一次主要是查缺补漏&引申一下竞赛的话题。
总结来说,上次提到线下我的主要看法是:如果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拖延症晚期),和时间非常赶(比如十月忽然决定要申请)的朋友们,线下是最优解。
线上的优势和劣势和线下正好是互补的:
线上:师资更好,时间地点灵活;约束力低,知识转化率低;
线上:虽然师资和灵活性比较弱;但是约束力和知识转化率高一些。
今天主要聊两件事,师资问题和“知识转化率”,以及随之而来的“竞赛项目要不要做”。
师资
线下机构的师资条件,客观来说,在一线/有强势建筑学校的城市和普通的二线三线十八线城市,是天壤之别,几乎没有例外。
线下机构的强约束力是建立在大量坐班老师&客服的基础上,而这些对于机构签约的老师来说是非常大的限制。特别是建筑这行人人都加班,能带作品集的老师一般年龄都不会太大(离开学校环境太久就渐渐用“职业思维”而不是“学术思维”了,如果是个对学术负责的人,是不再适合带作品集的)——但是这种“坐班”对于初级社畜的兼职来说,是比较灾难的一种要求。
也就是说,线下24/7 stand by的老师大概率是专职老师。建筑这行不是高中初中语文数学,天天研究(不存在的)考纲对于“作品集”,特别是对自我建筑观有所表达的作品集没有任何益处;加上自己主动选择脱离设计行业这个行为本身就会导致方案能力下降,所以相比于线上大多数偶尔下海接活的兼职&继续正经做设计的老师,他们的能力一定是比较弱的。
之所以说一线和非一线师资差距比较大是因为,据我了解,因为一线的各类人才实在太多,很多机构的线下店是支持兼职的。并且有的机构的创始人个人能力比较强,店开在一线之后可以天天在机构里面盯着人画图,再不济还可以得到真·创始人的指导(毕竟交了钱,脸皮厚一点抓着人问问问,也不会真的不搭理)。所以如果假设线上比较好的机构的师资是8.5分,一线/建筑强势城市线下可以做到7,而剩下城市的线下可能只有5.5。相差非常非常大。
对于非一线or准一线来说,选择了线下,基本可以确定老师的能力比较一般。所以如果在这些城市并且打算冲TOP系列,并且是认真想冲一下(不是申申看万一申到了呢),线下会是一个比较糟糕的选择。
知识转化率
线下机构非常大的一个优点——除了可以盯着你画图的强约束力——就是知识转化率比较高。这也是为什么线下机构一直存在至今的主要原因。
这一整年的疫情向所有人证明一件事: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网课,因为就是会控制不住走神玩耍喝水吃东西等等等等。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作品集辅导。
面对面交流的那种实时反馈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无法替代的,这也是为什么所谓的名校网课(从小学初中一直到大学)已经火了五六七八年了,但是并没有每个人都成为了受益人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所以对于适合网课,自制力比较强的那部分人来说,一个线上8分的老师加上ta的知识转换能力,可能会有8.5甚至9.5青出于蓝的成果。而这种人在线下5.5的老师的指导下,可能最多也只能做出7的成果——所以这部分人我会非常建议不要线下,给自己留足成长空间,并且线下会限制最后成果的上限。
但是对于不适合线上的朋友们,线上即便有9分的老师最后可能只能带出连5都没有的成果——因为转化率太低,而线下的老师就算基准分低一点,最后的成果也可能在耳提面命下面稍微好看一些。
这两个“数值化”的例子可能比较极端。但是中心思想就是,不适合线上的朋友们,就算是神仙线上带也没有用,只能选择线下,需要对方手把手从头带。
之所以取这样极端的例子是因为,这两年见到太多“自以为我可以”但是实际上不可以的例子。与其跳起来假装“我一定要冲TUD”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按照自己的能力定一个合理的目标,然后找适合自己的辅导方式。
那么如何衡量自己的“转化率”如何呢?首先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网课效率怎么样;和别人语音的时候会不会经常走神;有不会画的图去找教程的时候能不能看懂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自己评估的标准。
如果是申欧洲这类“传统建筑教育”,我个人会比较建议慎选所谓的“竞赛项目”。
因为深度很难掌握。
你会发现这种项目一方面面对其实并没有很了解的场地/基本信息(如果是家附近开的项目估计做出来也不会很“竞赛”),另一方面很难有经验丰富靠谱的人带着走逻辑——那么做出来的东西是看起来很美,但是是浮在空中的“美”,是一种不受欧洲欢迎的美。
机构,特别是线下选择竞赛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生自己的旧项目又破又无聊急需开新项目,而新项目最简单的出处就是竞赛;另一方面是线下做竞赛通常又陷入groupwork的轮回,比较适合机构去操纵。
关于groupwork我上期已经聊过了,那么我们这次来聊所谓的“新”项目。
必须要明确的是,对于本科教学,特别是欧洲的本科教学,根本就不存在“无聊”项目一说。欧洲的城市尺度相比于国内(特别是就那么一眯眯大的荷兰)实在是太小了,所以国内的学生项目再普通,只要好好发掘一下,一定不会无聊。
并且无聊本身对于教学踏实的学校来说,是一个可以让学生专注于“深度”的非常棒的优秀前提。
每个人对待项目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精力放在竞赛类项目通常的重点:诡谲变幻的叙事性,新奇的概念,花里胡哨的图纸表达上面,一定会相应地削弱对于深度的探索。而我已经在之前无数次提到,欧洲大多数学校会非常看重项目深度。
所以国内学生最后做竞赛几个常见的套路就是:模块化——但是不考虑pre-fabricated具体的构造做法的假模块化;炫酷的形态——但是和内部空间使用脱节,表皮的做法敷衍的假形态,并且好笑的是很多形态并不好看;中国风——完全沦为符号化,写几个毛笔字提取艺术元素扣在平面控制上的假中国风……
这些应该被唾弃的破成果就是很多人稀里糊涂开竞赛,以为自己很酷,实际上糊弄洋鬼子但是洋鬼子不搭理你的破成果。
所以竞赛项目的矛盾是:
只有当事人对于一块陌生场地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有精确的执行力和控制力,并且对建筑本体有足够掌控力可以做到比较深入的程度,这样的竞赛项目才是对“申请用的作品集”有比较高加成的项目。
但是对于申请硕士的作品集来说,会开竞赛项目的原因大多数是本科项目数量不够/质量太低,不得不在课设之外开新项目重新做——而这种情况,大概率当事人的设计能力&出图能力比较一般(恕我直言),并不足以完成一个好的项目,反而会让所谓的“竞赛”项目浮于表面。
所以,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包括本科时候的我本人),与其开新竞赛项目——无论是跟着机构做,线上线下做,还是自己DIY——不如拿出之前课设,踏踏实实重新改。那么也顺便解答了上一期的遗留问题:Groupwork“竞赛班”的这种模式,是有比较大的风险的一种做法。
最后,一如既往地祝大家画图愉快,申请顺利!
欢迎点击攻略系列:
公众号首页点击下方菜单-攻略系列,或点击标签合辑。
与建筑申请相关的一切问题,你都可以直接在公众号页面直接留言,也会根据您的问题推出新的攻略系列文章。作品集辅导,文书写作可以留言或添加微信 353338551并备注“后花园”,我会提供免费的评估。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建筑狗的后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