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19岁的张一得离开了这个世界,他进入埃默里大学读书不到一年。
我想起了《无声告白》里的莉迪亚,她的生命也停留在16岁那年。
两人短短十几年的人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1、 小众的家庭
莉迪亚的妈妈是一个地道的美国姑娘,爸爸是一位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华裔。别看美国现在各种平权运动,在六十年代的美国,这样的组合在人群中是非常小众扎眼的。与众不同的家庭组合,导致孩子在人群中也很特别,无论他们是一家子去郊游、还是在学校里、课外的社交生活中,单单因为他们的容貌就没少受指点和排挤。
张一得1岁的时候爸妈离婚,妈妈回到她的故乡,爸爸辞职、卖房,搬到远郊全职带娃。这在零几年的中国,是非常少见的。这也是为什么这对与众不同的父子会频繁的出现在电视台或者报纸采访中。再加上一得父亲一直在网络上发布爷俩的生活,他们这种比较少见的家庭模式就被放在了众目睽睽之下。
当你强大的时候,小众会让你成为人群中不一样的明星。但当你处在弱势地位的时候,小众其实就是非主流,你会承受更大的压力、面对不同的声音,很多声音可能还是不友好的。
一得父亲作为一个成年人,这是他的选择,他能从容的看待各种不同的声音,但是一得是个未成年的孩子,这种生活不是他选择的,他只是跟随父亲一起。他的很多东西尚未成型,面对各种人群的窥视和不同的声音,他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从1岁到19岁,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 幼年时被抛弃的经历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热爱物理学,曾渴望成为一名医生,这在五十年代的美国是很先锋的。她考上了最好的大学,但因为跟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相恋、怀孕,没能毕业就走入了婚姻,过上了她最不想要的生活,成为了一个家庭主妇,并养育了3个孩子(老大儿子内斯、老二女儿莉迪亚、老三女儿汉娜)。在莉迪亚5岁的时候,她曾不辞而别离家出走过一次,想重新追求她的医学梦想,但她的宏伟计划只持续了九个星期,在她还差8个学分就能完成学位的时候,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她没法怀着孕进入医学院,只有回家。
母亲两个多月的突然消失在莉迪亚心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尽管她父亲一直说这不是你们的错。但是莉迪亚认定这是他们的错,一定是她和哥哥惹妈妈生气了:他们没有满足妈妈的期待。那时候她下定决心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愿望,无论什么愿望,只要母亲留在她的身边。
父母离婚、妈妈离开的时候,一得才1岁多,这么小的年纪,不知道除了短暂的分离焦虑,他会怎样去解读和归因妈妈的离开。在一得父亲的信里写到:“你的妈妈,在你一岁多的时候,追求着自己的事业和学业,追随着她自己美丽的爱情,离开了我们父子。从这一刻起,我就一直对你说,人各有自己的天,我们一起祝福妈妈,愿她能和自己爱的人过上他们自己向往的生活,成就他们追求的事业吧。不管怎样,她是你的妈妈,她是爱你的,不管她在哪,别忘了,时刻你都该在心里爱着她,给她默默的祝福。至于孩子,你的命运从这一刻起,注定了是一个没有妈妈陪伴着长大的孩子。”
不知道张一得在十几岁的年纪,看到父亲的信是怎么样的感受,对于父母的分离,尤其是母亲的离开,随着他一天天的长大,他是怎么归因的。
大人有时候不分对错只计利弊,但小孩子的世界是对错分明的。他会把母亲的离开的原因或者说责任归到父亲还是母亲身上,或者是自己身上?
3、 家庭的中心
莉迪亚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后来越来越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自从母亲离家归来之后,她成为了母亲的宠儿,也是父亲的宠儿,被迫承载了父母的梦想。母亲希望她学业有成、学业超前、做一个女医生,父亲希望她有很多很多的朋友,能够在社交上弥补自己成长的缺憾。“全家的希望”成了捆在莉迪亚身上越来越重的枷锁,她压抑着真实的感受,一年又一年。
张一得也是家里的宇宙中心,看看他父亲的网名“一得他爹”和家门口的牌子就能看出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一得展开的。十年每天不重复的菜、每天写跟儿子对话的记录、拍了无数的成长照片、给儿子建的小小博物柜……不管这些是不是必要、意义有多大、一得是否真的喜欢和想要,一得父亲的心里,很多外人看来,这位父亲显然是一切为了孩子。
将孩子当成家庭的中心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大多数的情况是会养出一个自私、自大、脆弱,对外界其他人形成错误认知的孩子。莉迪亚和一得看似没有这些问题,他们甚至一度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他们终归是个孩子,在这种重压之下,他们长成了什么样子呢?
4、真实自我和父母眼中的自己相差千里
在父母眼中,莉迪亚对一切都充满了热情、自信从容,她非常快乐、爱学校,很有前途。她的母亲跟邻居骄傲的说自己女儿是个天才,在一门大学课程考试中得了A。
事实上,莉迪亚安静孤僻,缺少朋友,尽管她尽力的满足母亲的期待,但随着要解决的题目越来越长、越来越难,她有点应付不来,越来越力不从心。她的物理考了55,旁听的大学生物课越来越难,甚至要通过抄旁边人的答案才能勉强通过测验。各种知识在她周围盘旋萦绕,紧抓着她,每天只增不减。她的无力感与日俱增。
一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名校,爸爸发文庆贺称呼儿子成了一头真正的大牛,一众的妈妈粉们也是带着自家娃去参观一得家、买一得的签名书、听他讲授学习方法。但是在一得的申请文书和大学面试视频里都注意到他一再提到自己灾难性的SAT考试,他用了“灾难”形容自己的一场还有重考机会的考试。可以看出一得对考试分数的紧张和对学业的忐忑,也可以想象一下这背后他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承担了多少压力。
所有的人看到的是他飞得高不高,那有没有人看到他飞翔的背后累不累?
那些必须用英语交流、必须书写出来才能得到父亲回应的童年时光,那些生存考验节约吃米的日子,那些小小年纪给四五十个人做饭,那些去同学家把不用的废物捡回家的日子,一次次各种公开采访的日子……这个照片上阳光帅气的男孩内心是怎么看待这些事的,在他自我慢慢萌芽,青春期自尊心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他是怎么看待这一切的?
4、孩子成了父母的事业
玛丽琳寻梦失败回归家庭后,她在莉迪亚身上看到了梦想的希望,她决定倾尽余生指引莉迪亚、庇护她、像培育观赏玫瑰一样,帮助她成长,用木棍支撑她,把他的茎秆塑造成完美的形状。
她离家后重新归来后拒绝做饭。她每天都在筹划给莉迪亚买些什么书,科学展览,暑假辅导班。“只要你愿意,”她每次都这样告诉莉迪亚,“只要你愿意。”她每次都是真心征求女儿的意见,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开口的时候紧张地屏住了呼吸。而莉迪亚注意到了。“是的。”她说,而且,她每一次都会说“是的,是的”。听到这两个字,她母亲的呼吸才会恢复正常。每天她都会和莉迪亚谈论当天的学习情况。
终其一生,她都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坚定有力地叫嚣:医生、医生、医生。她母亲是如此渴望实现这个梦想,莉迪亚明白,她根本不需要说出来,她的心愿一直摆在那里。除了当医生,莉迪亚无法想象自己能够拥有别样的未来和不同的人生,那好比企图设想太阳围着月亮转、自然界没有空气这种东西一样荒唐。
而一得的父亲怎么说呢?如他所言,从不要求孩子做什么,一切都是依照孩子的兴趣来,甚至从不拒绝孩子,一得甚至在十来岁的时候写信说让父亲学着跟自己说no。
但是你假设一下,你三四岁、八九岁,唯一跟你朝夕相处的亲人,也是唯一的大人,跟你商量说:“宝宝,我们不说话,你把所有你想要的想说的都写在纸上,我们用文字交流”、“儿子,再来个生存能力考试好不好?”。
这种商量是平等的商量吗?哪怕大人说孩子可以说no呀,问题是他从哪里去学no?他学会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实现,在他幼年的时候,他可能认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等到再大一点,这变成了他的一种习惯。
一开始看到一得他爹公众号里记录的父子的点点滴滴,我甚至觉得这个父亲确实跟孩子像朋友一样在交流,他们沟通的很好。直到我重翻《无声告白》,再次读到莉迪亚的“是的、是的”。我仿佛看见了一得。
5、他们都太聪明,知道最爱的人要什么
其实莉迪亚的妈妈和张一得的父亲也是单纯的爱着孩子,最初孩子只是孩子。但是,当他们慢慢发现了孩子聪慧和懂事之后,他们开始拿出搞事业的劲头来参与孩子的人生,这成了他们让自己的人生不平凡的唯一机会,但也把孩子架在火上烤了。
莉迪亚知道她父母不顾一切地想要得到什么——尽管他们并没有说出来。莉迪亚对科学学科表现出的兴趣、优异的成绩、提前休大学课程这些都是让玛丽琳兴奋的东西。莉迪亚总是面带微笑,总是热切地想要取悦玛丽琳。
一得也总是面带微笑,他会给父亲唱歌,他评价父亲是一位贫穷的绅士,他精神富足。他在大学面试视频里,刻意的区分了father和mom,而且第一次说mom的时候mother已经说了半个,他又改口说mom。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证明父亲在他生命和内心独特的意义,要是养育了自己这么多年的父亲和妈妈以平等的方式出现在他的叙事里,他会觉得这是对父亲的背叛。
你别问我怎么知道他是这么想的,我就是这么想的。
对于父亲辞职卖房、十年不重复的做饭、讲父子俩的生活分享给那么多的陌生人,一得是怎么看待的,这期间内向的感受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作为一个早当家的穷人的孩子,他在父亲众筹下进入了昂贵的私立学校,周围的学生非富即贵,那几年里他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我们永远没有机会知道了。
但我们能看到的公开信息里,一得是父亲育儿经最好的样板,至少在今年三月之前,父亲的所有理念、实践都获得了最佳的证明,一得的学业成绩、英语成绩、各种证书、大赛名次都是一得父亲维持他在一众妈妈粉中形象的东西,在所有的公开场合,一得也一直配合着父亲。
可是,一得爹眼中的活出真实的自己,其实就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完成别的孩子完成不了的事的孩子、甚至完美的孩子。
如果莉迪亚和一得要是不那么聪慧,不那么懂事的话,他们的妈和爹也没有机会开始他们的育儿实践、也没有机会开展他们野心勃勃的事业,他们就是最普通的小孩,普通到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事。
他们太聪慧、太懂事,他们从小就活成了一个利他主义者,如霍克希尔德在《心灵的整饰》里所说的,过于关注他人需求的人……存在着过度培育虚假自我、失去界限的更大风险。
他们的这份小心翼翼的懂事里蕴含着利他、回馈,不敢平凡,更不能示弱,甚至压抑自己的需要和情绪。
莉迪亚是开始质疑这一切,问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她在寻求答案的路上意外落入湖底,但也是自己选择沉入了湖底。
而一得的心里世界我们不得而知,但就他留下来的文字和视频来看,他的懂事和对自己需要的压抑,不再是一套外在规范,成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这个风险更大。
两个让人心痛的结局,除了唏嘘和深思,我默默的在心里跟自己说:
永远不要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中心
孩子不是我的梦,我也不是孩子的梦,我们有各自的梦
不要把孩子当朋友,他再聪慧、再厉害,他也是个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
不要把孩子的生活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那些会变成孩子的诅咒
谨记!
-
AZ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16 1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