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书会1:那些bulingbuling 闪的读书会小惊喜

袁玫 2017-09-14
日常的生活中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好容易开始读文字书了,惊喜的感觉未退,不安就伴随而来,这书,也读得也太快了吧,到底读明白没有?是不是就囫囵吞枣只追求故事情节呢?
那么,平时孩子阅读时,该怎样引导他们对一些书进行精读呢?
在我看来,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参加儿童读书会了。建立一个孩子们彼此熟悉而且人员稳定的阅读共同体,在孩子慢慢长大,同伴影响力逐渐增加的时期,是让孩子更好地精读一本书最棒不过的方式了。
喜阅读书会就是这样的一个阅读共同体。上周末应邀和喜阅读书会的孩子们一起做了一场《五毛钱的愿望》读书会,一个半小时的读书会让我有好几次bulingbuling闪的小惊喜。也更加验证了我的看法,群体阅读,更容易让孩子精读。
这场读书会的小惊喜之一:这本书,参加读书会的七个小朋友都阅读了不止一遍,这是参加读书会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因为我在读书会前布置的小任务,本来拿到书已经读完的小朋友,在参加读书会前三天,又再次读了一遍书。
根据国外阅读老师的经验,一本精读的书,孩子最好能够读三遍。
第一遍,也叫cold read,先把内容基本读下来。第二遍,也叫warm read,读得仔细一些,加深理解。最后,第三遍,也叫hot read,能够透彻地理解内容,有总结,有分析,有提炼。
也就是说借由读书会,这本书孩子们至少都进入了warm read 的状态中。这为后面的讨论垫定了基础。
读书会围绕着我的小任务展开。小任务的Section A 是我提了三个问题让孩子们提前去准备,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故事的主角是谁?
2、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三句话以内概括。
3、如果司徒米特的卡片也已经被他用掉?你认为会发生什么?
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立刻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有三个主角,一派认为是四个主角。这个结果本在意料之中。我本意通过主角的界定,让孩子们梳理故事情节的大致框架。认为司徒米特不是主角的孩子清晰明确地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司徒米特只是讲故事的那个人,只是一个线索,还有孩子从书中找到文字证实自己的理由。一个问题可以引发孩子去关注到书的更多细节。
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对孩子概括能力的小检视。小惊喜二出现:在大部分的孩子滔滔不绝,几乎要描述整本书的故事内容的时候,一个女孩子用了三句高度概括的语句描述了整个故事,完全没有陷入细节无法自拔。
第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what if 的问题。孩子们的脑洞开始大开,有的瞬间就进入故事去帮忙。这种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要脱离故事文本本身,也就是说脑洞可以开,但是,要根据故事里提供的线索有理有据的展开。比如有的孩子会说,再找小矮人要一张卡片。但是立刻就会有反驳的声音,布林从来不会在一个地方重复出现。这也是建立在对故事熟悉基础上有理有据的反驳。

小任务的Section B是请孩子们分享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有困惑的地方。小惊喜三就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个问题。一个男孩说:小矮人泰德丝布林为什么要通过买魔法卡片的方式获得尊敬?他的魔法卡片那么厉害,想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了啊?
另外一个女孩的问题是,5毛钱到底是值钱还是不值钱?为什么波莉说自己的妈妈辛辛苦苦赚钱才有5毛钱让她参加巫师树村的教友联谊会,而布林却说这卡片只卖5毛钱好像很便宜的样子?
你会怎么看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有bulingbuling 闪的惊喜,乃至于惊艳?
会不会再次觉得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不需要去总结书本封面上这个故事最主流的最需要传递的价值观。这样的一个问题get到的点就远远超过了阅读这件事本身。如果一个人的力量大到想要什么可以得到什么,需要通过什么获得尊严?这个问题简直在拷问生命的终极意义。
5毛钱的值钱与否,可以引出价格和价值的相对性,是否能用价格衡量价值,甚至可以引出如何树立自己金钱观的探讨话题。当然,这个读书会后我们和孩子可以在家里聊。
这些闪闪的小惊喜让一场普通的读书会变得熠熠生辉。也许,你也可以组织起一个阅读共同体,一个小型读书会,让孩子的思想在那里自由飞翔自由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