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行为与心里的“影”
于我而言,别人眼中自己的集合,好像汇成了一个“影子”。这个影子和自我意识的所产生的偏差,似乎变成了地狱的入口——某种认知割裂所产生的痛苦源泉。为了这个差距,我们不停地向别人解释和对话,然而往往徒劳失语。
在性行为中这一种偏差伴随着性高潮被不断放大,肉体的融合会产生深刻的精神契约,尽管如此艰涩且深沉的契约只能是即时性的,但那一小段时间的感知增强,往往会陷入错综复杂的负面情绪的网罗中。
拉斯冯提尔的电影《女性瘾者》中,年轻的少女在幼年时就开始玩弄自己的阴部,十四岁时找到摩托车店的修理员询问:“你能帮我破处吗?”性心理在人未成熟阶段往往意味着未知的诱惑,当少女长大成为具备性诱惑力的女人时主角似乎仍然无需爱情或者是上文提及的某种“精神契约”,仍旧享受着性快感。但实际上真是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女性瘾者》的主角爱上了一个男人并且不断在其他男人的身上试图找到与他重合的细节,那种“重合”事实上是另一种重构,而这一诱惑则更加致命。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大量细节——那个男人粗大有力的骨节、油亮顺滑的大背头、精致的手表和好闻的香水......大量细节的重构让主角一边不断重复着单调追求性快感的“无意义行为”,另一边却又在意淫中沉沦在“精神契约”带来的灵魂共振。
我更愿意给这一种重构的产物——“男人粗大有力的骨节”、“精致的手表”......概念化为“影子”,但又并非自己的投射,而是对爱人的细节捕捉。可这种“影子”又如何能与完整的个体相提并论呢?所以意淫时所产生的认知偏差带来的割裂,由于附带了强大而深刻的精神属性就变得痛苦不堪,变成了地狱的入口。
影子包含的既是他人的细节,同时也是自我认同的边角,然而它所堆砌而成的又并非是完整且统一的自我,或他人,而这又在性爱中被放大。这一种放大是不可控的,但同时它又是“性”具备强有力诱惑力的原因之一。
我和我女朋友是异地恋,性爱在现阶段对我们来说往往是缺失的,心理课程中提到“性爱的目的性”能够使伴侣产生或者是升华为亲密关系。性爱缺失之后,我们始终维持着心理上的亲密关系,其实这也是在收集对方心里关于我的“影子”之后建构的精神契约。我始终在思考,我“分裂”成了无数个故事寄存在所有认识我的人的脑海当中,是我影子的一部分,在我日常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如何在面对那特定的一部分而自洽呢?这样的自洽显得是如此勉强而不匹配,以至于产生自我怀疑。亲密程度上升到性关系,我又该怎么面对对方心里的自己呢?
我一直在困惑也一直在苦苦思索,然而到最后我发现所有解释都是徒劳,语言重复之后会淡化它的效力,爱侣心中所有关于你的笃信在你试图构建他心中的自己时都会变成一种无情嘲弄。到最后我发现,无计可施,我只能接受偏差并与之长期共存,这是否也便是某种自洽了?只是这种自洽在性行为的过程中显得是如此的不完美,以至于我会惶惑会懊丧,但是“总要学会接受遗憾的”。
诺亚·鲍姆巴赫的作品《婚姻故事》往往会有诸如此类的探讨,男主角的职业是一名戏剧导演,女主角则是他的演员。在这一身份角色中,控制与被控制又成为另一个课题,女主角总是认为她的丈夫在试图控制、入侵她,在我的观念当中,这一行为可能具备一定的解构力,但却并非解构性的,它是建构性的。丈夫有意或者无意地传输自己的价值观念,压制妻子成为导演的欲望,这一所谓的“大男子主义”更像是在妻子心中建构一个能够让自己自洽的形象,但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一形象与妻子的期许或者想象相左之后,她难以接受。在影片高潮段落中,两人争吵时吐出了最恶毒的言语:“每天早上起床看见你躺在我旁边我就觉得恶心!”“我想让你出门就被车撞死!”亲密关系中的认知偏差所带来的痛苦变成了对方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这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变成了愤怒情绪的佐料,被放大在不断接近的肉体中,精神契约崩毁,生活经验失语。
抛开电影世界超现实的感官体验,在日常生活中精神契约的建构也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心力的过程,而建构完成后的体验往往是瞬间,热烈而短暂。我听说这么一次性经验,男孩和女孩做完之后一起洗澡,他们没有看见浴室的标语“洗澡时请打开地上的水阀”,推开浴室的门,地上已经积满了水。那是一个傍晚,昏黄的路灯透过纱窗照射进来,在他的回忆中那一段经历是梦幻的。水把床围成一圈,波光粼粼,地上的衣服被浸湿了,两个赤裸的肉体在雾气和迷幻的灯光里捡起一件又一件衣服吹干。那是某种不言而喻的幸福,甚至不含有任何情色的、性的意味,他说:“这是我最接近爱情的时刻。”事实上那一时刻是亲密关系长期维存的闪光,双方达成了一个高度的默契,在一系列亲密行为结束之后,心灵已经贴合,双方急切地需要一个契机使“精神契约”建立。这一行为产生了一个共鸣,认知被完全贴合。
可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争吵不断的,不断抢夺对方心里的“自己”。回到导演拉斯冯提尔的《女性瘾者》,女主角有着长期性瘾,她可以纯粹地享受肉体的欢愉,但是一旦在性行为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性伴侣的某一个细节和自己所爱的男人重合,她会痛苦万分。因为爱情的带入意味着某种审视与凝望,这一过程中的契合显得尤为重要,爱人在自己心里的影子是完整的,甚至无法被完全建构,只能出现和和被印证。你甚至难以自恰,因为这是它者的遗留,是他者的“馈赠”,然而正是因为这一不能言说却又不言而喻的遗憾,“爱人”才会变得如此独一无二。
我们在每个他人心理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影子”,除了和自己的关系,这个影子在对方心里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也是一种认知,在关于爱情的亲密关系里,他者的认知和自己当然是一种互动关系,我们希望对方心里的“自己”是优于于自己或者等于自己的,在这一过程中,“控制”与“反控制”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2019年,关于北大女生跳楼案件的讨论层出不穷,女生的男朋友不断向她灌输“女德”、“三从四德”等等观念,后来类似的精神控制被网友戏称为“PUA”。在我看来,这一行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对方顺从,在对方顺从并自卑之后,自我便被抬高了。“你不是处女,所以我和你在一起是我慈悲。”这句话中冠冕堂皇的“慈悲”是拔高自己在对方心中形象的明证,这种道德上的落差带来的不仅仅是优越感,更形成了对方心中关于自己这一部分的“超越”。
但是我始终怀疑,性行为中,当感知被放大,本真的自己便露了怯,认知偏差会带来愧疚和心虚,对方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拜倒是否会击中这个男生的本真?我始终认为大部分性行为里是会有自省行为的发生的,因为这个过程意味着承担责任,并且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责任。
心里的“影”不仅关乎自己,也关乎对方,更关乎亲密关系,我们常常被接踵而来的误解击倒,自我审视在成年人行动中时常发生,我们作为有着高度自我意识的成年人,更应该接纳自己,并表现自己的本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真诚”。在亲密关系中更应该如此,因为拔高自己或者降低自己所带来的认知偏差会在各种情境被伸缩和放大,人类通过言语和行动不断印证自己,我们不能自洽时需要他者的鼓励,寄存在社交圈边角中的无数阴影里,我们惶惑又不自知,我们胆怯又不突破,刻意是真诚的敌人,所有的解释似乎都是徒劳的,寻找更为广阔的认知边界。它的意义就在于,当你试图去展现自己时,你总能在他人心中的“影子”里,感受到契合的奥妙,你会完整且愉悦地享受关系,而不是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