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读书小结(上)----女性话题的非虚构
趁着三月女性月,集中看了一些关于女性话题的非虚构,补了一下课:)大概小结一下给自己整理整理。
结合前一阵子的杨笠事件风波,这本书适合送给所有听到女权就感到不适的男人们,或出于某些压力不愿意谈女权的女性。简洁明了的小册子,如题所述,无论男女,为什么我们都要做女权主义者。很遗憾现在提到女权还有很多人想到的是男女对立,女权不是你压到我,我压到你,如作者所说:
“ a feminist is, a man or women, who says there’s problems with gender and we must fix it. We must do better. All of us, women and men.”
蛮好读的学术著作,用详细的史料梳理了宋朝女性的日常生活。与我以往的认知不同,那个年代的女性在儒学的约束下还是有弹性的个人生活,积极参与公众事务,并且在家庭甚至地方经济活动中非常活跃。很开心看到一些宋代儒士在理论上虽尊重性别隔离和等级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家族中的女性表现出的鼓励和尊重。还读到了一些很酷的女性,比如六十多岁的地方恶霸大娘,还有为了为母亲报仇四方追查凶手的女孩。男性声音书写的历史中留下的女性资料非常匮乏,感谢作者梳理出了这么多鲜活的形象,女人对历史的贡献远比记载得多许多。
上野千鹤子这两本是一起看的,《厌女》是和先生共读的,哈哈没错这是我家庆祝女性月的方式。他作为一个钢铁直男读完最大的感受是千鹤子在书中指出的“男人的自我认同感来源于其他男人”,这大概是许多“有毒男性气质(toxic masculinity)”的来源,因为想要得到其他男人(强势群体)的认同,就需要去打击和欺压女性(弱势阶级),其实很多男性也是失去自我不能展现本性的受害者。钢铁直男读完表示非常认同所有人都应该成为feminist!为他骄傲!
作为女生,我看完最戳的点就是“圣母”形象是如何通过看似拔高女性实则对女性进行分离支配的。大力吹捧“清纯”“圣洁”等所谓良好女性形象,像阶级的“分而治之”一样,把女性分为三六九等,让其进行自我隔离和互相唾弃。女生在成长过程中没少遭遇这些事儿,“好女孩”要和“坏女孩”划清界限,然而“好女孩”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是谁规定了什么是好女孩?最近很多性侵案件,由于受害者没那么符合“完美受害者”的形象而又被一轮荡妇羞耻。把女性塞进“好女孩”的套子里--- 若你乖乖听话,贤良淑德,相夫教子,你就平安无事;如果你被侵犯了,一定是你穿的少/谁让你喝酒/因为你是坏女孩。这还真的是一套非常有利于女性的话语呢。- -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社会》偏理论性一些。作者在这本书里回答了一些我关于为什么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完全不帮个人分担育儿工作和费用的疑问。高度自由的资本主义体制对育儿(人口再生产)采取不干涉不分担原则,这些责任看似落在了家庭内,其实更多的是落在了既要外出劳动,又要承担更多家务的女性身上。
最近关于女生要不要做全职主妇的话题聊得很火热,其实在大环境不改变的情况下,女性是不是在外就业,对自身的境况其实并无太大改变。千鹤子在书里提到当代女性在雇佣劳动出现之后在表面上因为对家庭生计的贡献而提升了地位,实则用更巧妙的形式补充了父权制的统治。因为在新的性别角色分工下女性需要扮演“双重角色”,在背负着更多(甚至所有)的家庭责任同时还要出外工作。
“这意味着,女性作为雇佣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受着剥削,她们同时又作为家务劳动者在父权制下遭受着剥削。而在家庭之中,丈夫对妻子的家务劳动袖手旁观;在职场上,这些男性对于女性劳动者(她们与那些在家庭中收到不公平待遇的妻子一样)而言,则是支付她们低廉薪水的上司。在此基础上,丈夫还享受着妻子赚来的用来添补家庭生计的收入成果。”
公平地讲,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是这样,也并不是所有男人都是对妻子的付出袖手旁观,但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社会基础决定了仅靠男性的理解是无用的。至于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千鹤子最终提出, “废除父权制不是通过改变每一个男性的态度、扭转每一个男性的意识而达到的。而是只有通过改变现实的物质基础,即制度与权力结构才能达成。”
无论职场女性,还是家庭主妇,女性都值得过自己选择过的生活,真正为自己而活。
斯坦福性侵案受害者Chanel Miller的回忆录,文字冷静又有力,我还没有读完。2015年1月,Chanel参加斯坦福大学兄弟会的派对,意识不清醒时被当时19岁的斯坦福学生Brock Turner侵犯,Brock只获刑六个月(实际只服刑了三个月)。因为他的名校光环和精英运动员身份,作为强奸犯的他,经常被当时的媒体称为“promising young man“----Chanel是一个匿名的醉酒派对女孩,Brock是一个“一时糊涂”的有着“大好前程”的年轻人。去年讨论相同话题的电影Promising Young Women名字就来源于此。电影太让人难过,最难过的是这么多无力的事每天每天都发生在现实中。
这个话题的书集中读起来很难不情绪化,但是感谢所有发声的人,把这些问题摆出来赤裸裸给所有人看。男性并不是女权批判的对象,许多男性也是父权制的受害者。女权不代表对立,而是一种诉求,每一个人,无论性别,取向,外貌,强势弱势,健全残疾,能够真正地做自己,自由自在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