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与柳宗元(下)
韩愈与柳宗元(下) 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年仅46岁。时值刘禹锡扶母丧回乡行至衡阳,柳州来使将讣告送到,将遗孤抚育、归葬长安、遗稿整理等事托付给诸位挚友。此时韩愈正从贬地广东潮州改任宜阳(现江西 )刺史,刘禹锡悲伤欲绝,马上命一快使携讣告等候在他途经的役站里,以报丧音,并将柳的遗言转告于他,“勒石垂后,属于伊人(刘禹锡《祭柳员外文》)”,柳宗元临终托孤将四个年幼的子女托付了朋友抚养,并遗言委托韩愈为自己撰写墓志铭。 古人对于盖棺定论非常重视,选择为自己撰写墓志铭的人也非常慎重。韩愈对于柳这一托负是当之无愧的。他悲痛之中写下《祭柳子厚文》,祭奠自己这位知己和好友。然后写下《柳子厚墓志铭》,对柳宗元的一生进行了公正的评价。在此文中,他特意写出一件往事。81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再次被贬,柳宗元被贬柳州,刘禹锡被贬播州(今贵州遵义)。当年播州只有三千多人;俗语说,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文银,十分荒蛮落后。刘上有八十高龄的老母,如携母而行,恐母不久于人世;如将老母留在京城,母子一别,几成永诀。柳宗元为人极为忠厚、义气,他没有埋怨刘禹锡写了《玄都观看花诗》,连累自己又遭眨谪,而是冒死上书唐宪宗要求与刘禹锡互换贬地,让刘可以带母亲到条件较好的柳州,自己去荒蛮的播州。皇帝当然不能被臣子摆布,后经裴度代为恳求,刘禹锡改贬连州(广东连县)。对于柳宗元这种舍己为友的义举,韩愈赞扬道,“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挚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柳子厚墓志铭》) 824年,柳州人民感念柳宗元治理化育柳州的不朽功绩,为其修建了“罗池庙”,念其“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每岁前去祭奠。柳州刺史特派柳生前下属谢宁到京师,请求文坛领袖韩愈撰写《柳州罗池庙碑》,永记此事。韩愈欣然同意,他在文中着力描述了柳宗元在柳州的政绩,“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柳宗元废除了奴隶制度,使一两千名年青劳动力回归家园,使百姓感戴不已。他尊重当地百姓,在当地普及礼法,开办学堂,使“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聚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并)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韩愈在文章最后又填写《迎享送神诗》,作为歌词给百姓每年祭祀柳侯时使用。 北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受托书写罗池庙碑碑文(原碑已损),他饱含深情书写了韩愈《柳州罗池庙碑》文章中歌词部分《迎享送神诗》。因此碑为纪念柳宗元而立,碑文由韩愈撰写、由苏轼所书,聚集唐宋三大文豪,因此被称为“三绝碑”。柳侯祠、罗池庙现在仍为柳州第一文化名胜。 高山流水,得遇知音。韩愈与柳宗元虽然政治道路截然不同,但他们在文学追求上,在哲学思想上,在“生能泽其民”的为官理念上,在为人处事的重信重义上,都不谋而合;同声共气,彼此支持,结下了让人感佩的真挚情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