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以来的中国》书和电影《悬崖之上》
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本月底上映。
一位倍受争议的导演,数十年如一日的在各种争议声中,潜心创作,不惧人言,不怕失败,努力前行,这样的行为本身,就值得人敬仰。
如果问什么人可以代表中国人的精神,张大导演可以算一个。
众所周知,谍战题材电影,著名的有《007》系列,《碟中谍》系列,《谍影重重》《憨豆特工》系列,《王牌特工》《风声》等等,对各种桥段,各种类型的特工 ,很多影迷都有“看到开头就可以猜到结尾”的智商,张大导演的新片《悬崖之上》,能否在谍战类型片上,玩出新花样呢?这是一种期待,也是对张导演的一个大考。
非常好玩的是,如今说到电影,中国影迷都会和我一样,自觉不自觉把华语片和好莱坞等西方的电影,拉来作比较。这当然不意味着我们都具有国际视野,而是电影作为艺术,具有最直观的感染力,以及打动人心的魅力。
东方电影,或者具体到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之所以能够引起西方观众的观影兴趣,我以前看到的观点,其中一种是—张大导演没有中国人的味道,他是借着往中国人脸上抹灰,头上扣屎盆子的反—东风主义来获得西方的褒奖。
也有人为张大导演辩护,但是那些论点和论据,我都忘记了。最重要的是,无论他拍什么,都有一大批影迷用票房支持他,这支持,足以让他继续,并且走的更远。
王人博教授在他的书《1840年以来的中国》中,专门讨论了张导的电影,他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以文化的角度,说出了如下观点:张艺谋电影文本本身的文化性并不是西方评委欣赏青睐的主要原因,而是基于他的文化思考和美学———文化上的探索主要表现为电影中文化的仪式化与展示性,而不是对人文历史的哲学意义的图解。因而他的电影避免了接受意义上的沉重,而收到更广泛的大众的青睐。
从《红高粱》《一个都不能少》《活着》到《十面埋伏》《影》《一秒钟》《长城》,不论评论和票房,是成功还是失败,张大导演的文化思考,都贯穿其间。这是很多导演没有的一种视角,一种沉淀,一种厚度。
一路走来,不知道张大导演心境如何?他能在70多岁拍摄《悬崖之上》,至少说明他已经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状态了。
从王人博教授对张艺谋导演的肯定,可以一窥1840年以来,中国人在东西方思想的碰撞下,时而故步自封,时而全盘接受,时而左右摇晃,时而黯然神伤的思想状态。
全球化的今天,1840年以来的震荡,还在持续中。
看谁在《悬崖之上》?
谁在悬崖之下?
电影《悬崖之上》和书《1840年以来的中国》,导演和教授的各自回望,会给出相通的答案?还是迥然不同的道路?
阅读,审视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突然觉得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