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和不变,应该怎么办?- 看《读库年会》有感
今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2018年的《读库》年会视频,于是我就在洗澡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快步走锻炼身体的时候把这个视频给听完了。

这个年会的主题是”改变已经发生,只是还没察觉“。读库负责人张立宪请了窦文涛来座谈。出版书的公司年会,不应该谈谈和书、知识相关的吗?但是开头谈了半天,用文涛的话说,六哥开头说了半天全是钱。确实,一上来张立宪就开始讲自己和媳妇以前北京看房子的经历,感叹北京房价太高了,自己公司的薪水无法让年轻员工们在北京买房,然后自己读库的得力员工顶不住北京的房价有的都离开北京回老家了。也许这也是改变之一,人们的生存状况改变了,做书人的境遇也改变了。
之后,文涛和六哥在这里讨论了另一个当前社会的改变,那就是人们被刷视频或者一些公众信息占据了太多的个人时间。张立宪举了个之前高铁男霸座事件,说上网到导致蜂巢化,就是在某个时间段,全部网民关注同一件事,比如说,高铁霸座男的确让人很讨厌,很生气,可是他把那么多人的时间给耗进去了,真的值当吗?
他说,技术进步、经济发达,包括个人能力的提高,给你解放出来的时间、精力、智商、情商,被大量地浪费。文涛说:你关注的是钱,我关注的是命。他说,每个人的兴趣都是值得尊重的,但假如是对他的家人和朋友,他可以对他们这样讲,我们是被操纵着,他们在抢夺我们的时间。
文涛继续说:为什么我算的是命呢,假如我们很快就玩完,到最后的时刻你想想自己只是关心这个明星的私生活,关心东家长、西家短,这一辈子是怎么过的呀?是被人操纵的。网络大数据时代给操纵者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人性可以投其所好,你对什么标题感兴趣,一下子就来了。
看到这段讨论,我感受也很深,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人不停的刷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个视频网站根据大数据来根据你的喜好总是推荐你喜欢的视频类型,那会有一种可能,就是你看到的总是你感兴趣的,视野开始局限,你的关注总是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转。
假如你第一次进入某个视频网站,你搜索了或者点开了某类型的视频,那么接下来这个视频网站每次都给你推荐该类型的视频,你看的这类视频越多,网站会给你推荐更多。但是,这样下来的结果是相当负面的,你看到的都是相关的视频,那些你不知道的,可能永远看不到。
第二个让我比较有感触的改变之一,是张立宪接下来说的金句饥渴和依赖症。就是人们的耐心开始减少了,上网或者看什么东西,一定要找几个金句,没有金句就觉得这个节目对不起我的点击,对不起我的流量。张立宪说,当然我可以说,这本书我做了几千字的读书笔记,分享给大家,可能会对你有帮助,但那几千字是我读了几十万字得到的。如果只是把金句趸出去的话,就像你讲禅宗故事时说的,没有情景,没有场景,没有前因后果,没有情绪,没有情感,没有铺垫,相当于把一部很长的片子只看故事梗概或精华片段,我觉得效果没那么好。为什么说成功学的书没用?因为全是金句,金句对人是没有触动的。
听到这里,我想起来前几天和朋友聊的关于一个听讲解书app的感受。前段时间我忽然想快速的浏览下市场上某一类社科书籍,这就是懒,觉得没时间读那一类,就下了个这样的app,还买了一个月的会员,想听书试试。
这里的听书不是听原著,而是别人讲解的内容,基本都用二十多分钟讲完一本书的内容和重点。但是我不听文学、小说等那些必须要亲自看的书籍,我选了某一类算是归类到实用性书籍里面的书来听,比如说《微习惯》、《反脆弱》、《稀缺》等。一圈听下来,一个月大约听了几十本。快是太快了,把这几十本书完完整整的看完得多长时间啊。每一本书开始的时候讲解人总是说这本书多少万字,我们用二十多分钟的时间给您讲解。每一次听书结束后讲解人总是说:恭喜您,您又听完了一本书。那种感觉,好像我真的从这二十多分钟的音频里,得到了这一本书多少万字的书的精华,学到了这些知识,并可以为我所用,那时候竟然有一点点满足感。
但是一个月后我回想了下,我记住印象深刻的只有一些金句。有些书听完后则都忘了有什么精华。欲速则不达,古人早就告诉我了,但是我还是很贪心地想快。二十多分钟的内容讲解,无法把那些原著作者那些详细生动的描述和循序渐进的分析讲出来,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后来我为了做对比,特意找了两本我之前看过的书来测试下,分别是《习惯的力量》和《金字塔原理》。这两本我大概是两年前看的实用性的书籍,前者是讲个人和组织习惯的养成和改变,后者是讲说话和写作如何结构化并突出重点。作者用了很多的故事来举例引出结论性的说明,因为故事写的比较生动,现在我还能记得里面的一些情节。但是听书听下来,感觉就好像是在吃别人嚼过的饭。的确讲解者把书里的结论给总结了一番,但是原著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分析如何得出这个结论这些内容却省略了太多,毕竟追求快就要舍弃大部分的细节。
所以,浓缩精华听书有用吗?我觉得也并非像是网上抨击的那么无用,营养是有一点的,但是远远不够,听讲解书带来的体验远远不如直接看看书。但是有一种情况倒是适用于这种听讲解书,就是如果你想先大概浏览下社科类的书籍讲了什么,扩大点视野,因为有的看书名可能不一定很明确里面是否适合你花很久把整本书看来下,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有用的,再去看整本书。我个人觉得这种形式对某些用户还是有一些效果的。
所以,快速通过听讲解某本书得到了一些金句,和完整看完一本书得到的知识,还是差了不少,而即使看完一本书,距离独立思考后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并为自己所用,就更远了。
上面我说的仅限于实用性书籍,至于文学类小说等等,我就不懂为什么要有人用而半小时讲完一本书,还有很多人去听。如果是原原本本看过了原著去听,我能理解,我也喜欢去看别人对我看过喜欢的小说的讲解,但是如果从来没有看过这个小说,直接上来就去听得到APP上的听书讲解,那真是听书人的损失。我尝试听了一下得到里《悲惨世界》的听书讲解,听完的感觉是,就好像原著作者本来给读者准备了一桌子珍馐美食,色香味俱全,然后讲解人用筷子从每个盘子里夹了一块美食放到一个盘子里,然后自己嚼了嚼,嚼到没啥味道了,最后喂给了听书的人,这真的是听书人的损失。
所以从以前看整本书到现在听讲解书,这种变化,还是谨慎对待。这是我听这场读库年会的一点感受,其实,改变是常态,世界永远在变化中,只不过,这些年由于科技的进步,世界改变的速度大大加快,感觉三五年就是一个新世界了。尤其是我自己工作所处的行业也是科技行业,感受更加深刻。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随之也会影响到认知思维。
我的感觉是,既要适应变化,又要有所坚持。不适应变化就是故步自封跟不上时代,有所坚持是坚持人的本性中千年来都有的东西。否则,可能就像文涛说的那样,你就被操纵了,不管是被科技还是被人,都是件浪费生命的事情。
最后讲个我的真实小故事。我想起来好多年前,那时候android还没有出现,苹果也还没有iphone,手机还不智能,不能上网,屏幕很小,顶多看看短信,或者一点WAP新闻,新闻还不能太长,几行字而已,现在想来,那时候手机的个人体验相当差。那时候我一个女同事问我说,如果让你从电脑和手机里选一样,你觉得你离不开哪个? 我想了想说,电脑。因为那时候我觉得电脑上网多精彩,况且电脑也有QQ能联系朋友。手机顶多打打电话看微信,新闻都看不了几条。
她坚定地说,我会离不开手机。
现在想来,人家这是提前预测到移动互联网很快就会到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