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摘要和笔记(20210410)
注:《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是商务印书馆2019年10月出版,作者是尼尔•博任纳,译者是李志刚、徐江、曹康等。
当今中国城市研究以实证为主,在理论化以及对哲学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关注方面,都还稍显不足。《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是国际知名城市理论大师、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城市理论教授尼尔·博任纳的城市研究新作,也是其著作首次被引入国内。本书既是一本针对21世纪城市问题的城市研究专著,也是一本涉及诸多城市理论的力著。
本书专门针对21世纪各类新城市问题展开论述,同时也汇集诸多最新城市理论,涵盖了博任纳近20年来对于城市问题、城市理论和城市研究的诸多深入思考。其中既有作者早期的系统研究,如尺度政治和西欧区域一国家重构,也有其近期的“星球城市化”系列研究以及对新自由主义和传统城市化理论的全面批判等。本书系统评述了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城市化下的空间重构与转型,强调对于既有城市理论、概念和研究框架的批判、创新乃至全面改造,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与把握新时代的城市现象提供了新视角和新理论。
尼尔•博任纳,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博士,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城市理论教授,城市理论实验室(Urban Theory Lab-GSD)主任。曾任纽约大学社会学和大城市研究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问题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包括批判性城市和区域研究、地缘政治经济比较研究、激进社会空间理论研究等;研究焦点为城市与区域重构过程、非均衡空间发展、资本主义城市化解析、国家空间重构等。
本书延续了“批判理论”的基本脉络,系统批判了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城市化下的空间重构与转型,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理论“从未脱离于历史、社会和政治斗争”,理论是“历史社会推力和政治抗争的直接产物”。因此,理论具有政治性,理论生产活动也涉及政治、权力乃至抗争。作为一个城市世纪,21世纪的社会批判与城市批判紧密结合起来。事实上,对于城市现象的批判性思考和理论反思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城市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对既有城市认识论进行批判性质疑和审视的方法,是对新解释的探索,目的在于不忘初心、把握不断变化的全球城市景观。……进入新世纪以来,城乡互动愈加频繁,物质、信息、人口流动更加快速便捷,城市空间愈发具有动态性、流变性,随着城市化拓展,已很难找到纯粹的乡村。在此背景下,以“人口”“行政边界”为划分基础的传统认识论就出现了适用性问题,不能再将空间理解成某种固定不变的单元,用城乡二分或者“城市-乡村”来作简单区分。
城市问题往往更具实践需求而非抽象概念需求,“实用”和“影响”往往被视为城市研究的目的,“认识”和“解释”则总是处于从属地位。理论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和思考,而实践项目的时间则大多有限,城市研究因此也就往往具有应用性而不是理论性。
博任纳强调国家在空间重组中的持续性作用,批驳“全球城市”等理论所持的“国家对城市作用减弱”的观点,这对当今中国城市化实践颇具借鉴意义。再次基础上,基于列斐伏尔的“星球城市化”概念,博任纳对传统城市理论的类别、方法和制图技术展开批判,认为全球条件下的城市研究需要全面的系统改造。星球城市化理论强调,全球各地城市的转型与重构具有多样性、非均衡性和普遍联系性。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对于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西方左派城市学者所具有的共识。
本书为揭示新世纪的全球城市现象提供了一系列新视角、新理论和新框架,可以大大提升我们对这个时代最为重大问题——全球的城市化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化问题——的理解和研究能力。——“译者序”
任何一种城市调查研究工作都必然是对城市变迁、转型、突变和重构过程的分析;是对新与旧、持续与间断、再现与破裂、固定与突变等多组对立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阐释。这也正是本书所要探讨的核心主题。
为理清上述议题,需要对城市理论概念进行系统性研究。“城市理论”是对我们所继承的城市认识论的一种批判性质疑与审问,是对新的解释模式的一种探寻,寻找各类解释全球城市景观快速变化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正如城市生活在持续不断的改写和转变,同样,为说明某些国家或时期快速变化的社会空间过程,城市理论概念框架也必须不断更新,甚至是被彻底改造。
任何批判社会理论都具有这样的共同特征,即强调认识的实践场所性,以及对于社会空间重构下不断改变的背景、条件和中介环境的严谨批判性反思。因此,相比于预设主体(认识者)和客体(所研究的场所或背景)的刚性分离,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研究方法强调主客体依托社会空间联系的相互建构、关联与持续转型,其中充斥着解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竞争。因此,就城市理论的任何批判方法而言,城市分析的类别、方法和制图本身就是探究的重要焦点。了解它们出现和解释力的条件以及失稳与过时的可能性,是重要且持续的、潜在的创新性研究的关键。简而言之,城市理论的批判性研究总是对自身认识论假设和分析方式进行批判性质询,即使这种质询费时费力。(注:作者对于城市理论的研究更看重城市分析的方法及其对于传统理论的批判性,这是本书的核心主题。)——“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