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把诗的境界分为三种:物境、情境和意境,谈谈对审美创作活动的认识。
①描述自然景物之境界,为之物镜,注重对客观事物特点的忠实描绘,追求景的形似,亦即景真。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表达好“物境”,必须身心入境,缘情体物,对自然界的神韵有了透彻的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将其表现出来。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那种萧条的景象,让人读起来不由得产生无尽的悲凉和心情的压抑。
②情境主要指人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注重主体情感的抒发。情因感而发,或感于事,或感于物,回味旧往,感于笔端,始成情境。表达“情境”需要艺术家设身处地的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真挚的情怀,才能驰骋想象,缘情拟物,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诗人词人借景抒情,见物而发出感慨,咏物抒情都是习惯之笔。孟浩然《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为原野空阔旷远,极目远望,远处的天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清清,天地之间,无以为伴,只有月与人近。天比树低,压抑之感遂生,月与人近,则表明宿而未宿的诗人在此空阔辽远之地,只能与无情无语之月为伴,孤寂之意愈浓。只此两句,便将诗人之浓浓客愁淋漓写出。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写她和赵明诚分别后的离愁与相思之情。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得伤感,这就那种情境的体现。
③所谓“意境”,是一种更抽象、更主观、更高层次之境,注重境中之“意”。因此艺术家以其存储于主观中的思想经验为审美对象,关照需借以传达思想经验之媒介,将二者融合,发自肺腑、得自心源地创造出无穷的、真切感人的意味。情境要求从景中“深得其情”,实现情真景真。这样看来,要表现意境大致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直观感性形象的渲染。已经首先要有一个感性形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们说这首诗的意境如何,首先就是那样一幅大雪霏霏,人迹罕至,寒翁独钓的画面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个特点就是人的生命情思的传达,上面这幅画面传达给我们一种生命的孤高俊洁的生命意识的流淌,这是意境的第二层次。
而意境的第三个层次就是对超越人生境界的启示,这就是说对当前瞬间生命时刻的超越而启迪人生永恒的生存真谛。柳宗元的《江雪》就启示我们一种空灵的人生境界和恒久的宇宙意识。
因此,意境,既要有一往情深的缠绵悱恻,又要有狂放不羁的超旷空灵,才能有意境。只有“情”,能深入事物,获取事物的感人情致,但不能超越这个事物获取更高的空灵境界;只有“超越”,则又仅仅是空中楼阁。深情,入得其中,超越,出得其外。入得其中而不能超越,那只是一种“情”而还不能成为“境”,出得其外而没有“情”,那只是一种冷漠的“空虚”,也还不能称为一种“境”。
-
跑题跑不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6 1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