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空心病。帮自己走出职业困境
朋友的老公最近总是很晚回家,说是跟朋友聚会或加班,甚至开始夜不归宿。朋友怀疑他老公有外遇了,两人经常吵架,她很郁闷。 这些年好忙里忙外,好容易把儿子培养出来,送国外留学。她可以松口气了,想着好好安排一下两个人的生活,把婚后为了孩子而遗忘自己的日子补回来。 谁知,他老公却越来越和不上拍,跟她在一起出去游玩也没精打采的。她问他,他也不说,只是敷衍自己。她最后逼不得已,偷偷查他的手机,也没发现有不良的聊天记录或可疑人。 问我们咋办呢?几个人七嘴八舌的,出了一堆没营养的主意。后来统一了下意见,跟踪一下,看他最近到底跟谁在一起。把他真正的行踪摸清楚,再说。 后来,她找人跟踪了几天,才发现老公原来跟朋友一起打麻将,还真不是她怀疑的那样。 原来,她老公说工作越来越没劲,已没了提升空间,前途已经望到头了,心里空落落的,索性就混日子呗。所以,以前从不参加的玩牌、打麻将之类,跟朋友去玩了几次后,就迷上了。 有时兴起,通宵达旦地玩。但时间久了,输了不少钱,又不敢跟老婆说。只想着等赢回来,所以回家越来越晚,还不敢承认。老婆逼问急了,自然吵架。 朋友很烦老公现在这种状态,又无力改变他。确实,我们也纳闷,他以前那么积极阳光的一个人,怎么越到了中年后,突然不思进取了呢?反而沉迷于,这些他以前看不上的娱乐之中。 我读了著名心理学家陈婕君的《可塑的我》中—如何面对事业困境与瓶颈一节时,才明白,朋友的老公,这是典型的“空心病”。 北大著名的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说,有很多人都缺乏自己的价值判断,缺乏思考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被事情推着走,但内心又感觉又很大的落差,这种严重缺失价值观和自我的表现,就叫“空心病”。 比如,一个没有内在的价值判断、喜好判断、感觉导航系统的人,好像一个玩具机器人,像一个用他人的堆砌起来的玩具,而其内在空空如也。因此,他们的心理危机容易在高三或大学时爆发。 若那是没爆发,顺利毕业,入了职场,到了后续发展中或中年时就会遭遇重大巨大的困难或“中年危机”。 人在从小学青少年时期的积累,进行自我认知,到后面发展过程中的整合迭代,至最后的突破,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发展过程。每一环里走过的捷径,最终都会在,后续环节中变成最长的弯路。 这种“空心病”,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其表现为对他人意见的异常依赖。如,有问题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很看重他人的意见;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如果有哪点不如别人,就会很难受。虽然自己做的面面俱到,但总感觉哪里不对,自己活得不舒服。 想想自己,以前就是这种感觉,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和感受,活得没有自己。别人看你很开朗,其实自己不快乐,但所有的不快,只能压在心中,什么意见也不敢说,就怕得罪了人。 这些“空心病”的状态,都是因为少年时代的父母“包办”造成。父母只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其他的全部“包办”代劳。不给儿童自己做选择的机会,孩子没有经历过思考和选择,就无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没有取舍的判断标准。 年少时走了捷径,成年后,就会遭遇判断选择困境,缺乏情绪耐受度,心理的免疫力就弱。正如,人体一直生活在无菌室一样,从不感冒,产生和提高免疫力,一旦离开温室,就会遭遇病菌感染。 人在童年,就是在玩耍过程中,提高免疫力的。 而成年人,若是在职场上遭遇这种空心病细菌入侵,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去玩耍,重新补上童年时,通过玩耍过程建立起来的专注力和情绪调节力。 这也是朋友的老公,突然迷上玩乐的根源,他的潜意识里是通过这种方式,去寻找或逃避职业上的困境。他只要找到跟人在一起玩耍时的相处方式,就会不自觉迷恋上,这种感觉。 我们当遇到职业困境,有心理上的不适时,要找到根源,去弥补人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一环,重建内心深处的缺漏,而不是去逃避或隐藏,那只会丢掉《可塑的我》,错失真正认知自己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