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被考了“800回”的传播学考点,你背完没?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上周的「经典导学」,小田心带大家认识了媒介环境学派,并且介绍了其第一代代表人物伊尼斯和他的主要观点。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一位代表人物,也是伊尼斯的学生——麦克卢汉以及他的主要观点。
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通过一个例子引入~
案例引入
那喀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名美男子,他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不能自拔,郁郁寡欢,香消玉殒。死后化作一株水仙花依旧伫立在河边。那喀索斯既是水仙花的意思,也是自恋的代名词。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倒影是人体的延伸,这种延伸会形成种技术环境,让人在其中却不觉察。那喀索斯并非因为自恋而死,而是沉溺于倒影的环境中无法自拔。
这是麦克卢汉为了使大众更好理解“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观点时经常举的例子。技术环境的威力非常强大,轻则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重则对人的精神产生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可以看做是人体的延伸,但其也形成了强大的技术环境,让人不由自主沉溺其中。手机成为人的延伸的同时形成了威力巨大的技术环境,人们只享受这种技术带来的便利,却意识不到它的危害,更不会自觉地去反思它对我们这个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重塑作用。
看到这里是不是对手机这种媒介也有了更深的思考?除了“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著名观点,麦克卢汉还提出了哪些观点?今天就跟小田心一起了解一下吧~
温馨提示,今天的内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抽象,但希望大家不要退缩,坚持阅读完全文,对这些观点有了初步印象后,再进行学习时你不仅会对它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容易背诵记忆哦~
▽ 全文导览

马歇尔·麦克卢汉
人物卡片

马歇尔·麦克卢汉
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也是传播学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媒介研究学者,曾任多伦多大学文化与技术中心主任。
总的来说,麦克卢汉的事业生涯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是他的成长期,那时他热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新娘》(1951);20世纪50年代是转化期,他接受了伊尼斯的学说,沉浸于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志;20世纪60年代是成熟期,他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出版了《谷登堡群英》(1962)、《理解媒介》(1964)、《媒介即讯息》(1967)和插画版《媒介是按摩、是逆风》(1967)等书。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信息
《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媒介即讯息”是他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麦克卢汉的传播学研究一反美国传播学重内容、轻媒介,将媒介和内容(讯息)加以区别、分开的传统。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某种变革,而媒介传递的是什么特定内容,反倒无关紧要。
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麦克卢汉用“部落化”“脱离部落化”“重新部落化”来比喻人类社会从早期的口头传播时代、印刷媒介时代到电子媒介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这种变化是媒介本身而非其内容带来的,因此,媒介本身就会产生讯息,媒介就是讯息。
麦克卢汉认为,传播中最本质的东西在于传播的媒介自身。他认为,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与形式,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而非传播的内容。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开创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比如,报纸和电视都是媒介,都是信息的载体。但是,电视媒体诞生后,传统报纸媒体受到了影响,人们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直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切是媒介的变革带来的。相对于它所承载的信息,媒介的冲击力是巨大的、革命性的。今天的互联网技术也是如此。我们关注的不再是互联网上的信息是什么或有多少,关键是这种技术。因此,我们可以说,媒介相对于它所承载的内容是形式,而其本身含有更重要的信息。
“媒介即讯息”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换句话说,“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因为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这是因为,任何媒介的内容必然包含着文字、音频、图像等符号或其他可以传输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实质上又是另一种媒介。比如一部电影的内容是一本小说、一个剧本或一场歌剧。电影形式产生的影响与它的节目内容没有关系。对此可以这样解释:媒介是一种科技、一种形式,它本身就是信息;而内容则是科技的使用。依照这种说法,媒介这种形式比内容重要。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指出: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因此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他认为,“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力量的增加和速度的延伸”,因此,“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使用的工具和从事的一些活动,是人类器官的一种延伸或外化。他认为,人类最初只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如眼、耳、口等来交流信息,有了文字乃至发明造纸术,印刷术后,人的感官第一次得到了延伸,可以通过信函、书籍、报刊来传播和接收信息;有了电话、广播、电视和通讯卫星等现代传媒以后,人的感官又一次得到延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千里眼”“顺风耳”。总而言之,媒介的功能就是延伸人类传播和接收信息的能力。
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对这两种概念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一种解释是:“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色,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地球村
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麦克卢汉首创了“地球村”一词。他认为传播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感官尺度,电子媒介的高速传播压缩了广漠的空间,消除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畛域,使世界逐渐变小,最终变成了一个村庄。
麦克卢汉认为,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开始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状况,它把遥远的世界拉近,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这个村庄的一部分。麦克卢汉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地球村”设想,如今已经基本实现了。
内爆理论
媒介“内爆”理论最早由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的序言中提及,即内爆是与“身体的延伸”相对立的“意识的延伸”。内爆指界限的模糊,是电子媒介作用下人与环境的一种界限的崩溃。内爆是消除所有界限、地域区隔或差异的后现代性过程。
后来鲍德里亚对其观点进一步解读,认为媒介出现之后,人们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现实都不是最真实的,而是由媒介构造出来的“超现实”,这也是由媒介导致真实意义的“内爆”而来。
麦克卢汉内爆的态度是乐观的,他认为内爆是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不会失控,相反还能让我们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但鲍德里亚认为媒介在制造符号,而非向我们提供客观真实,在制造所谓“真实”的过程中还在吞噬意义、拼贴意义、制造意义。人类分不清客观真实和模拟真实,最后甚至会被媒介控制,失去人的独立性、自我性。
在“内爆”的环境下,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时空概念的模糊化。麦克卢汉认为,在人类社会进入电力技术发展的时代后,正在经历内向的爆炸,尤其是网络普及以后,我们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清楚地了解和感知到空间的广阔性,同时我们又如此的不受距离的限制,只要你拥有一定的工具,不但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千里之外的信息,甚至是到达你所想去到的任何地点,可以说“地球村”便是内爆的结果。
同时,内爆也导致模拟时代的到来,因为网络时代媒介的强大制造和流播功能使得整个社会被媒介的信息所笼罩,这表明真实已经成为过去,对真实的模拟开始统治人们的意识,成为人们认识事物所依赖的基础。
后现代社会,信息的大量膨胀,意义也不断膨胀,这便出现了“内爆”现象。比如马航事件中,巨大的信息量,多元的揣测,使得我们的认知就脱离了物质世界,仅仅和纯粹的信息世界相连接。随着媒介“内爆”的不断加剧,信息技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机制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深。
媒介四定律
麦克卢汉晚年曾提出“媒介四定律”理论,试图归纳出一个能包容他所有媒介理论的通用定律。可惜的是,他只完成了两篇论述“媒介四定律”的文章,就于1980年不幸去世。直到1988年,由他和儿子埃里克·麦克卢汉共同署名的《媒介定律:新科学》一书才将这一理论重新推向世人。
我们可以把“媒介四定律”简单总结为:(1)媒介功能的提升;(2)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并使之过时;(3)旧媒介功能的再现;(4)媒介形态的逆转。媒介的“提升—过时—再现—逆转”过程不仅仅指新媒介取代旧媒介的线性单向的过程,而是媒介和媒介之间复杂的互相交融影响的形态演化过程。如:电视的出现使电影、广播、报纸、录像机等媒介过时,电视又可以逆转为许多类型的媒介,如电脑、网络电视、家庭影院等。而因电视显得过时的广播、报纸、录像机、电话等媒介也能逆转成为电脑。
“媒介四定律”很好地阐释了伴随科技发展而导致的媒介的更新换代和形态演化。
“媒介四定律”“在‘提升—过时—再现—逆转’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冷热媒介的相互作用规律。媒介四定律发展了冷热媒介理论,使人们理解媒介的视角从同一类型的媒介放大到了媒介全体。”一定程度上, “热媒介和冷媒介”理论可以看做是麦克卢汉“媒介四定律”的初级形态。
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
A.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B.“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
C.关于“地球村”的语言,也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
D.启示我们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探索媒介带给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影响;
E.提供了内容分析以外的另一种研究媒介的重要方法,催人思考。
不足
A.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B.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
C.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但人不完全受感觉支配;
D.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走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也忽视了内容的重要意义,一些基本概念未做严格的科学界限划分。
新媒体语境下麦克卢汉理论的理解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到的许多突破性的观点得到印证,他对电子时代的种种“预言”也一一成为现实。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几乎无所不包, 新的媒介形式也不断产生,这个新的媒介环境对麦克卢汉的理论又有了许多新的诠释。
麦克卢汉说,传播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媒介自身,而不是媒介的内容。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介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在内容方面,更重要的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渐渐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的传播方式等等,带动的是整个社会机体的变化。
互联网技术使“人的延伸”得到了全面的拓展。如今的人们,仅仅通过网络就可以足不出户地完成很多事情:网上购物、聊天、交易、网络会议等等。不仅如此,新技术催生出种种新的媒介形式,使得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手机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它突破了时间、空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方便快捷,能够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不仅能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它还能够让人们从信息的接收者变成信息的发布者,在第一时间先于任何传统媒体发布最新的消息。
麦克卢汉的理论告诉我们,旧媒介只有在新媒介出现之后,它的特征才会凸显出来。而且,“一种新的媒介决不会附着于一种旧的媒介,它也决不会让旧媒介安安稳稳。它决不会停止压迫陈旧的媒介,直到它为这些陈旧的媒介找到新的形式和新的位置。”每一个新媒介的出现都给旧的媒介形式带大巨大的冲击,当电视诞生的时候,就有人预言报纸会消亡,网络出现之后对报纸的冲击更大。在新媒介的“压迫”下,报纸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也经历了一个适应和改变的过程。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媒介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如今的新媒介已经不止把一种媒介当作自己的“内容”,而是包含了多种媒介形式。互联网诞生之后,逐步将文本、图像、声音都当作自己的内容,如今又把网络电话、在线音频播放、视频播放纳入麾下。
网络时代,这种传播技术的不断融合催生出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媒介杂交。麦克卢汉说:“媒介杂交释放出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裂变和聚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
新技术、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和思维的方式,它们的出现给我们研究媒介形态及趋势带来了的新视角和新观点。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两种媒介杂交或交汇的时刻是发现真理和给人启示的时刻,由此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
考点链接
冷媒介 热媒介
四川大学,2012,名词解释
简述麦克卢汉的主要学术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四川大学,2012,简答
试论关于“媒介即信息”的当代价值讨论
四川大学,2012,简答
结合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使用的传播现实解释“媒介即讯息”。
西南政法大学,2014,简答
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成都理工大学,2017,简答
简述“媒介即信息”
四川大学,2018,简答
简述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贡献
四川大学,2021,简答
从人类传播发展阶段谈谈“媒介即讯息”的理解
成都理工大学,2021,简答
媒介即讯息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21,名词解释
马歇尔·麦克卢汉
广西大学,2017,名词解释
清华大学,2012,名词解释
地球村
南京师范大学,2020,名词解释
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上海交通大学,2017,简答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要点有哪些?请以微信为例说明该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
中山大学,2018,简答
互联网时代如何理解媒介是人的延伸?
湖南大学,2015,论述
媒介是人的延伸
同济大学,2021,名词解释
结合实例谈谈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解
上海大学,2021,简答
以一种媒介为例,分析麦克卢汉媒介四定律
上海理工大学,2021,简答
……
以上仅为部分真题,仅供参考
田心说
今天的内容有点抽象,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但是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一定会对麦克卢汉的理论有更深的理解。大家现阶段也不用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对于类似的比较难理解的理论坚持耐心读完即可,如此可以为之后的高效复习打下基础~
你还想听小田心对什么「经典理论」进行归纳讲解?可以通过「写留言」的方式告诉我们哦~下周五,我们继续轻松搞定新传经典理论~ 不见不散 ✌️
参考文献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2]大众传播学通论,李苓
[3]传播学概论,胡正荣
[4]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
[5]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读《理解媒介》,束凌燕耿磊
[6]“内爆理论”是什么?丨舆论知识点,清博大数据
[7]基于电影和电视视角的“媒介四定律”理论探析,马炜
/祝好/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