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伍德为我增智慧——《历史的观念》小札
黑格尔(1770-1831)《历史哲学》:科林伍德对《历史哲学》的评价:“任何只读过他这部《历史哲学》本身的人,都不能不认为它是一部深刻的独创性和革命性的著作,在书中历史学第一次充分成熟地走上了哲学思想的舞台。但是当考虑到他的前人的著作时,他这部书就变得远远不是那么动人,也远远不是那么有独创性了。”科林伍德似乎在本编的结构安排和本章的行文上都在有意识地用黑格尔的方式谈黑格尔:
1、 黑格尔的思想资源
赫尔德:人类的普遍历史
康德:人类文明从原始时代到现在自由的发展进步-显示在社会关系中的道德理性
席勒:历史的顶峰在现在而非未来
费希特:人的自由等同于其对自身的意识
谢林:世界作为精神的自我意识逐步实现自身
2、 黑格尔的创见:
(1) 将自然与历史区分开——自然没有历史【事件-行动】——反对单纯的历史进化论【误把逻辑上的进步当成时间上的进步】
(2)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历史中的行动者必定具有对于其现时和未来的筹划
(3) 全新的理性观点:历史事件是由人的意志引发的行动——人的行为必定受制于其时代的环境【思想永远不是in vacuo[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总是由一个固定的人在一种固定的局势中进行的】——理性的狡猾(the cunning of reason):一个人既有理性又有热情(passion),历史是一幕热情与理性的表演,理性以热情为工具实现自身的目的。
(4) 对康德的超越:理性不是上帝的理性,不来自于自然的计划,而是人的理性【《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大自然决不做劳而无功的事,并且决不会浪费自己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既然她把理性和以理性为基础的意志自由赋给了人类,这就已经是对她所布置的目标的最明显不过的宣示了。”[1]】
(5) 作为逻辑过程的历史过程:历史学属于包含“a prior[先验的]成分的知识”而非 “纯粹a priori[先验]的知识”——事件背后的思想联系起了经验的事件
3、 对黑格尔的批评
(1) 克罗齐:历史事件只有区别而没有对立——黑格尔辩证的历史哲学不成立。【科林伍德的反驳:事件之下的思想是存在辩证关系的】
(2) 傅特尔: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缺乏对未来的设想【科林伍德的反驳;历史知识并无对未来的材料,其得以可能,只能在过去中发现事件内在的联系】
《历史哲学》的弊病: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但是在这本书中,黑格尔错学了康德,把范围局限为政治史【在科林伍德看来,思想史家应当把研究对象设定为其认为最。康德之把政治史视为人类的全部历史,是因为他首先把人类的道德行动视为物自体,因此把政治活动看作是其现象就是题中应有之义。而黑格尔已经明确提出说,精神最后要从客观精神(体现为社会和政治体系)克服自身演为主观精神(其表现形式为宗教、艺术、哲学),那么黑格尔就应当把这个逻辑一以贯之,把重心放在对绝对精神形式的研究上,因为(在黑格尔心目中)只有绝对精神才是历史参与者思想演进的最高阶段,才是完全自由和客观的。如果黑格尔意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历史哲学,他就必须要通过这个最高阶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形式,找到那个精神不断演进的规律,否则其历史知识首先在逻辑上就不完满。“《历史哲学》是黑格尔著作整体上的一个不合逻辑的赘疣。他在历史方法上的革命的合法成果——就那种成果见之于他自己的著述中的而论——乃是题名为《美学》、《宗教哲学》和《哲学史》的那八卷书”。借助黑格尔,科林伍德对自己历史哲学观的阐述已经到了一个相当深湛的程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科林伍德坚持自己是个哲学家。在科林伍德看来,“历史哲学”这个提法意味着,思想史家笔下的历史必须能够圆融地整合进其哲学大厦,或者说必须从其哲学思想中自然地生长出来,否则这个历史知识的合法性与真理性就是成问题的。从赫尔德论到黑格尔,科林伍德也在逐层推进着自己的历史哲学,即思想史家如何使历史成为一种哲学。】